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实题材广播剧的情感张力

2022-05-30陈佑臻

中国广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广播剧

陈佑臻

【摘要】本文以《铜官谣》《美好时代》两部广播剧为例,探究现实题材广播剧如何在“跨越历史长河的情感寄寓”“顺应时代主题的召唤”“描绘生活蓝图的冲动”“记录人物故事的触发”四个方面产生情感张力,同时对情感张力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原创歌曲中的充分体现进行探究,旨在寻找现实题材广播剧创作实践中增强情感张力的规律。

【关键词】情感张力  现实题材  广播剧  时代主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传播终端的多样化,声音传播已经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受众对于听觉媒体的需求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收听传统广播,还是网络有声书点播,“倾听”仍然是受众的重要选择。广播剧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广播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现实题材广播剧因其贴近生活、观照现实而备受广大听众青睐。长沙市广播电视台出品的《铜官谣》和《美好时代》是近年来创作的以观照历史文化和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广播剧。其中,《铜官谣》以湖南长沙铜官谣陶瓷文化为着力点,巧妙地将铜官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贯穿在一起,讲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外年青一代传承和探索陶瓷艺术、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鲜活故事;《美好时代》以湖南平江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背景,围绕刘大爷、孟书记和林志三代人坚守伏牛寨、带领乡亲们改变落后面貌、走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动人故事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赞美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断奋进的高尚品格。

《文心雕龙》写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在广播剧中如灵魂、如气韵,贯穿始终,其产生的张力涵盖全篇、触发想象、产生共鸣,是剧情发展的气脉,也是人物形象的骨血,更是吸引听众的根本原因。木有根,水有源,现实题材广播剧的丰沛情感及其所产生的张力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其来源。

一、情感张力来源于跨越历史长河的情感寄寓

情感张力是指受众在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情感共鸣,并因这种情感共鸣产生更为主动的情感发散和体验。现实题材所界定的时间和空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我们不可能割裂历史来看待剧情中的情感线索,能够触动听众、引发共鸣的情感往往都在历史的回眸、过往的精彩、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的矛盾纠葛中。这种对历史的观照往往寄寓了人物角色的某种特殊情感,因而听众在代入角色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情感或情绪融入自身,从而迸发出某种情感张力。

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铜官窑陶瓷。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特意提到了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以此讲述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往的绚烂历史。①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地区打捞出来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考古人员发现了6.7万件中国唐朝的陶瓷器,其中就有5.6万余件产自铜官窑。这段历史材料本身就充满着故事性和情感期待,使听众明白铜官窑在“一带一路”历史中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择这个创作题材非常契合中国提出的“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时代课题。《铜官谣》是一部以长沙铜官窑陶瓷艺术为叙事核心的现实题材广播剧,铜官窑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必然要在剧中闪耀登场。而《美好时代》将在扶贫战线上因生病倒下的人物角色与几十年前开天辟地的英雄烈士联系在一起,引发听众对身边榜样的质朴情感,从而烘托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奋斗牺牲的主旨。总之,现实题材广播剧并不是脱离历史来讲故事,而是尽量用历史积淀为现实内容倾注情感、寄寓要旨,激发听众的想象,扩充戏剧的张力。

二、情感张力来源于顺应时代主题的召唤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现实题材的广播剧要顺应时代发展,礼赞时代的最强音,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听众的情感认同。《铜官谣》选取铜官窑陶瓷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切入点,立足长沙,眼观世界,让听众感知到铜官窑的陶瓷艺术从湘江之畔发轫、沟通四海、连接日本、远达非洲,奏响“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妙音符,歌颂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听众的情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发散到宏大的时代主题,心弦被拨动,情绪被点燃。

《美好时代》紧扣时代主题,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轴,将驻村第一书记、老一辈革命者、新时代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的激情和梦想与旧貌换新颜的古老山寨有机绑定,在特定的情节环境中倾听时代发展的足音。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和时代责任始终感动着听众,推动听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前进,彰显着不一样的情感张力。正如剧中人物林志所说:“人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机会,但最大的机会只有一个,那就是时代的机遇!就像是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共同的梦想只能是中国梦一样!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最大的机会、最有希望美梦成真的环境!”

三、情感张力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题材的广播剧所描绘的生活蓝图,既是剧中人物挥洒人生的舞台,也是听众憧憬未来的目标。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②现实题材的广播剧因为立足现实,往往会给听众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听众的情感随剧情发展和波动时,必然置身于剧中所营造的氛围中,因此剧中的生活蓝图是激发听众情感张力的关键点。

《铜官谣》描绘了一个陶艺小镇欣欣向荣的美好环境,让人物在这个环境中探索陶艺的历史文化,寻求陶艺的传承与发展,构建面向国际和未来的陶艺文化传播体系,使非遗传承人、普通小镇居民、大学生、留学生的命运在这个小镇上交叉演绎,这样百业繁荣、充满希望、和谐温暖、和平发展的生活場景激发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剧情通过陶艺大赛中“万国海贸图”大缸的设计表达了四海通商、人类和谐的美好愿望。

《美好时代》所描绘的生活蓝图是脱贫致富的山乡巨变图。经过共产党人接力棒式的不断努力,山美水美,鸡犬相闻,路通了,网通了,歌声嘹亮了,直播带货上线了,人才回流了,这就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蓝图。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带动了听众情绪,激发了听众想象,触动了听众的乡愁。

四、情感张力来源于对剧中人物角色命运的关注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人是戏剧的主人公,在戏剧中,不是事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事件。”③现实题材的广播剧,人物角色是全剧的灵魂,听众最关心的是剧中人物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在这些故事情节中的情感经历。这些情感经历让听众感同身受,由此产生意想不到的情感张力,展现听觉艺术的最大魅力。

《铜官谣》讲述了林阿迪、樊小娟、美智子三个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与铜官窑之间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锦壶题诗到登门拜师,从文化传承到创业历程,从萌生爱意到历史恩怨,从小镇趣事到跨国情怀,三个主要人物在故事中凸显各自不同的性格,听众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体悟着不同的角色魅力,浸润在纷繁复杂的爱恨情仇中。

《美好时代》记录的是大学生林志回乡参加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他与刘大爷、孟队长作为三代共产党人接力投入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林志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他的父亲在农村建设中牺牲在突发的泥石流中,刘大爷收养了他、已经成为企业家的大哥丁志以及成为副县长的二哥周志。孟队长是驻村第一书记,因过度劳累加之耽误治病最终倒下,他为林志的人生旅程树立了一块活生生的丰碑。为了解决扶贫路上的一个个难题,林志经历了与环境斗、与亲情斗、与爱情斗、与自身斗的青春人生,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这部剧虽然是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紧跟时代、贯通城乡,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奋斗历程,质朴而丰沛的情感在故事情节中成为听众情感张力的源泉。尤其是全剧结尾,全村人在大雪纷飞中为孟队长送葬,悲情笼罩,天地同哀,听众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当然,情感张力的迸发还需要在创作中有效运用听觉艺术手段酝酿情绪、营造氛围、强化审美效果。

(一)在故事情节中构筑情感基石

广播剧就是用声音讲故事。故事情节既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也是剧中人物演绎情感的空间,更是听众感知情感的基石。高尔基在《论文学》中写道:“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④可以说,故事讲得好不好、符不符合逻辑、是不是跌宕起伏、有没有完整结构,决定了人物情感的价值,决定了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情感张力的强度。笔者在创作《铜官谣》时,为了尽量保证全剧情感贯穿始终,安排了虚、实两条情节线来烘托主题,实线是林阿迪拜师,虚线是美智子还题诗壶,两条线交相映衬,将铜官窑富于传奇色彩的文化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中逐一展现,并归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上来,整个故事既符合角色的情感需要,又不断刺激听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家族传承、跨国情仇、本土民俗、异域风情……每一个点都是寄寓情感、激发灵感、唤起共鸣的要素。

《美好时代》讲述了主人公林志大学毕业以后回乡扶贫的故事,信仰坚守、爱情选择、邻里矛盾、创业激情等,都是活生生地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常见情节。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经过戏剧性的艺术加工,人物情感更加丰满,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听众在欣赏过程中会为之感动、为之倾心、为之悲喜。

(二)在人物性格中感受情感变化

在戏剧人物的塑造过程中,通常会将主要人物脸谱化。广播剧是声音艺术,所以必须塑造个性鲜明的“声音脸谱”,让听众通过音频来辨识不同人物。然而声音脸谱并不意味着人物角色在性格特点上的僵化,相反,人物角色的性格在故事发展中仍然表现出多层面、多样化乃至出现矛盾性格。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性格”“单一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在艺术作品里也几乎没有。

《铜官谣》中的三个年轻人性格各异。林阿迪大多数场景中表现出的是率真而执着,但是面对家乡的落后他忧心忡忡;樊小娟的性格特征是阳光向上、知性懂礼,但当樊母反对她与林阿迪接触时,却表现出叛逆和任性;美智子机巧多变,求知欲强,但是得知家族引以自豪的题诗壶是当年祖父强抢自铜官窑时,却感到羞愧,并大度地说服父亲将文物送还中国,体现出豁达忠厚的一面。《美好时代》主角林志性格坚强,为人正直,但当青梅竹马的圆圆选择南下打工与之分手时,他也一样变得消沉失落。总之,人物的多重性格都是在不同条件下的正常反应,正是这种性格的多重性折射出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也让人物角色以血肉丰满的人性特点征服了听众的心。

(三)在精彩对白中体现情感价值

戏剧的对白,既是人物角色表达思想的载体,也是创造戏剧审美意象的工具。广播剧的传播主要诉诸于听觉,因而对白几乎是其叙述故事的全部手段(还有旁白、音效、音乐和歌曲等)。精彩的对白往往是剧中人物在特定条件下与人交流所表达的完美方式,因而蕴含着其在此时此地必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这种情感内涵通过演员富有表现力的演绎传达到剧中其他角色耳中,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并推动剧情发展,触发情感张力。比如《铜官谣》第一集开篇樊小娟父母的对话就十分精彩:

樊母:老头子!你还磨蹭什么呢?别一天到晚就顾着你那泥坯子啦!你还有个闺女呐好不好?快快快!毛氏红烧肉、芷江血鸭、糯米排骨、浏阳火焙鱼……周末咱闺女回来,这是菜单!今儿不管你怎么说,都得跟我去市场把食材备齐了!

樊父:行啦行啦!我这些泥坯子可都是我的宝贝!你说说你,一天到晚都是你那宝贝闺女,都多大了,还头上顶着怕摔了,嘴里含着怕化了……

这几句对白将樊母泼辣幽默的性格表现出来,也表达了她对小娟的溺爱、对丈夫的直爽、对湘菜的偏爱。一个泼辣率直、情感热烈的乡村妇女形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这场戏:

【民乐《喜洋洋》响起

大军:菜来——各位有福了,师娘的厨艺可是铜官镇的“蘭博万”(NO.1)!瞧瞧,毛氏红烧肉、芷江血鸭、糯米排骨、浏阳火焙鱼,对了,这还有盘大菜——铜官肚包鸡!

林阿迪:哇哦!好香!

美智子: 哎哎哎,林阿迪!小心你的口水!要沾在菜上面,我还怎么吃呀?

林阿迪:没关系!我一个人也能把它们全都吃掉!

【众人大笑

剧中三个人的台词都是其固有身份的体现,大军的对白让我们听出了他对湘菜文化的自豪、对朋友的热情,乃至对自己作为樊小娟青梅竹马的准男友身份的自信。林阿迪对美食的垂涎欲滴,美智子对林阿迪馋样的不屑,使對白充满意趣。

(四)在原创歌曲中蕴含情感特质

《铜官谣》和《美好时代》选择用歌曲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歌曲便于传唱,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点和记忆力;二是歌曲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对戏剧主题进行有益的补充;三是歌曲在情节铺陈上可以弥补音乐过度和音效不足,营造独特的戏剧氛围。

【《铜官谣》原创主题歌

【童声合诵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女声独唱

湘水连天浪滔滔,渔歌新唱铜官窑。

明月家家有,炊烟处处飘。

有诗有画的釉下彩呀,薪火相传手艺节节高。

春水连天望海潮,渔歌新唱铜官窑。

去去关山远,沧海不迢迢。

如诗如画的新时代呀,四海相连道路万万条。

主题歌篇幅虽然控制得很短,但是要表达的主旨相当丰富,歌词开头童声朗诵的诗歌是铜官窑陶瓷诗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题诗壶上的诗歌,其源于一千多年前唐代陶瓷残片中的《春水春池满》,其传播度可以与另一首《君生我未生》媲美,都是铜官窑文化的典型代表。该元素的引用也映衬了剧情中关于题诗壶失落日本又倏然回国的剧情。

《美好时代》主题曲采用了故事发生地湖南平江的山歌:

对门山上野鸡叫哟,叫得个门前喽鲤鱼跳哟,

我问野鸡你叫么哩呀,他话个如今咯日子好啦,

龙游大海哟就归呀巢咯手提一副尼龙网,

打一双赤脚茄花溜溜耶,一网打只金丝鲤,

硬有两斤多,呀哩你看叻,还是一只金鸭婆。

平江山歌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地域文化演绎到极致,主题曲以湘北音乐为基调,用平江方言演唱。作为乡村振兴题材的广播剧,《美好时代》正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平江山歌来烘托氛围,强化听众的感知力。

注释

①《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4/c_1120969677.htm.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ziliao/zhongyaolunshu/maozedong/201205/t20120522_670184_2.shtml.

③〔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37页。

④〔苏〕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35页。

(作者系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执行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广播剧
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传播新业态分析
广播剧的沉浸式传播分析
论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性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中国现代网络配音研究
——网络广播剧创作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
——以“猫耳FM”为例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