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诗亦画敬亭山

2022-05-30曹光鑫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敬亭山双塔宣城

曹光鑫

极目远眺,层峦叠翠,云雾绕山,恍若云端仙境;低首近观,林壑幽幽,泉溪淙淙,好似世外桃源。这,便是山与景相生相融、诗与画相济相成的敬亭山。敬亭山,横亘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60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峰,如百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竞相簇拥着最高峰翠云峰。《江南通志》记载:“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古以来,敬亭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神往,不仅因为她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在于她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朓《游敬亭山》和唐代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继谢、李之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临,赋诗题咏,绘画写记,留下千数名篇佳作。因山而诗,因诗而名,敬亭山名扬天下,由此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江南诗山”。如今,敬亭山已跻身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备受游客追捧的新一代“网红打卡地”。一位长三角游人游览敬亭山后,不无感慨地说:“到此一游,既有说头,又有看头。‘江南诗山,果然名不虚传!”

有说头:敬亭自古诗人地

敬亭山缘何受人青睐?“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更缘于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北朝“永明新体诗”代表诗人。他出生于豪门世族,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其高祖谢据为东晋名臣谢安之弟,曾祖谢允曾任宣城内史,祖父谢述曾任吴兴太守,祖母范氏为宣城太守、著名史学家范晔之姐。其父谢纬官至散骑侍郎,其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建武二年(495),谢朓出任宣城太守。谢朓遇见敬亭,官场烦扰被秀山丽水所排解,隐逸幽趣被林谷晻霭而激发。于是,他以清新流丽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谢朓钟情敬亭山,多次登览敬亭山,写下多首吟颂敬亭山的诗篇。“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其影响甚广的五言山水诗《游敬亭山》,正是采用谢灵运笔法创作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山水诗鼻祖,其诗风对谢朓影响很大。南朝诗歌题材狭窄,过于追求华辞丽藻,缺少清新明丽的诗歌风貌。谢朓则传承发扬了谢灵运山水诗风,为诗坛注入一股清新之风,后人称之为“大小谢”。在宣城寓居理政期间,是谢朓山水诗创作的顶峰时期。虽说他的山水诗数量不多,但却以清丽隽逸的诗风创造出中国山水诗的高光时刻。正如学者鲍鹏山所说:“山水诗的高峰是谢朓,谢朓就是在宣城把中国山水诗发展到一个高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对于谢朓的诗风,李白赞赏有加。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直接使用“谢朓青山”,特指敬亭山这一宣城独特的文化坐标。于是,谢朓有了“谢宣城”的别名,而引得李白“一声低首谢宣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刀与水的绝配、酒与愁的融合,成就了傲视群雄的唐代诗仙李白。可是,李白却对谢朓尤为景仰,因其诗名诗风而倾倒,并引为精神偶像。清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李白)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南宋陆游认为:“宣之为郡,自晋唐至本朝,地望常重,来为守者不知几人,而风流吟咏,谢宣城实为之冠。”或许,这正是李白向往而欲追踪之源。在安史之乱前后,李白先后七次游历宣城,登谢朓楼,访敬亭山,追寻谢朓,踏歌赋诗。在《秋登宣城謝朓北楼》中,他满怀深情地唱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尤其是谢朓的那句“合沓与云齐”,让李白对敬亭山心动不已,干脆化为己用,推陈出新,“合沓牽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峰,仿佛接天语。”天宝十二年(753)至宝应元年(762),是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这期间,他基本居住宣城,留下诗文80余首(篇),写敬亭山的诗就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因其诗而名扬天下,明代雷州推官高维岳《敬亭山记》认为,敬亭山之所以天下闻名,正是因为:“玄晖(谢朓)发其藻,太白(李白)扬其辉,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贯之文,渐振振矣。”(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三《艺文志》)

谢朓、李白以其对敬亭山的独具慧眼,相继写下千古绝唱,遂使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从此,敬亭山引来众多文人墨客追寻谢、李足迹。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320多位诗人名宦,留下吟诵敬亭山的诗、文、记、画达千数。在敬亭山灵秀之气的熏陶下,许多文人雅士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白居易的“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杜牧的“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等诗中,敬亭山与古宣城更是相映成趣,美如画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宣城通过乡试进京一举及第,成为轰动长安“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进士,时龄18岁。他登临敬亭山,诗兴勃发:“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唐代诗人韩愈年少时曾在宣城求学生活,就避居在敬亭山下的“昌黎别业”……“敬亭之山黄索漠,兀新断岸无棱角。宣城谢朓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代诗人刘禹锡吟颂的《九华山歌》,使得敬亭山神韵尽显。而宋人林希却道出妙语“虎丘换得敬亭山,句水松陵数舍间。天下难如两州好,君恩乞与一身闲”,认为敬亭山充满意味无穷的绝妙,可与苏州虎丘相媲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敬亭山, 在戎马倥惚之际,挥毫赋诗《由宣城泛湖东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日本友人松浦友久到了宣城,也发思古之幽情,写道:“江城明碧水,飒飒敬亭秋。自古诗人地,临风立北楼。”1000多年来,名士络绎,吟无虚日,敬亭山成为饮誉中外的“江南诗山”,敬亭山水诗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文化部长黄镇游览敬亭山后感慨万千,欣然书题“江南诗山”四个大字。

有看头:诗山俯拾皆是景

自唐代起,敬亭山登临日隆,历代兴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名胜达50余处。后多遭兵燹,山上景物几乎毁坏殆尽。宋代广教寺双塔、古昭亭坊、虎窥泉等古迹,历经沧桑,得以幸存。此后,历代均有修缮保护,先后重建太白独坐楼、怀英亭、皇姑泉等24处代表性古迹。近年来,地方政府围绕诗、画、佛、酒、茶、亭六大核心元素,精心打造全长4500米、串联16个亭台楼阁的敬亭诗径等一批重点项目,复苏敬亭山“记忆”,为敬亭山“铸魂”。诗意之山,俯拾皆是美景,每一处都有说不完的厚重底蕴。循着诗仙足迹登山,游客不只为看山,更多的则是倾听古贤遗落在诗山之上的千古绝唱,邂逅诗意与美好。

沿着敬亭山东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文化休闲广场中央的诗山牌坊群。第一道牌坊正面刻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个大字,左右两厢刻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陈毅的《由宣城泛湖东下》,牌坊背面刻有的《江城如画》,取自李白的“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第二道牌坊上的“敬亭山”三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除此之外,第二道牌坊上还节选了南齐谢眺,唐代李白、白居易、韩愈和杜牧,宋代晏殊、范仲淹、文天祥、苏轼和梅尧臣,元朝贡师泰,明代汤显祖、张慎言、姜采和梅鼎祚,清代梅清、梅庚、梅文鼎、施闰章和石涛共20位诗人为敬亭山所写的诗句。作为安徽省最大的两座石牌坊,它凸显了徽派建筑的意蕴美,浓缩了诗山敬亭的诗文化。穿过两道牌坊,呈现在眼前的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塑像。1987年,李白塑像由著名雕塑家、中国美院杨柏祥先生设计塑造,属石质雕像,通高3米余。只见李白秉剑挺立,举头凝思,仙风道骨,气宇轩昂。仰望李白的飘飘衣袂,一首伟大的诗作穿越千年风沙,山间满是他沧桑的呼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天水绿,淑节照人妍。”这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对敬亭湖的描写。山水相依,风景如画,倒映在敬亭湖里的敬亭山,随微波荡漾,如轻柔之曲,飘逸绵长。沿着波光粼粼的敬亭湖,远远就能看见高耸的广教寺双塔。广教寺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广教寺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是一代名相裴休任宣州刺史时为迎希运和尚即黄檗禅师所建,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黄檗禅师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始祖,临济宗也称“当头棒喝派”。此后,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禅宗,流传至海外,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双塔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双塔并肩比立,由146种不同砖块建造而成,为仿木楼阁式砖塔。这种沿用唐代七级方形平面的宋塔,在全国现存古塔中实属罕见。1956年,双塔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塔水平直线距离26.9m,呈不同程度偏斜,均无塔顶。东塔残高17.25m,西塔残高16.83m。双塔底层三面开门,唯有东塔东侧和西塔西侧无门,而二层以上均为四面开门。在二层内壁上,嵌有一块苏轼元丰四年(1081)所书《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碑刻,落款是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州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模上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其时书法已经是炉火纯青。他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帖》,正是出自那个时期。因此,这份碑刻经文的艺术、历史、研究价值颇高。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虽经千年风霜侵蚀,东塔第五层至今依然可见四对佛像。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凸显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双塔底座镶有白色浮雕,每层之间皆有楼板和木梯连接。关于塔顶,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两个神仙打赌,一个造双塔,一个造桥,看看谁能在天亮前造好。因为造桥进度慢,造桥的神仙眼看双塔就要完工,便偷学鸡叫。造塔的神仙以为天亮了,就只好草草收场,留下没有顶的双塔。

途径李白斜卧的相思泉,与之遥遥相对的玉真公主汉白玉塑像,拾级而上,半山腰处的石涛纪念馆赫然显现。石涛(1642—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俗姓朱,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乙酉(1645)后更名原济、元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幼年遭变时,他因托内官,始得存活。他性喜漫游,曾屡游敬亭山。1670—1679年,石涛在敬亭山广教寺剃发为僧,由此开启悲苦的行脚僧生活。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传受佛学。他善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脱尽窠臼。半世云游,卖画为业。他虽逃于禅而隐于画,内心却并不静寂,双脚也并未停息。驻锡敬亭山广教寺,正是他创作历程中新旧交替、破格創新的关键阶段。这期间,石涛的创作思想更活跃,交游更广泛,经常与宣城画派梅清、吴肃公等谈诗论画、切磋技艺。石涛遍游名山大川,通过长期观察和体验,而悟得山水之气韵,妙笔为山川代言。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他的山水画千情万态,生气勃勃。他以敬亭风光为背景,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传世之作《百开罗汉图》,此作被供奉在敬亭山广教寺,名寺和名作由此结缘,交相辉映。作为中国美术史上不世出的人物,他针对画坛时弊提出精辟见解,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在艺术创作上要“我自用我法”。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在石涛纪念馆一层,设有宣州窑陶艺体验馆,游客可以陪孩子在此观摩古老的陶艺作品,也可以在制陶大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陶艺的制作工艺。

沿着山道而上,30分钟左右即可抵达敬亭山的标志性建筑——太白独坐楼。太白独坐楼,坐拥山间,古朴清丽。因为一首诗,建了一座楼,不可思议,但这件事发生在李白身上,又顺理成章。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宣城,在此逗留两年,并写下《独坐敬亭山》一诗。后人在此处建“拥翠亭”,立碑记事,此亭俗称“太白亭”。后来,其周围建了不少楼阁庙宇,历代题咏碑刻逐渐多了起来。清代,此亭改建成太白楼,楼下为道士寓居。1937年原楼毁于战火,此后历经恢复重建。2015年,太白独坐楼全新升级。作为“敬亭诗径”的核心工程,太白独坐楼依山而建,高31.5m,共4层,建筑面积达816.1㎡,为仿唐建筑,是敬亭诗径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的亭楼,也是敬亭山标志性建筑。楼内一层大厅内是一尊李白“独坐”木质雕塑,抱膝独坐,悠然自得。诗人侧身目视远方,仿佛正在远眺天上的白云,与敬亭山互相眷恋。浪迹江湖的诗人,终于得以安闲。曾经孤苦的心灵,在此得到抚慰。登上第四层,扶栏远望,远处是“江城如画里”的山水诗乡,近处是“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是啊,置身山水之间感受惬意悠然,谁还会为凡尘俗事所烦忧呢?

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走在山道上,满山苍翠,满目葱茏,那梯田状的绿色是古代宫廷贡茶“敬亭绿雪”的茶园,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是杜鹃花、梨花、兰草花等众多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在唐诗宋词中定格的敬亭山,穿越岁月时空,拨动着游人的心弦。山间的那一株株树、一朵朵花,都诗意地保持着原生态之美。眼前满山翠绿,天上白云袅绕,真是“云使山活,树使山葱”。九曲盘折,峰回路转,主峰之上的天际阁终于呈现在眼前。天际阁是敬亭山登山步道——敬亭诗径的一个重要节点,雄踞敬亭山最高峰翠云峰,为仿古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为753.77㎡,建筑高度16.87m,属敬亭山标志性建筑。“天际”一词,源自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若想登高远眺,俯瞰诗乡、诗山全景,天际阁就是最佳观景平台。登上天际阁,从不同角度俯瞰,落入眼中之景也不尽相同。远处,江城如画,烟市风帆;山下,水阳江蜿蜒曲折,奔流不息;山上,敬亭之景一览无余,美不胜收。或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切感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真正内涵。

猜你喜欢

敬亭山双塔宣城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系统SO3脱除率及排放测试
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超低排放运行优化研究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独坐敬亭山
《宣城小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敬亭山》
宣城以外看宣城
双塔水库抬高汛期限制水位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