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育对出版教育生态系统的赋能研究

2022-05-30张聪刘倩韩生华

出版广角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张聪?刘倩?韩生华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各个产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全球的在线教育行业及产业变革按下了“加速键”。文章探讨在线教育在技术赋能、平台搭建、智能评估、人才培养方面为出版教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线教育嵌入出版教育生态系统,两者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新形势下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为出版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略。

【关  键  词】在线教育;出版教育生态;教育生态系统;赋能

【作者单位】张聪,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刘倩,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韩生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6.013

一、在线教育与出版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及其周围环境(包括内在、外在、社会、自然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随着在线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系统要素、要素关系及系统规则都在飞速升级演化。一是系统层面的变化。在线教育自适应学习模型及新式技术架构的嵌入,使得封闭已久的传统教育系统生出罅隙,智能化与数字化浪潮涌入传统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二是系统各要素的内涵拓展。学校不再束缚于实体空间的存在,转向无限、广阔的时空疆界,为真正实现“空中课堂”铸造起多元化的可能。课程形态被刷新,全新的技术环境将促使教、学、考、练的教育链路进行数字化转化,沉浸式教学情境搭配智能化学情考评方案,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将迈上新台阶。三是教育系统内部关系延展与改善。在数字资源泛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可能被颠覆,虚拟网络模糊了师生主客体的区分。四是系统规则的变化。教育政策向在线教育倾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愿景和战略任务成为具体目标,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亟待探索。总而言之,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出版知识生产、传播和普及的需求,各类要素从聚合到聚变,使得出版教育生态系统逐渐呈现N维多元、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传统教育系统由线下转为线上,在线教育成为教育新常态,并在各个方面对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造成冲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数字出版人才要对出版行业的内涵和价值有认识,要对出版的内容和传播有情怀,要对新技术有敏感性,要有合格处理内容的业务能力[1]。在线教育及其依托的智能化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模式,颠覆了固定的教学场景、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具有泛在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其嵌入教育生态系统的力度、广度和密度都有了本质提升,为出版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数字化场域,特别是为近年来迅速成长的数字出版、出版创意设计等新兴出版门类的产业实践提供了新的动力。

出版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充满弹性的自组织、自适应开放系统,能够根据主体的行为变化进行自我进化,具备一定的智能性,其与在线教育在模块设计、功能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在线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嵌入出版教育生态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完成出版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若出版教育生态系统将在线教育作为切入口,通过优化内容资源、调整结构模式、更新评价系统、促进融合发展等方式探寻新媒体时代下出版教育的生长机制,将能够实现数字化突围。

二、以技术赋能出版教育生态系统

出版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人类要素是学生个体,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则是关联学生学习效率的要点所在,夯实专业基础也是出版人才实现社会价值的首要之义。在线教育应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与特征进行整合,以海量多元的学习内容为基底,融入学生的知识谱系,并通过更加符合真实情境的教学方式嵌入学生的学习认知与行为框架。

1.内容载体:大力拓展优质教育内容资源

目前,现有的Coursera、edX、中国慕课、学堂在线等在线教育平台上已有上万门精品课程,但出版类精品课程较少,且体系尚未健全。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主动迎合信息时代发展,贴合用户信息接收方式,分梯度完善课程体系设计,鼓励更多高校投身国家精品课程平台建设,促使各高校加快建设在线精品课程,从而推出一系列短小精悍、资源多样、情境真實、使用方便的微课,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出版教育内容端的供给侧改革。

出版专业教指委、新闻传播专业教指委及相关行业协会平台应主动谋划,牵头调研全网优质通识课和实践课,广泛收集图文、音像、视频等数字资源,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盘活课程存量,构建出版领域知识图谱,并将单向、平面、静止的优质出版教材,转化为交互、立体、富媒体的数字教育资源,以此健全中国特色出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回应出版实践对创新出版课程的现实需求。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后,优质课程资源库与精品课程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由此将促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常态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常态化,满足学习个体深度学习的内在需求。

2.内容功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

培养具有广博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在线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线教育应基于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分层原则,适配不同难度的数字资源教材,由易至难编排知识体系和拓展特色内容。各高校应在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面向出版行业的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加入在线教育模块,构建双线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喜好,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一些高校开设的特色专业和课程,其专业培养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如编辑业务类、市场营销类、数字出版类、项目管理类等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依照职业需求倾斜学习资源,搭建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智慧教学生态。

3.内容推送:打造超越线下课堂的真实学习情境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消费升级不断催生新需求,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出版教育与各种创新发展元素走向交融,直播将会成为在线教育的新常态。在线教育可以采取真人出镜直播的教学模式,减少录播课程。设计人员可在在线课程中加入弹幕功能,模拟众多学生同时在线的在场感,提高课程参与度。课程播放界面可以同步播放评论区的即时提问,并支持学生点赞单条弹幕内容,以共情消弭遇到同样知识难点的学生的畏惧心理。

高校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场域的信息化特点,建立线上数字融媒实验室,匹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使他们完成协同作业且于特定研究主题中交叉融合,彰显出版学格局开阔、学风扎实的学科研究特点,凸显出版要素的研究方式和风格。此外,高校还可以按需引入虚拟实践教学工具,打造沉浸性、交互性的线上教学模式。比如国外教师利用谷歌的VR、AR教育产品Google Expeditions,引導学生浏览360度场景和3D对象,并智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2],师生得以在三维全景的虚拟环境中交互,在无法用简单图文或者音视频呈现的场景中拥有构想式、具身性的教学体验。

三、以平台搭建赋能出版教育生态系统

出版生态系统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类要素是教育组织机构,该要素是保障教育生态系统平稳运行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一环。在线教育嵌入学生学习组织网络的意图,可以通过其与相关利益体的深度绑定来实现。

1.搭建校校合作平台,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长效机制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与扩张,“马太效应”将在高校间逐步凸显,从而出现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很多高校仅能为学生提供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且多选用中外合作、校际联合的形式展开教学。“双一流”高校强强联合,而经费有限、优质师资贫乏的普通高校可分配的教育资源不足。加强高校间优质课程共享及开放极为重要,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打通出版强校与弱校的课程共享渠道,降低精品课程的准入门槛,使得知识源泉充分涌流。在实施过程中,其应采取具体的行动和计划,在未来五年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出版院校的在线教育系统平台。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新闻出版机构与高校的教育合作

新闻媒体机构与高校可以PGC方式协同产出课程,解决出版教学中高校现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今日头条、腾讯、网易等一线新媒体机构均已布局在线教育培训领域,以商业化运作方式培养新时代媒体人才,业界师资的扩充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双师制”教学模式创造了机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掀起的在线学术沙龙热潮,也为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更多选项和想象空间。如中国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开展了多次关于出版教育的讲座,“600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图书选题初步分析”讲座邀请了多位大学教授参与,以学界眼光聚焦出版教育问题,集合了一线出版从业者输出业界最前沿的实战经验,为听众提供翔实的一手材料,促进了出版教育生态的发展。

在线教育打破时空疆域的特点将催发更多可能性,未来,校企也可发展轻量化合作模式,以在线研讨会的模式联结校企双方,产出特色教育内容,辅以答疑互动环节,完成订单式短期合作。丰富、灵活的在线教育方式将极大提升出版人才的专业素养。

3.搭建政校平台,加强政府宣传部门与高校的教育合作

政府的宣传部门与各高校共建出版学院已成为现有出版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意识形态的非人类要素在出版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线教育为共建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下的出版业早已渗透各个行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对外宣传,其网站简介、内刊信息、要报和简报内容、工作动态展示等方面对高层次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可以输出一系列与政府工作相关的在线培训课程,如出版编辑学、出版创意与策划、数字出版及技术等实践性课程,并根据学科水平和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共建模式,合理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共建活力[3]。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系列面向出版专业人才的专业培训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出版政策与法规、内容审核管理课程等。后疫情时代,各地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文书发布等方面的培训需求会大幅增长,对编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要求也会极大提高,在线教育可以凭借突破时空局限的优势深度嵌入这些培训体系。

四、以智能评估赋能出版教育生态系统

出版教育生态育系统中最具结果导向性的非人类要素是评价机制,在线教育的智能评估强调行为数据的采集、梳理,从而保障评估的客观性。在线教育通过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嵌入学生、教师、高校三方,能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1.评价学生:改变单一学分系统

在学生的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可借助在线教育系统的智能评价功能,真实记录学生在线学习的状态,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点击频率、回看率,以及习题错误率等多重指标,即时、全面地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明晰其学习短板与学习盲区,在在线教育系统的辅助下给出智慧型个性化的补救方案,从而提升其知识水平。在学生的学分成绩方面,评价系统可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学习的学分互认及转换机制,重塑教育系统内学位授予考核标准,提升用人单位对在线学习成果的接受度及社会认可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世界上首个区块链大学沃尔夫大学就是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在线大学,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获得相应学位。由清华x-lab发起的全球首个高校教育公链——青藤链盟于2018年5月上线。青藤链盟计划通过透明的协作共识机制,将自身打造成全球高校共建的区块链教育、科研链。这些探索都为未来在线教育的智能评估嵌入教育系统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2.评教教师:打破唯论文的评价痼疾

数字时代的出版专业教师应具备在线教育的专业能力,高校应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作全面转型变革的重要元素,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型,实现在线教育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的重塑。高校应打破以论文和科研成果为主的陈规,在出版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将在线教育的能力水平纳入考评标准,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利用智能评价技术对在线课堂的跳出率、互动率等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可以达到更客观、全面的评估效果。高校应建立常态评估反馈制度,利用在线教育评价体系智能优化教学内容,协助教师有侧重地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师资需求。

3.评价学科:打造多元评价标准

出版学是一门研究出版活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其内容体系以出版物为中心,研究出版物对读者和社会的文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出版人才培养也在其评价的多元维度之中。在线教育的智能评估可将在线教育成果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的考核版图,创新高校教学评估机制,不断优化教学机构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连通线上与线下,拓展教育的边界。教育部在组织学科评估时,可以利用智能评估手段确定指标,设计合理的评估权重,重寻评估科学化途径。在线教育模块与传统教学评估的深度融合,能够体现信息化教学下高校教育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智慧教学评估的改革。

五、以人才培养赋能出版教育生态系统

出版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具有延展性的非人类要素当属能力和情感,在线教育可以通过智能化在线诊断立体嵌入学生的智情发展,立足国际视角,打造国际型出版人才。在线教育不仅是辅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工具,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推手。通过在线教育,业界有望锻造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本领高强、求實创新、能打胜仗的出版人才队伍。

1.加快专业融合,锻造复合型出版人才

面对快速迭代的外部环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更深层次、多元化的课程融合共享,是未来出版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的论调被反复提及,但是当下传统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依旧无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放眼未来,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能够伏案校对、擅于选题策划的图书编辑,还应将出版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及社会融合,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出版传播教育,打造一批既懂出版又善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一批既熟悉传统出版又掌握现代技术的数字出版领军人才。鉴于此,高校可建立在线职业评估模型,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发挥长板效应,培养一专多能的“T”型出版人才。

这套新型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出版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素养,具备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能独立在本领域内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二是出版人才要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数字出版知识,运用互联网理念打通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出版分发等实战环节,成为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出版业深度融合的生力军。三是出版人才要有打造精品的意识,发挥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提升政治敏感度,推出层次丰富、形式多元、人民喜闻乐见的出版物。

2.营造交互情景,培育责任型出版人才

根据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特定的媒介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4]。因此,在线教育平台的虚拟性将会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内容传播过程更具有平等交流的对话感,提升课堂的卷入度。如四川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举办“云端锦江”系列线上学术讲座,邀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张志强教授作为嘉宾分享学术经验,吸引了数百人同时在线听讲。张志强教授以“出版学的前世今生”为题,将个人学术经历作为理论补充,加入历史故事、网络热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生动讲述了出版学的学科意义,学生也借助在线教育交流工具积极互动发问,使得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充满乐趣,持续了两个小时有余,讲座在启发式及体验式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此外,培育一批拥有自觉自识,能深入情怀,将社会的评价回流成对自我评定与发展的精神诉求,将社会责任与编辑自身发展融为一体,从而对出版生出敬畏,热爱出版行业的出版人才,是新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的根本诉求[5]。在线教育中的情感动员对于出版后备人才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浸润,产生新闻情怀的共振也大有裨益,并有望成为强化其思想引领及塑造其价值观的新战场。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传统线下教学上面临现实困境,情感体验不足是其难以让学生入耳入心的一大原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一大批坚持新闻理想信念,将视角对准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模范编辑涌现。如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电子版,并在网络上广泛扩散,提升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扛起了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责任,凸显了出版人践行“四力”的拳拳之心。如果主办方邀请这些优秀编辑参加在线讲座,将他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创作的作品作为鲜活的教学样本,并结合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进行故事讲述,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出版学子,引导其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出版使命。

3.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型出版人才

出版业是重人力资本的行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出版业的兴衰。立足当下国情,放眼国际教育视野,在线教育是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二选择,可助推我国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政策走上“出版强国”之路。依托在线教育,我国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建出版特色高校线上教育平台,以“造船出海”的形式改变目前线上教育课程逆差较大的局面,将中国的优质出版课程输送到海外,以此建构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特色出版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范式,提升我国在国际出版领域的学术话语声量、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主导权。此外,我国应鼓励师生发起及参与多学科、多国别的互联网学术圆桌会议,促进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交流合作,提高双方对彼此国家出版体制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出版学的线上教育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雪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亟待升级[EB/OL].(2017-03-20)[2022-07-01]. http://data.chin

axwcb.com/epaper2017/epaper/d6468/d5b/201703/7607

2.html.

[2]郑庆华,董博,钱步月,等.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9(1):209-224.

[3]张晓锋. 不断提升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质量和水平[J]. 当代传播,2018(6):9-10.

[4]贾雪静. 新时代编辑的社会责任[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2):58-59.

[5]莫林虎. 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未来发展[J].出 版广角,2020(10):6-10.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