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淮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5-30宋婕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淮剧传播学

摘要:近年来,与“非遗”有关的音乐研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虽然这股“非遗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音乐虽然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在走下坡路,甚至面临被边缘化困境。文章将淮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淮剧的现状,分析淮剧遭遇困境的原因,提出在传播学视域下传承与发展淮剧的策略,旨在让淮剧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淮剧;传播学;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1 淮剧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淮剧受到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巨大冲击,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处于文化的边缘状态。淮剧中的唱词和念白用的是方言,很少有人能够听懂其演唱内容,更不用说对其有所了解。对淮剧的发源地江苏省盐城地区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当地有多达40%的人不知道淮剧,而在日常生活中会听淮剧的人数仅占10%左右[1]。淮剧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对淮剧感兴趣的人往往只能通过专门的视频来了解、学习淮剧,想拜访淮剧传承人,则存在时间、距离、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即使人们想要真正了解淮剧,也缺乏合适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渗透,淮剧作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淮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虽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不多。从中国知网相关论文数量及短视频平台淮剧相关视频的播放量、粉丝量来看,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太多人去研究、传播淮剧,淮剧似乎陷入了一种发展缓慢甚至边缘化的困境。因此,新时代的年轻人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把淮剧文化发扬光大,使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2 淮剧遭遇困境的原因

淮剧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建立了成熟的声腔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创作资源[2]。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相比淮剧的慢节奏,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传统戏曲淮剧的喜爱与重视逐渐消退,淮剧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一种边缘化趋势。探究淮剧遭遇困境的原因,有助于使人们重视淮剧的弘扬与传承。

2.1 戏曲传播环境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发展环境相对封闭[3],而对于淮剧的欣赏,人们往往是群集在一起,在剧团或者影院里,或是在家门口观赏演出,此时的淮剧可谓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几乎成了所有人的标配,面对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淮剧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愈发快速,人们的生活场景从原生态的乡村转向了城市,城市的高楼大厦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不像乡村那样容易交流,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城市化发展对淮剧演出的场地也有巨大的影响,原本在农村一块平地、一张桌、两张椅就可以搭成一个淮剧演出舞台,老百姓出门就可以免费观赏演出,那时的淮剧不讲究商业目的,无偿对观众表演。而现在淮剧的演出更多是在剧院或者市活动中心,这也就避免不了门票的花费,加上科技的发达,人们多数选择使用手机或电脑欣赏多元音乐文化,传统的淮剧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2 戏曲受众群体改变

淮剧是以苏北方言为基础的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以建湖话为主,形成了建湖腔,淮剧的演唱与苏南地区的吴侬细语不同,更多展现的是随意、粗犷、悲伤的语调。在过去没有手机、电视的时代,男女老少都爱听淮剧,甚至随口就能哼唱,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传统悲情、哭腔式的淮剧演唱风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难以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再加上方言的消逝,生活在城市里的新一代都在说普通话,缺乏乡音乡情,对地方民间故事、民间歌曲了解甚少,以至于出现根本不懂淮剧在唱什么的情况,因此也就不会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淮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淮剧观众7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淮剧的热爱者正在慢慢老去,因此新時代的儿童青少年成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从淮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来看,儿童青少年肩上担负着历史重任,这意味着学校的淮剧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2.3 戏曲演员从业改变

淮剧的创作要求很高,舞台设计较传统,节目质量较低,且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淮剧演出市场日渐萎靡,演员收益下滑。淮剧演员的演出收入大不如前,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偏少,扣除一系列费用后所剩不多,甚至还存在戏曲演员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情况。剧团演员普遍老龄化,淮剧剧目创新性不强,演出行当不全,无专业导演提供指导,仅靠年迈的老艺人传承,但是老人的精力有限,导致剧团无力培养新的淮剧接班人,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淮剧可能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社会对淮剧的重视度大不如前,甚至出现剧院里演员在台上卖力演出,台下观众寥寥无几的场面,收入甚至不能维持演员生活。许多淮剧演员意识到此现象的严重性,认为淮剧的生存条件已大不如前,于是大量淮剧演员选择从事其他行业,以此维持生计。根据调查,上海淮剧团一年要出演几百场戏,但几乎都在上海边界的场地,原因是在上海市中心举办一场演出要耗费不少资金,比如广告宣传、场地费用等,而淮剧团的经费有限,至今执行的还是以前的工资标准,全年的演出费用平均到个人所剩无几。因此,淮剧演员感到力不从心,选择褪去演员身份,寻找其他出路。

3 淮剧艺术传播的新策略

3.1 传播态势须由自在传播向自为传播转化

何谓“自在”以及“自为”?吴平平在《新世纪昆曲传播新趋势》一文中指出,“自为是自动自发的,能感知对象和自己的,而自在就是存在,非意识的存在”[4]。在笔者看来,自为传播就是传播者深刻意识到淮剧艺术的价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留其艺术价值,比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淮剧培养社等就是自为传播。地区音乐象征着该地区的文化,音乐是最能反映地区文化发展的内容,地方音乐演奏者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是地区音乐文化不能因此中断,必须有传承人将文化代代相传。在这样的背景下,淮剧传承者应主动意识到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采用全新的传播媒介与载体,自发地向世人传播淮剧,延续淮剧美的价值。

其实自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本课程,随着淮剧受众群体的变化,传播重心应该放在学生上,学生是文化的建设者与传承者,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淮剧,才能形成扎实的本土音乐概念,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为传播,使淮剧向更广更深的维度发展。要使学生实现自为传播,就要培养专业的淮剧艺术人才。当前淮剧受重视程度较低,缺乏优秀的淮剧人才,政府、企业可以采取扶持措施,在政策和经济的双重保证下积极探讨推进淮剧艺术人才培养的策略,可以向艺术家、淮剧团单独学习,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另外,淮剧的演唱是以盐淮方言为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淮剧加深对方言的理解。将流行音乐转换成随口而来的淮剧,这种口口相传、实际参与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对淮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3.2 传播模式须由保守型传播向开放型传播转化

淮剧的传播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保守、约定俗成的,往往都是演员在台上演唱,观众在台下欣赏。但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传播模式,随着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兴趣将逐渐消磨,淮剧受众则仅仅只有老一辈人,淮剧的传承与发展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应该将保守型传播转为开放型传播,采取新颖、多样化的策略,吸引更多观众,使其重视、热爱淮剧。

3.2.1 淮剧的发展可与文艺创作、旅游景点等结合

淮剧绝非以传统台上演、台下观众听的模式就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当今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人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观赏淮剧,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消磨兴趣。可以将淮剧与具体主题的文艺创作结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反腐倡廉警示题材的《浪淘沙》,该作品集艺术性、创造性、思想性于一体,不仅可以起到传播淮剧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人们对腐败危害性的认识。就盐城地区来说,盐城是苏北经济第二强、江蘇省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拥有很多旅游景点,如大丰麋鹿园、新四军纪念馆、黄海森林公园等,可将淮剧与旅游景点结合,设立淮剧代表人物的塑像,因地制宜地将传统文化与建筑、环境结合,更好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特色,使游客充分感受到苏北地区淮剧的魅力。

3.2.2 将红色文化融入淮剧演出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象征,是人们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同敌人斗争的象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红色精神与淮剧结合,能够增强人们的团结意识和革命使命感。此外,红色淮剧的服装一改以往风格,融入现代主义戏曲元素,演唱歌词由随意性到文化性,结合近代音乐文化,促进新时代淮剧中精神的传达,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红色文化与淮剧的结合是对传统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一家人》《渔滨河边》等优秀现代淮剧,能够很好地贴合时代背景,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年轻观众展现淮剧艺术,从而对淮剧的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传播形式须从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

3.3.1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来说有利也有弊,媒介的多元化一方面占据了淮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淮剧呈现出逐渐边缘化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将多元媒介运用到具体传播实践中,以舞台演出为中心,以视频平台、报纸、户外广告为散发点,能够促进淮剧艺术的广泛传播。淮剧艺术家与淮剧业余爱好者可发挥人脉,以社区演出、“非遗”传承乃至国家剧团演出等形式,全方位传播传统淮剧艺术。爱奇艺、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对传统淮剧艺术的传播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京剧与淮剧相结合版本的《回马枪》《戏曲合集》也能让人们了解淮剧的人物造型、音乐特色等,引导人们正视传统文化,增强对淮剧的兴趣。疫情期间,短视频等网络传播媒介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流,人们在家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淮剧观赏自由。年轻人的审美现代化,往往不太能够欣赏传统淮剧的演唱方式,容易产生代沟,而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淮剧,是一种创新性的举措。

3.3.2 传播信息的广泛度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平面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倡导信息的广泛化、多元化。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延伸、拓展,使信息传播实现共时与历时的发展,只有在传统淮剧艺术平面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化传播,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淮剧的发展仅靠淮剧团的宣传是不可行的,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促进淮剧艺术的发展。淮剧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实体,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代代相传的,应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传播与发展。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香港江苏社团总会的举办,推动了淮剧向外界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多元化,这个活动也充分体现了江苏文化底蕴的深厚,对江苏和香港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且该活动全程直播,这种宣传方式不仅可以为想了解信息却无法到现场的受众群体提供观看渠道,还可以加强剧团与学者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或者活动,推动淮剧艺术在国家乃至世界上的传播。

4 结语

淮剧是苏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世世代代苏北人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体现着苏北地区的风貌,是历史的见证。如今淮剧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边缘化的趋势,因此,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共同努力,认同淮剧价值,振兴传承淮剧事业。淮剧的发展是长远的,对其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将理论付诸实践,不仅淮剧自身要实现创新,更要向大众倡导创新,鼓励人们了解淮剧音乐,热爱地方音乐文化,逐步渗透本土文化意识,促进淮剧音乐的生根、生长,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为传承、振兴淮剧音乐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将淮剧作为本土化课程,推动本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与发展淮剧,应是新一代人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郭璐.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J].文化产业,2018,11(4):69-70.

[2] 罗俊.对非遗淮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的思考[J].剧影月报,2021(3):39-40.

[3] 朱玉江.当代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5):18-21.

[4] 吴平平.新世纪昆曲传播新趋势[J].艺术百家,2005(6):40-43.

作者简介:宋婕(199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淮剧传播学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