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内在依据、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

2022-05-30王晓琎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王晓琎

[摘 要]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来源于政党制度本质可以在中国共同体本位中得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得以完善,团结合作型政党关系在中国“守中尚和”价值理念中得以形成发展。中国共产党坚定有力的领导、团结合作关系深入细致的发展、民主与集中关系的平衡是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需秉持科学的、开放的态度,民主的、理性的理念从制度主体功能、制度外部关系、制度比较借鉴等方面探寻进一步彰显其优势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 中华文化 政党功能 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 D 6 6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2) 0 4-0 0 2 0-0 7

2 0 1 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新型政党制度”重大论断,并从比较视角凝练出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在于“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2 0 2 1年6月2 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从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奋斗目标的一致性、决策施策的科学性、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四个方面对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作了深刻阐述。如何更好地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秉持科学的、开放的态度,民主的、理性的理念,不断释放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激发其效能,探索其实践路径,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内在依据

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来源于其独特的内部结构,换句话说,来源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这种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的政党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明碰撞而取得的政治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立足本国实际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政治创造。正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的阐述,“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 1],进而才能具有克服传统一党制和多党制弊端的巨大优势。

(一)政党制度本质在中国共同体本位中得以真正实现

尽管中西政治语境不同,但政党制度的设计总是以尽可能广泛的代表民众利益为目的。“利益表达”是政党制度的本质要求。但在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框架中,由于票选制的设计导致政党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利益集团、对自己的“票仓”负责。因此,广泛的代表民众利益在政治现实中很难实现。而一党制中,由于设计中其他外部政党无法存在,导致一党缺乏吸纳收集表达各阶层民众利益的有效机制,而且存在缺乏外部监督的严重缺陷,所以即使独裁党号称能够代表广大民众利益也是口号和形式,代表的广泛性同样得不到实现。

新型政党制度在保证唯一领导核心的基础上又具有多元化参与结构,既避免了一党制独断专行、不利于多样性的民意输入,又克服了多党竞争带来的恶性党争、扯皮推诿,能够真正实现利益代表最大化这一政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种核心的一元性和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正是中国人致力于追求的“一统领下的多”平衡状态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平衡状态是中国文化底层逻辑共同体本位的延伸。共同体本位是潜在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价值取向在政治层面的集中体现。与西方文化以个体为价值取向截然相反,“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整体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观”[ 2]。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的差序格局,围绕人伦关系建立起一整套秩序规范和行为规则。家庭、家族内以孝悌为伦常,推己及人扩大到公共领域,则以仁道为伦常。无论在家族、国家、甚至天下,人总是在整体的背景中出现,总是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看待和理解。这种整体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偏好,反映在政治领域即表现为以中央集权为主的政治共同体模式。共同体本位同样呈现出核心一元性和结构多元化的特征。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唯一的领导核心和多元化动态政治参与的稳定态势,有力推进社会发展,造就中国长时期的超大规模稳定政治体。共同体本位已经预设了中国不可能实行西方的多党竞争性政党政治,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型政党制度一体多元的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得以完善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借鉴中国政治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崇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超越了西方语境下政党只能代表部分阶级阶层利益的限制,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扩展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实现了利益代表从部分性到整体性的跃迁。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宣称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但是在资产阶级力量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工人阶级的力量更是微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把占绝大多数的劳苦农民扩充为阶级基础,建立起工农联盟,有效地组织起底层民众加强革命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经历了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不是传统意义上为某一特定阶级谋利益的政党,与从“部分”发源而来的西方政党概念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代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 4]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定位内在规定了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必然是领导党和执政党,才能确保最大公约数的实现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三)团结合作型政党关系在中国“守中尚和”价值理念中得以形成发展

中国共产党传承传统“和合”思想,规避西方政党政治导致恶性竞争和社会撕裂等弊端,创造出中国式合作型政党政治,为世界政党政治提供新型方案。

中国自古有崇尚和合的价值取向,万事以和为贵。和合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竞争、对立”的零和博弈,突出同体共生、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实生物”“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清晰地表明中国人力求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在动态平衡中促成新事物、新样式。其中隐含着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等朴素辩证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契合。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与统一战线发展历程高度一致。中共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发展出“既联合又斗争”“以打对打、以拉对拉”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方针,不断扩大团结面,壮大力量,并以“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真诚态度和处事方式让老一辈民主人士从误解、质疑中国共产党到最终自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合作。团结合作型关系模式造就了新型政党制度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吸纳多元化民意得以可能,确保动态的具有活力的民众参与。

二、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内在依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坚定有力的领导、团结合作关系深入细致的发展、民主与集中关系的平衡。

(一)中国共产党是优势发挥的基本定盘星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1]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为建设一个新社会、新国家而产生的政党,其使命是要构建一套新的国家制度体系。所以,它首先是作为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和治理国家的领导力量而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最为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西方政党是部分性政党,只代表社会中某个或几个阶层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是整体性政党,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全体人民负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领航员和掌舵者的地位,自然被赋予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提供能够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制保障。

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对不同政治诉求的整合能力直接关系制度优势的发挥,影响新型政党制度是否能实现政治上、利益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否能实现高质量的科学决策施策。

(二)实现民主党派功能发挥是优势发挥的重要动力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5]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应在三大职能发挥中实现其利益表达、合作治理、民主监督等功能。因为民主党派虽然不以执政为目的,但必须具有现代政党的一般性功能,这是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要求。

只有运用好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才能辅助中国共产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更准确地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优势。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背后是分属于不同界别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代表着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虽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已经突破9 0 0 0万党员。但与1 4亿中国人相比,仍是小部分。实现其从“部分”到“整体”的转化,需要一套比较制度化的利益协商与整合机制。新型政党制度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共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天然地靠近国家政权,而民主党派处在合作和参政地位,理应更贴近社会。民主党派是辅助共产党把“社会中思考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体制的“导管”和“水闸”。

只有发挥民主党派合作治理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确保奋斗目标的一致性”“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等优势。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既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也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友党,理应成为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所以,民主党派的参政不能仅局限于对党委政府的具体政策提供可行性论证,更应从政党功能的角度看待合作与参政,要从国家治理的宏观战略层面发挥合作治理功能。

只有强化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功能,才能有效地保证新型政党制度“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优势。民主党派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主监督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民主党派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共领导的友党,这种监督寓于双方的协商中,主要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缺乏刚性、强制力和约束力,更没有形成明确的监督体制机制,在民主党派三大职能中并不突出。同时,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主、公平、公正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现实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下要求民主党派发挥监督治理功能。这种监督治理功能是对以提出批评意见建议为主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的客观效果的呈现及要求。也就是说,虽然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软性监督,但是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要让它在公共领域重大政策的制定中、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度是优势发挥的主要着力点

“制度之所以重要,它不仅仅构建了一个框架,更重要的是型塑了行动者的行为的规范和结构。”[ 6]只有制度内部有丰富的具象化、可操作的机制程序时,才能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政党制度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政党主体在制度框架中按照一定的规范机制行动,能够依托规则和程序进行良性互动。简言之,制度化就是用行之有效的程序机制来保证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与集中的动态平衡,这是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优势的關键所在。

一是规范有序的组织结构是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优势的组织基础。在严密规范的制度组织结构中,执政党才能做到“有节度的”使用政治权力。参政党才能在科学合理的权利配置中,实现独立的、自由的参政。

二是规则意识和制度自信是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优势的精神动能。制度形成规则,规则是意识形态中价值理念的体现。各政党在制度范围内活动,按照程序和规则运转,逐步适应制度的约束,养成按照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制度主体对规则会产生敬意,对制度会产生信仰,才能内化于心的产生“制度自信”,从行动者行为价值层面确保制度优势的发挥。

三、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实践路径

在深入分析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内在依据和影响因素基础上,要秉持科学的、开放的态度,民主的、理性的理念,从制度主体功能、制度外部关系、制度比较借鉴等方面探寻进一步发挥优势的实践路径。

(一)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实现政党功能的互补互进

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成为中国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执政中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合作关系,细化合作模式,释放中国式民主的巨大潜能。换言之,沿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扩大丰富合作协商之间的平衡之路前进,构建政党优势互补、合作分工的高效化体制机制。

第一,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和科学执政力。一是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强化中共的政治引领功能,增强政治感召力和政治权威性,感染和带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心诚意参政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能力、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为中国共产党提升政治领导力提供重要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面向社会狠抓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认识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和学术大众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形成合力效应。二是要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出发更新执政理念、提高合作能力、自觉接受监督。执政党认识到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合作治国的主体,让多党合作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是基础。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能力是关键。一方面要制订完备健全的合作细则,扩大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合作半径,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和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做好联合,在基层治理上创新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自觉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应把支持民主党派履职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之一,激发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强化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功能表达,真正做到“三好”要求。一是要强化参政党意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要保持界别特色,避免政党趋同;树立政党形象,避免等同“智库”。二是要把政党协商、参政议政贯穿于合作治理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民主党派的合作治理功能。三是拓展民主监督制度化渠道,强化民主党派政治监督功能。

(二)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推进团结合作向纵深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属于、服务于人民民主的政党制度,而不是西方传统的自由民主的政党制度。”[ 7]人民民主实则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链条,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 8]

新型政党制度正是这一制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通过民主协商,广泛凝聚力量,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制度保障。“新型政党制度在全过程民主的实际运行中: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二是坚持民主化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三是坚持制度化与法治化发展相统一。全过程民主的本质在于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使表达人们意志的宪法和法律真正成为国家组织、运行和治理的基本准绳。正因如此,在全过程民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政党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价值追求和政治共识,把协商民主渗透到人民日常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和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 9]因此,在推进全过程民主中,各民主形式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协商民主向纵深发展。

(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交流互鉴中守正创新

2 0 1 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1 0]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正是在坚持制度自信基础上不断学习借鉴革新成熟的过程。

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蕴含着世界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我们要在看到西方政党制度弊端时,仍注意学习借鉴其局部或具体的优秀理念、程序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当清醒理性的看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应然角度看仍需要完善和提升,在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道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在文明互鉴中不断彰显我国新型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 2 0 2 1-0 6-2 6( 0 0 2).

[ 2]欧阳康,张冉.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资源[ J].江汉论坛, 2 0 0 9, ( 0 6).

[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 B/O L]. h t t p: / /w ww. c c t v . c o m/s p e c i a l /7 3 3/-1/4 7 0 0 1. h t m l, 2 0 2 1-0 9-0 5.

[ 4]李海青,李青青.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特质[ N].新华日报, 2 0 2 0-1 1-1 0( 0 1 1).

[ 5]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 2 0 2 1-0 1-0 6( 0 0 6).

[ 6]杨爱珍.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思考[ J].党政研究, 2 0 1 9, ( 0 6).

[ 7]徐峰,高国升.正谊明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何以为新[M].人民出版社, 2 0 2 1.

[ 8]包心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与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 2 0 2 1-1 1-0 3( 0 0 8).

[ 9]阙天舒,方彪.国家治理场域中全过程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基于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视角[ J].社会主义研究, 2 0 2 1, ( 0 4).

[ 1 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 B/O L]. h t t p: / /p i c . p e o p l e . c o m. c n/n/2 0 1 4/ 0 2 1 8/c 1 0 1 6-2 4 3 8 7 0 4 5. h t m l, 2 0 1 4-0 2-1 8.

責任编辑:李艳霞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