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素材

2022-05-30王博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潮剧污水处理

王博

万龙:以“焊”报国“焊”卫荣耀

万龙,1991年出生,目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等。2009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1年,大学三年级的万龙在《焊接与连接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提出“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新方法”,这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大四毕业时,万龙先后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论文8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

2015年,万龙考取国际焊接工程师,后来成为美国TMS(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会员和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员。硕士毕业后,他选择创业,入驻了哈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万龙说:“历史上的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的榜样。‘八百壮士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国家,解决国家实际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这种家国情怀和信念担当,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继承和发扬的。”

2016年,万龙及其研发团队来到昆山,成立了昆山万洲。万龙的终极理想是把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在昆山寻找技术与产业有机融合的途径,不断去挑战行业“天花板”,立志实现中国焊接事业的下一个春天。“当我们与世界顶尖技术并肩以后,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反超。”万龙信心十足。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7月5日)

素材解读

一个“90后”青年,在传统焊接技术领域精益求精、立志高远,不断挑战新高度、挑战行业“天花板”,这是一代大国工匠的崛起。将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做行业领军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是万龙一直在努力的事业,也是现代青年庄严的宣誓与担当。

适用话题

工匠精神 家国情怀 追求理想 信念与担当

姚璇秋: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

2022年7月2日,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老人走完了她八十八年的人生。这其中的七十多年,她都与潮剧相伴。

在海内外的潮汕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剧,而提到潮剧,则绕不开姚璇秋。”

上世纪50年代,戏剧迎来了“改人改戏改制”的新时代,姚璇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潮剧演员。七十多年的潮剧生涯中,她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横跨古今的舞台形象,还先后拍摄了《苏六娘》《陈三五娘》两部潮剧艺术影片,后来又拍摄了《江姐》《万山红》等现代戏。

潮剧从来不故步自封,在传承的同时又不断创新。姚璇秋是最积极的探索者和践行者,许多在现今看来习以为常的潮剧程式,都是姚璇秋博采众长学来的。她向李筠秋学习京剧《霸王别姬》的双剑舞,向马传菁学习昆曲的趟马程式,向张传芳学习尘拂的程式,向魏连芳学习《天女散花》的绸舞,这些都被她应用到了潮剧表演中。2008年,姚璇秋被评选为潮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为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退休后的姚璇秋仍然不遗余力地为实现潮剧的后继有人、与时俱进而努力,为潮剧事业发展而奔波。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5日)

素材解读

姚璇秋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潮剧。在潮剧的传承与创新中,她积极探索、博采众长。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一生的实际行动,为保护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 非遗保护 传承与创新

彭永臻:“污水变清流”背后的魔术师

彭永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污水处理领域的顶尖专家。

他是一名从农场里走出来的大学生。1968-1973年,彭永臻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3团的一名知青。1973年对他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上了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53团组织的文化考试当中,彭永臻取得了3门学科全甲、排名并列第一的好成绩,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假如给我一个读中专的学习机会,我也会很珍惜。因为我对学习、进步、创造价值的渴望是无限的。”彭永臻说。

大学时,彭永臻学习的专业是给水排水工程,从此就和“水”较上了劲。198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届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彭永臻到日本留学,看到了日本当时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彭永臻感到很震撼。他决心在污水处理领域继续深耕,让中国的技术造福于中国的环境。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当中,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几乎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彭永臻及其团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彭永臻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把全部奖金20万港币捐献给了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资助和奖励该校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型人才。2021年7月,彭永臻出席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作为一名科研生涯与党龄同岁的老党员、科技工作者,彭永臻感慨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我们污水处理事业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碧水蓝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与新中国同龄的彭永臻迎来了自己的73岁生日,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对于我们这个学科、对于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长久发展来说,下一代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这是我目前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彭永臻说。

(摘自《科技日报》2022年7月6日)

素材解读

青年时期的彭永臻对学习、进步、创造充满了渴望,是当代青年学生的榜样。他用自己的专业、努力与奉献保卫了祖国的碧水蓝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适用话题

珍惜机会 无私奉献 环境保护

陆元九:让星辰大海的征程没有迷途

陆元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惯性导航领域的探路者和奠基者。

1945年,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陆元九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陆元九知难而进,选择攻读当时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技术,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29岁时,他便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陆元九毅然辞职,突破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祖国。回国后,陆元九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在“荆棘里拓荒”,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研究,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陆元九一直保持着对创新的独到理解。在我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1975年1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回收成功。

陆元九对待工作认真而严格,他曾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致信陆元九时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百岁高龄仍心系航天的陆元九,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他动情地说:“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摘自“光明网”2022年7月7日)

素材解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这既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也是他们的人生写照。我们青年一代更应以此来激励自己,笃行不怠。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 知难而进 挑战前沿 科技报国

猜你喜欢

潮剧污水处理
新媒体时代潮剧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浅谈医疗污水处理要求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工业污水处理的再利用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论潮剧的活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