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经典,巧育人

2022-05-30师蕾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克己仁爱之心道理

师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含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做人修身的准则。对于初中生而言,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将思想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这也是育人的途径之一。

一、《论语》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有些家庭的孩子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同学之间时有矛盾发生。一些学生不会与他人相处,社会交往关系不和谐。

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自律。部分父母重视对成绩的要求,有时忽略了生活习惯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两面派现象,当人一面背人一面。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却做不到。对于道德准则,很多学生更多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实际行动。

缺少感恩之心,不懂关怀他人。在家中不会体谅父母,在校不理解老师。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更不会去关心身边的人。

二、在《论语》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具体做法

第一,要以“君子”的人格标准来鞭策自己。《论语》中对于君子的论述不少,君子应该是有仁德的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是君子的己任,君子把仁德当作自己的使命和义务,有着仁爱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说的就是,君子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而不是帮人做坏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为了仁义,是无所畏惧的。像文天祥等爱国英雄,他们面对敌对势力不屈服,这是一种无畏的勇气。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与执着。着实令人可敬可佩!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书本,扩展阅读《论语》中更多的语录,让学生深刻感受君子的做人魅力,去指引自己的言行。

第二,将“克己”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论语》中关于“克己”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这对于中学生而言,就像《中学生行为规范》说的那样,有着约束和鞭挞的作用。日常生活中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冷静控制欲望,才可实现讲文明有礼貌,进而做到自律。这也是修身的关键。若学生能在“克己”上面,落实在生活中,那么学生之间矛盾会减少,更多的是文明互助,团结友爱。个人积极进取,班级更加自律自强。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做到推己及人。学生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或许并不明白其中做人的道理。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其实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为人处事要心里想着别人,不要只想自己。这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也是对他人关心的表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进行举例说明。学生都会想到与同学、老师或者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多为对方考虑,有时候就会减少很多的摩擦,关系更为融洽。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他们在学习《论语》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推己及人”的重要性。

第四,让学生懂得爱他人,有仁爱之心。《论语》中对仁者爱人思想有着重要论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巧言令色,鲜矣仁!”都说的是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而言,有爱心,对他人有仁爱之心,这也是做人友善的根本。仁爱,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仁爱的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爱,就是对他人的热爱、同情、关心和帮助。仁具有博爱的精神,所以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人”,就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简要概括。对于学生,能够对他人有爱心,就是仁爱之心的简单体现,做起来并不难。对身边的人,在内心深处有着同情之心,去理解去关爱,要放弃“小我”,敞开胸怀,去接纳他人,去包容他人。

读《论语》,要学习其中做人的道理,并去践行这些道理。这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在《论语》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让学生更多去看到生活中蕴含的为人之道。作為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教学中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挖掘德育基因。教育青少年积极乐观,养成良好习惯,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力争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一条育人之路。

猜你喜欢

克己仁爱之心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无声列车
道理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智珠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