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

2022-05-30杨媛媛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

杨媛媛

内容摘要:文化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带来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时,也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地区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同质化问题的冲突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在分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思想基础上,探讨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科学理解,并指出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机遇与可能。

关键词:全球化 文明冲突论 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而且还带来了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而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文化的全球化也带来了英语语言的强势地位以及西方文明的普遍盛行。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甚至寓言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同质化的世界。而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则又将文化多样性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并且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和激烈争论。“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会导致战争,未来战争的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在他的理论中,文明是历史、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总称,文明与文化未作区别。用他的话来说,“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Huntington,1996)。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是对文化多元化对于西方文明的冲击的一种担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呢?

一.“文明冲突论”与全球化

对于“全球化”这一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 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始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延伸至社会政治领域。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福山,1998)。福山的诠释在向人们宣告,未来的世界将是同质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与此乐观态度相比,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却对西方文明的衰落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并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化进行了悲观审思,提出了他的“文明的冲突”理论。该理论的的基本观点是: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会导致战争,未来战争的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在他的理论中,文明是历史、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总称,文明与文化未作区别。用他的话来说,“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亨廷顿,2002)。“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亨廷顿把文化或文化领域(即“文明”)视为一种内部结构固定的事物,认为各个文化特征是各自文化所先天固有的、不变的本质属性,并进而把它们相互对立起来。德国学者森格哈斯(2004)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本质论的表现,即用本质先于存在的唯心主义理论来解释文化现象。

亨廷顿看到了文化差異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却对不同文化间共存、融合的一面视而不见,夸大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且对这种表象的冲突试图通过西方与非西方的对抗来解决。他在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非西方文明的发展没有抱以愉快、平和的心态,却为西方文明受到的挑战感到深深的忧虑。同时,“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他在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详尽阐述了美国国内多元文化格局对美国国家特性造成的危机局面。20世纪后期,美国国内兴起一场解构主义运动,对“美国信念”、语言(英语)和盎格鲁-新教的核心文化形成了重大挑战。正如亨廷顿所言:“‘美国信念、英语和美国核心文化所受到的种族主义、双语主义和多文化主义的挑战,以及它们引起的反击,已成为21世纪之初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亨廷顿,2005)然而,亨廷顿认为无论是增强国内文化认同还是加强文明体内部的合作,寻找敌人都是解决文化危机巩固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文明冲突论”是对基督教文明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忧思,也是对美国本土文化认同的考虑。世界越是多元化,非西方文化越是自我伸张和兴盛,西方或美国内部的文化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使人们对文化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在全球化迅猛发展且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文明间的对话恐怕更应提到首要的位置。

二.全球化与“英语霸权”

与全球化进程一致的是英语的普及并成为强势语言。20世纪末开始,语言濒危现象大大加剧。美国语言学会199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全世界96%的语言仅由约4%的人口在使用。英国《卫报》2002年公布曼彻斯特大学一个科学小组的研究报告称:90%的人类语言将于2050年从地球上消失。

与此同时,英语在全世界盛行。据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在学习英语并将其作为外语使用。另据《国际协会联合会年鉴》最新统计,全世界共有国际组织12500个,其中把英语作为正式语言的占85%,远高于其他语言。这些现象表明,英语全球化意味着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霸权,同时全球化进程助长了强势语言覆盖下的文化不平等现象。

正如西方学者伯努瓦( Benoit)指出:“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 占据着交流空间。”(王列,杨雪冬,1998)在英美媒体强大的市场化倾向和技术强势方面,最突出的莫如“好莱坞(Hollywood)效应”和“硅谷(Silicon Valley)现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靡必然把英语流行到全世界,帮助英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强势。英语的全球化使得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受到空前的挑战。

三.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机遇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少学者对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全球化”带来了世界同质化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的所谓霸权和西方价值观的盛行。但事实上,“全球化”也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多元化的不断认识,为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交流平台。

(一)对“多样性”的理解

对于多样性的理解,当前有两种简单的逻辑较为普遍:其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比喻;其二是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生物多样性的比喻认为:自然界的状况已经表明,具有物种多样性的区域常常更具活力,生态更为健康。还有专家调查发现,那些生物多样性较为充分的地区往往也存在着语言多样性的状况,而语言多样性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但是这样的论证严格说来还是一种比喻:由自然界的现象推想人类社会也理应如此。但实际上自然生态中物种多是一件事,而多了好不好是另一件事。这里好坏是根据我们人的标准、价值观来衡量的。自然界也通行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自然界物種多生态状况就好是对人来说的好,而地球上文化品种多对人好不好,有多少种才是好,对谁而言是好,都是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更何况,所谓语言或方言的多样性状况通常是交往不充分的结果,而交往不充分通常意味着更不发达甚至贫困。对文化多样性的另一种论证是后现代主义观点。它主张哲学家对现状尤其对未来的预言持一种谨慎的、存疑的、相对的态度;主张对种种文化差异予以保存,进行对话、观察和欣赏,而不进行价值或历史评判。这种倾向也可以被叫做“相对主义”。这样我们就见多不怪,可以容忍种种文化差异。但是相对主义有相对主义的困境,面对现实中千差万别的事物我们失去评价的依据,也因而失去行动的力量。

所以,但我们在倡导和尊重“多样性”的同时,首先应当充分并正确理解“多样性”这一概念。我们不妨从教科文组织的态度去试着探索一些答案。从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要点”到2005年《公约》,其一以贯之的政治态度和文化观是明确反对相对主义,承认普遍伦理; 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多样性身份认同过程。同时,它也强调超越宽容(容忍)的民族和文化间相互尊重与交流(包括市场交换)。“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坚持创造性的开放精神”,“我们把它称作和谐相处 (convivialit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并且处于文化霸权地位的美国人也并不完全反对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提出,而是反对对文化市场竞争进行过多的公共干预。他们认为,文化多样性含义复杂,既有“社会内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社会间的文化多样性”(考恩,2007)。尽管世界文化贸易有一些负面影响,但竞争在使一些文化部门萎缩的同时会让另一些文化部门兴旺,一些文化产品的滞销也会刺激大量文化创新的发生;因此,国际文化贸易可以使各地区内部实际可享受的文化多样性变得丰富(考恩,2007)。

事实上,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有原则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就不值得尊重,因为它是错误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还用专栏形式表明:“一些‘文化中的价值观可能不值得尊重。正如索厄尔(Thomas Sowell)所指出的,‘如果一切都得到同样尊重,那么尊重这一词就失去意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实际上,在尊重普遍性和尊重多样性之间并不是没有调和的可能。事实上,文化本身就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而同时,文化创造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诸多的文化创造者或者文化表达必然是从有种种差异的立场出发去完成这个伟大的探索的。在谁也没有把握最终的真理之前对所有的创造应该表示同等的尊重。这或许是后现代主义多样性理论的来源之一。对于人及其历史而言,那个最终目标的确不如过程更重要。获得这一认识,对于各国政府及其文化政策甚至比对于文化人及其创造来说更有意义。

(二)身份认同的多元化

同时,我们应当避免“身份认同”的单一化。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多种批评当中,身份认同“单一化”的指摘是值得注意的。印度籍的国际知名学者阿马蒂亚·森(2009)强调身份认同(identifications)的多元性。他认为,把人的身份认同“单一化”是不科学的。他指出:“一个人的公民身份、居住地、籍贯、性别、阶级、政治立场、职业、工作状况、饮食习惯、所爱好的运动、音乐鉴赏水平、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等等,使我们归属于各个不同群体。每个人同时属于这许多个群体,而其中任何一种归属都赋予她一种具体的身份。没有一种能够被视为该人惟一的身份,或者一种单一的成员划分(森,2009)。”所以我们不要把差异绝对化,抱以对差异的尊重和对融合的憧憬看待文化发展,便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健康繁荣。

(三)文化多样性的机遇与健康发展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的文化都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并受到全球性力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多样的发展,从中寻找机遇,并不断在借鉴吸收各文化优秀精华的基础上,推动本族或本土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依据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各民族须彼此尊重,和平共存,则能避免对抗与冲突的产生。然而文化相对主义并非去积极寻求文化间的共性,其实是鸵鸟策略。塑造全球文化,其积极做法应是,在共存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应明白自身局限,彼此对话,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自觉扬弃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在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 (鲍宗豪,2003)。于此,不同文化间的共生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全球文化(Guang,2007)。

实现全球文化并非文化趋同。文化间的交流无疑会使得彼此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改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以美国或欧洲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的趋同。在当前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全球文化的确可能会在西方语境下进行重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他文化所发生的作用也不可轻视。事实上,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或民族会守护自己的民族独特性,而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得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也将继续保持。各民族在不丧失自身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参与文化融合,根据自身要求诠释文化元素以求得兼容。。

综言之,在经济、政治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鲍宗豪,2003)。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既要避免世界文化同质化或西方化倾向,同时也要预防文化保守主义。不同文化间不仅须尊重差异,同时也应积极融入,加强对话,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创造自身文化的新特色,增强自身生命力。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寻求文化间共同共通之处,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摈弃落后、不合理元素,促成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Crystal. The Language Revolu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2]MERROUCHES.Cultural Globalization or Cultural Imperialism[J]. Sciences Humanine,2006(1):133-140.

[3]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6:15.

[4]XIA Guang.Culture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J]. CALIGRAMA,2007(2): 1-15.

[5]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引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112-119.

[7]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佛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 2000)[M].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23.

[10]孟祥春.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语言生态危机[J].皖西学院学报,2009(8):121-124.

[11]仇旭.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走向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36-140.

[1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3]塞缪尔·亨廷頓.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4]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王志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

[15]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杨生平,张慧慧.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评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哲学.人文),2009(2):97-101.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与博物馆再定义的几点认识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完美打造全球化数据平台
全球化陷阱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双反”反出一个中国光伏加工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