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三重逻辑

2022-05-30韩汶轩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韩汶轩

摘要: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经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刻把握,阐述其内蕴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进一步统一全党意志的需要,也是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2)03-0092-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和今后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了一系列论述。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中共中央十九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体现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在文化建设领域,《决议》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大历史性飞跃,科学认识这一根本制度,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坚实力量。

一、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对于党、国家和人民都意义非凡。探讨其价值就是要深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贯穿整个民主革命的全过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找中国的出路,“中国将往何处去”成为近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此时各种思潮、主义争相登场,急需正确的思想引领救亡图存运动。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这一偉大的思想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特质,才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点亮了灯塔,才让中国共产党在严峻复杂的革命斗争环境中起到领导作用。自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指导纲领,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把马克思主义贯穿思想文化建设的始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力

理论的基本功能就是阐释现实问题,科学的理论必然有解释和指导现实的能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面对现实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来自西方世界的质疑和国内人民的疑问,正面回应论证中国道路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是党和政府制度建设发展的必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从理论渊源上看,列宁最早提出意识形态制度化的思想,他认为要对工人、农民和广大革命同志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应该“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也是“从列宁开始,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最大法宝,也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竞争的突出优势之一。”[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三)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

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引导人民朝着符合国家意识形态价值目标的方向前进,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和谐度和凝聚力、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决议》首先肯定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成就,文化的繁荣发展振兴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构筑了中国价值,同时也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这充分说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特殊历史时期,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和智慧,坚持正确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出现的民族撕裂、各扫门前雪等现象,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找准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定盘星,明确了主心骨,才使得国家在爬坡过坎之际,能够最大程度地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为国家根本制度,更能让人民群众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道德等方面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5]32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找道路中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脱离苦海,实现独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从苏联的经验教训来看,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列宁曾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好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俄国运动疲软无力。列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出了很多超前理论,可以说是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奠基人。遗憾的是,之后掌握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党没有很好地按照列宁的思想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科学实践。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损害了苏共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意识形态建设愈发官僚化、教条化;“戈尔巴乔夫提出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的改革就向着‘改向、‘改制的方向发展了,于是苏联社会出现混乱,改革形势急转直下。”[6]最后瓦解了苏联意识形态。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针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理论逻辑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所谓理论逻辑,指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基于科学思辨和时代发展现实,阐释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地位、目标任务和原则导向等内容,奠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升到新高度。

(一)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153这一价值定位既彰显了黨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真抓实干、不可放松的时代紧迫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通过创办工人学校、出版刊物、开办夜校和讲习班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就提出:“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8]35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9]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吉林考察时提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10]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研究新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索。这都说明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的鲜明特征和优良传统。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更是世所共见。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国内思想领域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大张旗鼓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要明晰“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5]328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来把握。

(二)阐明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马列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教育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育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8]2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11]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基本路线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基于党的当前中心任务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论断,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使命任务和战略任务。第一,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153第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12]310第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12]312这些都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要做什么,同时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的问题,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以及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导向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7]154这一重要论述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立场和原则,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第一,坚持党性,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要以坚定的政治理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宣传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习近平同志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2]326可见坚持党性根本上是要坚定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年代就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1956年在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3]第二,坚持人民性,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坚持好人民性如何体现?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要贴近人民的生活和实践,记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伟大创造,总结群众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二是意识形态工作要发挥好教育引导人民的作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反映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来凝聚全民共识,筑牢紧密团结的社会关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总的来说“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4] 最高的政治性就是人民性。因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又要坚持讲政治的本质要求,把“讲政治”与“为人民”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始终。

三、实践逻辑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1]基于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抓好这四项工作。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凝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就要唤起人民群众的意识自觉,提高人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决议》相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又进一步用十个明确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一新的飞跃也是凝聚人民共识的最大支撑。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调动其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学以致用。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完善相辅相成,因此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从而提高社会整体和谐度和凝聚力。第二,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员的“钙”,认为缺少理想信念就会缺钙,会得“软骨病”,会导致党失去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比如信仰缺乏、价值错位等,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言论,这都严重威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要向人民群众讲清楚党和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面临的严峻危机与挑战,讲清楚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使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夢的信心。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2]328,“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329《决议》的最后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这就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328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第一,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全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小就深埋在青少年心中。第二,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教学资源,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思政课教师明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启发和引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价值,引导学生把自身理想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

(三)加快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新空间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2]306新形势下,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意识形态工作载体可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继领海、领空、领土之后的第四大战场,“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5]325党中央号召全党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人在哪儿,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要在哪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2]317要把网络空间作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2]318第一,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就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5]333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政治高度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平台,充分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第二,坚持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5]336注重把党的主张转变为人民自觉的意志,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境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多医护志愿者就是通过网络凝聚起了伟大的“抗疫”力量。第三,要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否则在市场经济大发展洪流中,先进的互联网传播技术容易趋向于“唯利益性”和“去政治性”,浮夸虚假的网络信息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甚至政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监管,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生态环境。

(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对外传播力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职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对外传播有了坚强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40余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持续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但是由于某种程度上我们没有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经验很好地传播出去,没有解释好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造成了“中国故事由他人言说”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力。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发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感染力和引领力,为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赢得更高的国际话语权。第二,要注重理论教育的大众化。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做好看不见的宣传。理论宣传不能空泛,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扎根在中国大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听懂马克思的话,以柔软的宣传、看不见的宣传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赞羡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等等,都是软性富有智慧的意识形态宣传。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特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才能提升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大权在握。

總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是是我国制度建设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能够有效解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科学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新风险,有利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推进国家文化事业现代化大发展,最终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凝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4]朱继东.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探讨.2014(5):51-55+1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肖枫.苏联解体的自我解读——一个大国的崩溃如何看怎么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7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1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8.

责任编辑:武玲玲

The Triple Logic of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Marxism's

Guiding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Han Wenxuan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centennial struggle,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achievements, historic changes and fresh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hroughout one hundred years of Party history,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of our Party is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for the first time explicitly stated that "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uphold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which is a major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On this basis,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ideological field has undergone an overall and fundamental change. This transformation needs us to deeply grasp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uphold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to elaborate its inherent value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which is the need to further unify the will of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new journey to the goal of the second century.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rxism; ideology; guiding position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