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2-05-30丁军汤国宇

当代体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校园思政中职

丁军 汤国宇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在融合理念、融合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问题,围绕着优化提升,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课程内容设计,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推动体育课程思政不断完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体育是中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要学科。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沉浸其中,这时教师潜移默化地展开思政教育,可以有效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促使学生将理论逐渐内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从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基于此,中职院校应加强课程思政研究,结合问题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一直以来,在中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建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展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体育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渗透不够,影响了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

1.1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理念的缺失

体育教师是推动课程融合的关键,但是,许多中职体育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缺乏深入了解,还有许多教师将课程的融合停留在简单的引入思政元素上,课程育人的观念不强,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中简单的说教缺乏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2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手段不足

例如,在中职体育课堂上为了渗透思政元素,一些教师采用了传统的讲解方式,这压缩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也影响了教学的流畅度和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体育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思政课,这种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学生在没有体验到体育运动乐趣的时候很难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

1.3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课程建设效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相应的评价机制尚未完善,评价内容简单,课程评价体系不规范,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静态化等等,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全面,这导致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得不到体现,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第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效果不理想。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机会不足,缺乏必要的宣传等等,从而导致校园内缺乏推动体育课程建设的文化氛围。

2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2.1 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是实践工作的重要导向。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下,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分析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并从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过程等维度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以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指导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明确价值指向,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就是在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中职体育应坚持明确的价值导向,将立德樹人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的行动指南。学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体育学科优势,积极引入多种体育项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体育课程之中,凸显体育的育人作用,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不断构建和完善。

二是明确立德责任,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体育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中职院校的全员参与。学校应基金组织教育教学队伍,根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指导,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理念,并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促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究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方案。在全员育人的机制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打通体育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更加和谐的氛围中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而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三是优化教育过程,完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此,中职院校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培育方案,并不断优化立德过程,从整体上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各种思政教育元素,并利用教育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完善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机制,进而形成相对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2.2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院校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以推动线上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并渗透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一是利用技术手段以及线上教学资源推动课堂翻转,构建混合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体育课属于实践课,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体现其育人价值。在线上教学指导中,师生之间缺乏直接的交流,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通常会面临着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问题、教师无法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的问题、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的问题等等。针对此,为弥补线上教学的局限性,中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课程资源,根据视频或图片的详细讲解进行运动锻炼,同时将自己运动的过程录成视频上传;另一方面展开线下学习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训练,让学生在线下课堂上及时反馈,找到适合自己运动锻炼的方法,以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

二是整合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传播正能量,渗透思政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中职体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路径。例如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借助体育育人的优势,将“课堂思政”融入教学实践,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为学生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推广来充实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渗透可以让思政课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运动锻炼之中,让学生通过线上渠道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在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熏陶。

2.3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中职院校中,丰富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产生对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并促使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是根据国家教育相关政策指导,积极发展校园体育活动。为推动校园体育的有效开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国家对于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政策指导,例如针对校园足球、校园篮球、阳光体育、冰雪项目等下发了相关文件。基于此,中职院校应根据文件精神,加强教学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多元化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是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体育课堂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渗透思政元素的主要场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有意识地渗透体育文化,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巧,也能够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八段锦”,在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作规范和技術要点,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武术的历史,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开主动训练,体会其中的文化精神。

三是支持体育社团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例如中职院校应为学生社团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支持排球、足球、啦啦操、田径等社团建设,并组织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体育教师也应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教、训、赛、玩等方式来展示体育社团的魅力。这样在体育社团的推动下,学生获得了更多参与运动锻炼的机会,能够增强体质,开阔视野,培养体育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体育“第二课堂”的质量,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做好校园体育活动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及时有效的宣传可以将体育活动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每天为学生播报一些最新的体坛消息、体育文化资讯,以及知名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和体育电影的推荐等等,让学生在广播宣传中更加了解体育文化,并接受其传递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4 重视课程内容设计,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中职体育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够凸显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更能够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基于此,为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根据个人指导与团队训练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学生个人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并渗透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个体的技术技能,也要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渗透中国女排不服输的精神,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熏陶。

二是根据合作训练与比赛竞争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训练小组,在学习传球、运球等内容时,教师设计合作训练项目,促使小组之间彼此帮助,共同进步;在战术训练中,教师则设计对抗比赛内容,要求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对抗中强化对战术的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训练内容契合了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要求,让学生在不同的训练内容中形成团队意识,塑造竞争与拼搏精神。

三是根据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体育运动中“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断锤炼意志品质,提升体育素养。基于此,在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胜利,体会成就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项目中词品尝失败,并及时渗透挫折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乃至人生中“有赢必有输”的道路,从而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2.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不断完善

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课程建设效果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中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呈现出更多的新情况,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考核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中职院校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作为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评价中,学校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为体现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学校应将思政标准融入到评价标准中来,及时反馈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同时根据评价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与教师绩效相结合,促使教师调动主观能动,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全方面融合。

二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检验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创新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制定更加全面的考核指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家长等引入到评价中来,综合多方面的意见,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发展情况,并参考评价结果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不断完善。

总之,中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契合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要求,也能够助推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科学、系统地稳步推进才能取得成效。因此,中职院校在分析问题、探究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还应深入研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校园思政中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