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5-30吴欣洋张敏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资源整合

吴欣洋 张敏

关键词:新型智库建设;资源整合;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089 — 05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尤为重视,各类新型智库纷纷涌现,中国的智库建设发展愈发成熟。2021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显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数量已达1413家,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位[1]。但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却明显不足:在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榜单中,中国仅有8家进入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排名最靠前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ICIR)仅列第18位。同时,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重专家团队、轻主攻方向,重部门机构建设、轻资源平台整合等,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自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2],江苏新型智库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江苏新型智库的组织体系。但江苏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

二、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现状的调查

(一)理论基础

国内外有关智库建设情况的研究表明,目前国外具有显著地位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所使用的智库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指标、利用指标、产出指标和影响力指标4大类共28项具体指标;而国内的主要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中国智库报告》,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共发布了8期,《2020中国智库报告》指出,智库影响力是其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加上智库影响力实现的支撑机制,即智库的成长能力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智库影响力的评判标准与指标体系。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调研以发放问卷收集信息和资料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座谈和电子邮件沟通访谈,以上述理论基础为背景,调研江苏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了解相关专家和人员对江苏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水平看法与建议,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智库发展政策与规划、改进智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研究严格遵循调查内容易于理解、与被调查者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力求调查内容客观实际等原则,并根据江苏新型智库发展与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智库机构、智库成果、智库人才、社科资源整合和智库发展质量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等。问卷通过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75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率为88.9%,调查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大部分被调查者(67.5%)的年龄在31-50岁之间,大部分被调查者(73.1%)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近半数(46.25%)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同时,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8人(42.5%)。可以看出,作为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和发展的骨干,现有的人才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的分布上较为合理,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江苏省新型智库从事研究的中坚力量是社科资源聚集的高校、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地方社科院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等(超过85%),社会(企业)智库的比重很低。

2.在智库机构方面的调查

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1.25%)所在单位智库和社科应用类研究机构的数量偏少(少于3个),同时,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1.88%)认为我省新型智库的数量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可社会智库和学会研究会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认同实际工作部门在智库发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持此种观点的被调查者均超过95%)。

3.在智库成果方面的调查

大多数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已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学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特别是与被调查者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两方面,分别有46.9%和60%的地位或机构已纳入学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并已实施。

关于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情况的调查,只有不到20%(19.4%)的被调查者认为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较好,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要么认为产出数量多、质量一般(61.3%),要么认为产出数量和质量一般,难以满足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19.3%),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情况不容乐观。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71.3%的被调查者认为“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较差,基本没有成果被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用”,25%的被调查者认为“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一般,只有少部分成果和建议被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用”,只有3.7%的被调查者认为“我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顺畅,很多成果和建议被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用”。

在“影响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的最主要因素”方面,“高水平的智库人才”(81.3%)、“足够的信息和数据资源”(71.9%)、“对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足够了解”(58.1%)三个因素最受关注,第一个因素的应对在于高水平智库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后两者则需要实现资源与平台的共享。此外,“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也受到较多关注(46.9%);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决策咨询成果类奖项,以对智库产品生产和新型智库建设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而这正是江苏省社科系统和智库管理系统所缺乏的。

4.在智库人才方面的调查

在“高校研究机构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决策咨询类人才转型的主要瓶颈”方面,选择“缺乏制度支撑,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不接轨”和“缺乏研究资源,拿不到决策咨询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两个选项的人数均达到100人以上,选择率分别为84.4%和62.5%,“缺少平臺支撑,没有成立相应的应用类研究机构”(50%)排在第三位。

在“江苏省智库人才总量情况”的调查中,大部分被调查者(64.4%)认为“智库人才总量很多,但是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不足”,在“江苏省智库人才交流情况”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69.4%)认为“智库人才之间只有个别性交流,互动频率有待加强”;而在“促进江苏省智库人才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方面,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3.8%)认为“应建立智库、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旋转门机制”。也就是说,江苏省智库人才管理方面,应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智库人才管理、使用、流动、合作机制。

5.在社科资源整合和智库发展质量方面的调查

在“江苏省新型智库发展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方面,“智库政策研究质量不高(实效性、创新性、前瞻性不足)”、“智库运行经费不足(无法支撑应有调研、人才引进等)”、“智库研究人才缺乏”、“政府主动联系智库的渠道和机制不健全”和“智库运营人才缺乏”等问题均较为突出;在“我省社科研究资源整合情况”方面,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社科研究资源整合度一般,不利于新型智库建设”(70.6%);在“提升江苏省社科研究资源整合度的最佳途径”方面,“打通全省的社科信息和数据库资源”、“构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和机制”、“建立统一的决策咨询课题管理机制”、“构建不同社科研究机构和智库之间的磋商机制”都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社科联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方面,被调查者认为,“与党委、政府及宣传部门、基层单位和专家学者、各级社科联、学会、高校、党校、社科研究单位联系密切”是其主要作用(71.9%),而在其他诸多方面,社科联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被调查者认为,社科联参与智库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建立应用类研究专家数据库、发布智库类研究课题、编辑内参报送党委政府参考、组织智库开展成果交流活动等。

三、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现状的分析

(一)江苏社科资源基础雄厚但新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相对缺乏

目前,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合计167所,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数量紧跟在全国第一北京其后。此外,江苏省和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江苏新型智库的建设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截止2018年底,江苏省人文社科类高校在应用类研究R&D人员达到39805人,人员总数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全时当量达到了8231(人年),仅次于浙江省排名全国第二。江苏丰富的社科资源,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本项目关于“江苏省智库人才交流情况”和“促进江苏省智库人才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智库人才的管理还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江苏省智库人才管理方面,应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智库人才管理、使用、流动、合作机制。近年来江苏推行了多元化形式,例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决策咨询专家库等,整合智库智力资源,共同推进重大课题研究,但这种形式还不够成熟,江苏智库间的合作交流还比较匮乏,注重为本地区提供服务,分割现象较为严重。

(二)政府高度重视江苏新型智库建设但管理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在智库建设发展过程中,江苏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提高决策咨询水平、服务科学决策的目标,广泛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推进组织形式创新,逐步形成了体制内智库和体制外智库相互促进、稳定型智库机构和临时型智库机构共同发展,国内智库平台和国际智库平台合作共赢的新型智库体系[3]。但在本研究“江苏省新型智库发展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方面,显示出江苏省新型智库发展及运行中存在着“智库政策研究质量不高(实效性、创新性、前瞻性不足)”、“智库运行经费不足(无法支撑应有调研、人才引进等)”、“智库研究人才缺乏”、“政府主动联系智库的渠道和机制不健全”和“智库运营人才缺乏”等管理问题。省级多个机构在智库管理过程中均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但是这种形式容易造成统筹的失调,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引导,从而产生一定的问题隐患[4]。

(三)江苏新型智库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成果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本研究关于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20%(19.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较好,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要么认为产出数量多、质量一般(61.3%),要么认为产出数量和质量一般,难以满足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19.3%),我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选题上,不能紧贴党政工作中心,紧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且重复研究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相关课题研究缺乏围绕基层群众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系统调研,缺乏对本地区、本部门突出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研究,提出的建议较为空泛,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三是部分应用对策研究往往无法做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注重现实问题的分析,难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多样化的支撑。

(四)江苏新型智库建设人才数量多但人才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在本研究关于“影响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的最主要因素”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智库人才”(81.3%)这个因素最受关注,而在“高校研究机构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决策咨询类人才转型的主要瓶颈”方面,选择“缺乏制度支撑,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不接轨”和“缺乏研究资源,拿不到决策咨询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两个选项的人数均达到100人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管理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新型智库社会声誉培育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国内智库建设总体特征相似,江苏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同样也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关注策略的多,关注战略的少;从事理论研究的多,开展对策研究的少;著书立说的多,写研究报告的少;会写的多,会说的少;学术型专家多,智库“管家型”专家少[5]。而在高校方面,“缺乏制度支撑,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不接轨”和“缺乏研究資源,拿不到决策咨询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成为影响我省新型智库成果产出的最主要因素。

(五)江苏新型智库专业门类齐全但成果转化水平略显不足

本研究关于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的被调查者认为“江苏省新型智库成果转化顺畅,很多成果和建议被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用”;智库的思想产品能否最大限度上兼顾价值理念和公共属性是决定智库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智库网”中收录的新型智库共有24家,依托省内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实力雄厚,专业门类齐全,专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技术等相关领域。但相关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策解读多,思想供给少”,难以给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建议,因此,研究成果的转化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由此造成了智库决策影响力有限,智库对公众利益诉求缺乏准确判断,社会公众对智库的认可度不高,智库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较为有限。

四、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鉴于此,应以社科资源整合促进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创新新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

要建立新型智库的交流平台和机制;建立政府政策咨询需求和智库信息的发布和查询系统;建立健全社科类研究数据库,共享开放;建立各学科学者交流平台,加强学术研究引导;建立相关政策咨询基地,形成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智库、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旋转门机制;加强智库理论研究与培训,区分高校智库和社会型智库的关系;建立苏南、苏中、苏北片区社科联盟,互通信息,定期交流;建立共享的数字化的智库案例库以供学习和借鉴。

(二)提升新型智库整体管理水平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挖掘智库领导人才,推动成果落地,打造智库品牌;调研和关注青年学者成长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形成问题引导机制,建立信息、人才、学术资源等社科资源的整合机制;社科联要建立健全相應的人员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学管理使用经费,体现专家脑力劳动价值;将协同研究实体化,发布课题,招募驻院学者,联合课题研究;增加学习交流机会,培训智库运营人才;筛选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发现更多研究型智库人才,允许不同观点成果存在,不以经费考量智库及人才,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三)创新新型智库成果评价机制

要改革智库成果评价机制,鼓励专家到一线调研,关注省情社情民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社科联、政府、高校、社科研究单位关系密切的优势,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和广泛认可的评价机制;应将智库评价纳入职称、升级条件,健全智库成果的评审奖励机制,实行同台辩论、同行评议,全面而综合的评判不同评价方案的利弊;完善智库创新成果激励制度,调动智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优秀的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建立智库咨询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落实制度,防范责任落空现象的发生,增强智库专家决策咨询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创新新型智库人才管理机制

一是要摸索合适的江苏智库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并制定合适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这一环节可以借鉴国外的“旋转门”制度模式,有计划地为政府的科学决策进行良好服务,从而扩充智库人才,完善决策服务渠道,提高决策服务质量,提升决策服务影响力度。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多范围、多层次、宽领域的展开学术研讨、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在创新中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科研人员整体水平[6]。三要对人才计划继续探索,通过一系列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培养出一批知名专家和杰出人才;不断深入改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改革职称评定制度,丰富和改善人才评价制度、激励和选拔制度等;以问题研究为导向,选拔在决策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卓越能力有担当的专家学者,建立相应的表彰制度;通过创新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着力构建成为方向明确、导向正确、精力充沛的智库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

(五)创新新型智库成果转化机制

建议横向打通各智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纵向打通不同公共单位的关系网,提高成果转化率;盘活现有决策咨询类平台,畅通决策类咨询报告被批示、采纳的渠道;建立智库研究信息库,支持智库的政策咨询;积极鼓励相关专家向社科联提供宝贵的经验;充实江苏社科网及其它内参的内容,活跃我省社科应用研究氛围;切实跟进决策咨询成果的进展情况,予以反馈和分析;社科联在智库成果报送渠道、人才流动机制、智库平台搭建申报等方面为高校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创办一份江苏省智库专刊,出台一份关于智库的权威性文件。

〔参 考 文 献〕

[1]《全球智库报告2020》发布——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获“2020全球最佳全球健康政策研究”第9位[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02):63.

[2]王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建设实践及着力点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01):36-41.

[3]王艳红,王崇皓,毕长泉,吴卫华,李杏丽,曹健.高校图书馆智库联盟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研究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刊,2018,30(01):45-48.

[4]王科,桑学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J].学海,2021(03):197-204.

[5]周宏春.中国智库发展现状与促进建议[J].中国经济报告,2017(11):41-49.

[6]吴善超.建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06):1-2.〔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铁路货物运输资源整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