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动不居”的女儿国

2022-05-30

读报参考 2022年27期
关键词:女儿国生子郑和

“女儿国”传说是华夏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

在传说的早期版本中, 女儿国是居于“域外”的群体,位于华夏之西。《淮南子·地形训》称,海外三十六国,西北至西南方诸国中,有“女子民,丈夫民”;东汉高诱注:“女子民,其貌无有须,皆如女子也。丈夫民,其状皆如丈夫,衣黄衣冠,带剑。皆西方之国。”在最初的女儿国传说中, 核心元素有三:一是女儿国“居于水中”,二是“浴水而孕”,三是生男婴不能生存。

随着秦始皇的海上寻仙行动,东海虚无缥缈之传说逐渐风靡秦朝。但秦作为地处“西方”之国,对于有关“女儿国”传说却并不熟悉,故该传说并没有进入其相关记述之列。

两汉及三国时期, 朝鲜半岛北部处于中原政权控辖之下,成为“域内”之地, 半岛以远的地区成为华夏族人关注的“域外”,逐渐与“女儿国”结缘。《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纯女无男” 的女儿国位于沃沮国东界的海岛上。对于东海“女儿国”如何做到“纯女无男”,《三国志·魏志》没有交代。《后汉书·东夷列传》作了说明:“又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其耆者)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其域皆在沃沮东大海中。”所谓“窥井生子”虽与“浴水而孕”稍有不同,但均与“水”有联系,属于同一范畴。

隋唐两代典籍所记载的“女儿国”基本上是现实存在的国家。《隋书·文帝纪》记载,开皇四年(584年),“是岁靺鞨及女国并遣使朝贡”。隋唐时代,靺鞨居于我国东北之黑水白山间,此处“女国” 与靺鞨并列, 其地显然是在东方。《旧唐书·太宗纪下》记载, 贞观八年(634年),“是岁,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此“女国”与西域诸国相提并论,明显位于西方。由于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之疆域经营的重心在西域,西域“女儿国”的地位更为突出。

此一时期西域的“女儿国”有二:其一位于葱岭之南。《隋书·西域传》称,女国“在葱岭之南”;玄奘《大唐西域记》云:“此国(婆罗吸摩补罗国)境北大雪山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另一“女国” 位于川西。《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此二“女国”位于中原之西,却被称为“东女国”,是因为唐人从中亚民族获知“西方”世界有“西女国”,故以方位区别,称之为“东女国”。

隋唐史册记载的“女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女儿国”。这些国家只是母权制社会,盛行女子当政掌权,女子地位高于男子,不同于传统所说的“浴水而孕”“纯女无男”的“女儿国”。

南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华夏族人与南海的联系增多, 目光转向南海。“女儿国” 传说的背景舞台也转移至南海。

12世纪中后期,周去非《岭外代答》记“东南海上诸杂国”条:“东南海上有沙华公国。其人多出大海劫夺,得人缚而卖之阇婆。又东南有近佛国,多野岛,蛮贼居之……又东南有女儿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或流出莲肉长尺余,桃核长二尺,人得之则以献于女王。昔尝有舶舟飘落其国,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有一智者,夜盗船亡命得去,遂传其事。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咸生女也。”

南宋以后的“女儿国”故事,与此前颇为不同。阇婆即今爪哇岛,沙华公国在今加里曼丹岛, 如此计算则其东的“女儿国”应在今苏拉威西岛。依《岭外代答》等所记,“女儿国”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感风而孕,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女子“浴水而孕”之说;二是外来船舶飘落其国的男子, 被“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即“女儿国”女子對男子施行性压榨,造成男子死亡;三是落难于其国的智者盗船亡去,遂使“女儿国”之风俗传播于外。这些细节均非传统说法, 但已见于阿拉伯与印度传说。自唐代以来,海上交通之主导势力为波斯人,宋代则为阿拉伯人。南宋以后,陆上交通梗塞,阿拉伯人往来东西方从事贸易,规模空前。阿拉伯人循海路东来,印度、南海岛屿为必经之地,遂拾掇阿拉伯、印度传说而传播于中国,为中国典籍所记载。

元代以后,“女儿国” 传说成为杂剧、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女儿国”以唐僧取经、郑和下西洋为背景, 其舞台被分别置于西域与南洋。

元末明初杨讷杂剧《西游记》所叙主题, 是唐僧西天取经路经女儿国的故事。其中第五本第十七折《女王逼配》以女王本人口吻介绍女儿国情形:“俺一国无男子,每月满时,照井而生。俺先国王命使,汉光武皇帝时入中国,拜曹大家为师,授经书一车来国中。至今国中妇人,知书知史。立成一国,非同容易也!”这种说法,一是沿袭了《后汉书·东夷列传》所谓“其国有神井,窥之则生子云”的传统;二是介绍了“女儿国”与中原王朝的历史渊源,承认其所受中原文明之影响。明代吴承恩著《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对“女儿国”的描述,首先突出“女儿国”的封闭性,其次是把“浴水而孕”改造成“饮水而孕”。这已经脱离了传统“女儿国”故事的构架。

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第四十六回:郑和下西洋途中,船队经过女儿国,元帅郑和乔装打扮后,前往王宫讨要降书与降表、通关牒文,被女王看中欲行匹配,无奈郑和乃太监之身, 难遂其愿, 女王羞恼成怒,监禁郑和。郑和麾下刘先锋领兵五十人前往搜寻,路过一座大桥时,向桥下一泓清水观望,觉得肚疼,以为是中了瘴气,便舀了桥下清澈的流水来喝,肚子随之大了起来。当地的一位女人告诉明军,该国的民众都是女身,每年八月十五,都到这个桥上,照着桥下的影儿,便能怀孕。桥底下的河叫做子母河,凡有娠孕而子不能离母时,就到这桥下来,吃一瓢水,不出旬日之间,子母两分。明朝官员从百里外山中的“顶阳洞”取得圣母泉水,才摆脱了尴尬。

《西游记》中的“饮水而孕”,乃转自传统“浴水而孕”“窥井生子”说法;《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所谓“照泉怀胎,喝水生子”,则是“窥井生子”与“饮水而孕”传说的结合。

从起源上讲,“女儿国” 传说的出现, 乃是华夏文明圈内族众与边缘区部族社会交流互动的产物。“浴水而孕”“窥井而孕”等相关传说,属于感生神话,是初民社会思维的产物。在初民社会的思维中, 人与自然紧密交织在一起,人神互感、天人相感、物我相感,通过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的交感而孕育生命。这些感生神话显然也曾经存在于较早阶段的中原族人中,但由于中原文明较早发达, 在父权制确立以后, 在华夏族人自己生活的社会中, 这些神话早已没有对应的实际存在, 但对早已消逝的社会习俗的记忆仍然保留。华夏族人在其与域外的交往中, 一旦发现边缘地区或域外的某个族群呈现出与“女儿国”传说相符合的某个元素时, 存在于华夏族人记忆中的这种格式化的传说便被激活,被运用到他们身上, 成为描述其社会特征的标识物。不同时期出现的“女儿国”传说在地域上的变迁,则反映了中原王朝对域外族群关注点的变化。

猜你喜欢

女儿国生子郑和
女儿国表彰大会
俄罗斯是“女儿国”吗?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动物界的『女儿国』
女儿国
处暑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