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语境下沉浸式体验设计在展陈空间中的应用

2022-05-30孙镜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摘 要: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会受到时代背景、社会审美、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外在展陈形式与内在核心内容总是需要优先讨论的问题。“形”不仅是容器,也应是“核”的具象化产物,能否使两者契合,从而打造沉浸式的展陈体验空间,取决于能否理出一条将各个展陈元素串联起来的清晰的叙事线。以日照市科技馆为案例,分析如何在展陈叙事语境下,构建适宜的空间语言,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拉近人与物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展陈叙事;沉浸式体验;空间语言;复合媒介

近年来,博物馆类建筑的建设如火如荼。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倡导,“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科技类展馆在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类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它不仅仅囊括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这四个基本属性,同时也是专业性与人文性融合的产物。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是展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的科研历程及科学精神的现代化科普场所。而展示丁教授的科研成果与他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就是在诠释物理学科的专业性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这二者已具备叙事意图,展示出了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这也就证明了叙事设计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必要性。

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是在明确展陈核心要素的前提下,从展品角度出发,构建展陈空间,营造空间氛围,使观者在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对展示主体形成认知并且产生更深的思考[1]。若想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将其带入展陈的叙事语境,设计师可以通过多媒介的技术手段来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者更直接地、更有效地接收展陈信息。而叙事语境的构建就像是展览背后无形的力量,使所有的技术手段有的放矢,所有的空间语言有据可依[2]。

一、线性叙事的贯穿

展陈的叙事设计是由经典叙事学概念演变而来的一种设计手法,发源于文本研究学科,后被广泛运用于多个艺术表达领域[3]。展览中的叙事设计是隐藏在所有展项背后的一条线,这条线串联起了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线性叙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它具备因与果的关系,从始至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线性叙事符合观者的正常认知,也符合科技馆理性、严谨的展陈理念。从观者的角度来看,线性叙事很容易地将其带入展线。这条展线可以由一条主时间线构成,使人们以“倾听故事”的方式参观展览。但是,线性叙事也并非是万能的,设计师应根据展陈的需要,做多线性的分流设计,使得每一条分线上的单元都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对独立地传达信息,各自产生因果关系。当然,分支单元也可以做到化零为整,回归主线。多线性的分流设计能够使得展览内容更加生动,将展品背后的故事展示得更加饱满。

以日照科技馆为例,其主要展品是六个体积庞大的实验模型和大量的实验文献。它们具备极高的学科专业性,如需面向不同教育背景的受众,就要使其具备科普属性。而观者只有在了解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后,方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人文精神。日照市科技馆的展陈主题为“无尽的探索”,前半部分是以物理学科为基础的带有科普性质的科学通史,而后半部分则是以丁肇中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内容和突出科学贡献为主线索。展览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序、学科的概述与详解、丁教授的六大实验。

丁教授的六大实验,是丁教授及其团队的实验历程和科学精神的集中展示。其中,前五个实验是在粒子对撞机中进行的,而最后一个实验更是与国际空间站有关。因此,单一的流线型展陈已不能满足这部分内容的展陈要求,而分段式详解是体现这部分内容重要性的必然手段。展陈空间应以直接、本真、严谨的方式,还原最真实的实验场景,使观者能获得沉浸式体验。

二、空间语言的构建

所谓展陈空间,简单阐述即呈现展品之所。如果需要形式语言来彰显展陈主题的话,那么它将会是展陈核心内容的具象化产物。任何多余的装饰都会影响展品本身的信息传达,影响人与展品的有效互动。过多添加装饰元素或者过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设计手段,都会违背“以物为中心”的展陈观念,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早些年的博物馆在空间规划、形式语言、技术手段等方面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压迫感,拉开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为了避免“距离感”的问题,首先应从塑造空间语言的角度出发,提高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体验感。展陈空间的设计应以克制和做减法为思路,追求表达的客观性,真实地叙述实验过程,从而真正释放空间体验的力量[4]。简而言之,展陈类空间的设计理念,应从“以物为中心”向“人与物相融合”过渡,从而更好地还原展品的本质属性。

日照市科技馆的主要展陈空间由序厅、双螺旋环廊、拱形实验展厅(图1)、球形文献展厅(图2)和AMS展厅(球幕影院)组成。馆内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丁肇中教授实验室的工业风设计风格。在丁肇中教授的六个物理实验中,有五个实验是在粒子对撞机中进行的,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对辐射进行阻隔,因此混凝土是其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凝土本身所具备的特殊属性,可以帮助观者建立起对实验空间的更直观的认知,使观者能够更容易地融入展示空间与展项内容。展陈设计团队受到混凝土的启发,在展陈设计中尽量做减法,更多地呈现混凝土本身的面貌。同时,在室内空间材质的选择上也积极地向真实的实验空间靠拢。这样做会让观者根据这种特殊的材质产生代入感,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通常情况下,观者们更愿意在展陈空间内看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装置,如奇幻的灯光投影、生动有趣的互动展项,它们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展陈手法。但是对于科技馆内物理实验模型的展示,以上这些展陈手法做到“点到为止”即可。试想一下,如果在严谨的科学实验装置旁边安排了酷炫的灯光表演,那么观者的注意力极有可能被表演吸引,而无法关注展品本身。因为过多的展示手法是无法描述实验本身的纯粹性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展陈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拱形实验展厅和球形文献展厅时刻意保留了建筑本身的材质。从这两个展厅的最终呈现效果可以看到,由混凝土搭建的粗犷空间中摆放着硕大的模型組团。除展品外的大部分空间不是很明亮,做到在突出展品本身的同时,还原了真实的实验场所。这种看似“无为”的设计手法做到了尊重与再现,使得展陈环境看似“平平无奇”却能让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保持对科学的客观认知和敬畏之心。

三、复合媒介增强空间的沉浸式体验

奥列弗·格劳在《虚拟艺术》中指出,“沉浸”是指精神的全神贯注,是从一种精神状态到另一种精神状态的发展、变化和过渡的过程,并且在这种状态下观者与展品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5]。叙事的媒介可以有很多种,如小说、电影、话剧,甚至是新闻等等[6]。而在展陈叙事中,互动装置、投影技术、音频等被大量投入使用。根本原因在于受众更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复合的叙事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并且重新定义了人们对空间事物的感知,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展陈本身。沉浸式体验空间的搭建并非是技术的堆砌,而是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去找寻一种人、展品、空间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进行科技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是尊重展陈内容的严谨性与本真性,这也恰巧印证了上述的观点:冗余且花哨的技术手段可能会让人们对展品产生误解,有悖于科技类展馆的展陈初衷。另外,在分支展线中的一些辅助叙事部分,设计师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技术尝试,帮助观者更加清晰地解读整条叙事线。

日照市科技馆在展陈叙事上运用了“抑”与“扬”相结合的表述方式,主要体现在序厅、实验与文献展厅及AMS展厅的展陈设计上。

序厅是整个展线的引子,所展陈的内容从宇宙诞生到当下的时间节点,从遥远的外太空再到身边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可见一斑,最后将观者的关注点引回物理学领域并抛出问题。序厅的展览需要充分调动观者的情绪,使之进入一种对物质世界进行求知的状态。因此,序厅的展陈叙事是以“扬”的表述方式为切入点的。进入序厅后,观者会身处一个中心与外场均搭建有成像装置的,中心地势低、外围地势高的圆形展厅。因地势的关系,观者会不自觉地向中心聚拢,被中心和外场的成像装置包围住。展演开启时,各个成像装置会分别投射出影像,营造虚拟空间,而观者则可以在其中感受巨大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如果说序厅的沉浸式体验设计营造了平行的空间体验感,那么AMS展厅就提供了垂直的空间体验感。AMS展厅承载着艰巨的展陈任务,因为其中陈列的AMS-02磁谱仪是探索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装置,而这是丁肇中教授及其团队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实验之一。AMS展厅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设计团队大胆地建造了直径长达29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地平式数字球幕穹顶,通过高清投影机投射出的特制影片来辅助AMS展厅的展示,其目的是说明该实验装置的存在意义和工作原理。AMS-02磁谱仪的模型被安置在展厅中心向下8米的圆洞中。在影片播放到特定的时间节点时,该模型会通过液压装置升到一定的高度,被展示在聚焦的灯光下,这也是展览的高潮部分。

与序厅和AMS展厅不同,实验展厅与文献展厅的展陈叙事是以“抑”为表述方式的,其目的是凸显科学实验的严谨与本真。实验展厅与文献展厅中存放着丁肇中教授及其团队在粒子对撞机中使用过的实验设备模型及相关文献。设计团队只保留了必要的装置设备,尝试展现空间的本真性。因为真实的实验场所有着大量的混凝土块和混凝土墙,其中除了实验设备以外再无其他。设计团队采用“抑”的表述方式,克制了展陈空间中的情感表达,把最真实的实验场所呈现在观者面前,将观者带到特定的时空中去。这种真实的体验能够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展品,使观者深度思考展品背后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以日照市科技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陈叙事设计为切入点,对空间语言和多媒介技术进行解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沉浸式体验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条清晰的叙事线能让空间语言的塑造有据可依,也可以让多媒体技术发挥得恰到好处。所有展陈手法的根本意义在于拉近人与展品间的距离,使展览的信息传递功能发生改变,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而是能与观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楊岩.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J].艺术百家,2007(增刊2):90-92.

[2]吴诗中,王晓松.叙情与叙理·异识与共识:博物馆艺术设计中的叙事特性研究[J].现代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1):96-98.

[3]古蕾.叙事性设计在主题博物馆设计及策划中的运用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4):22-25.

[4]苏丹,王馨仪,沉睡.科技展中观者的身份转换[J].艺术与设计,2020(7):192-195.

[5]谢榕.沉浸式体验在展陈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建筑,2020(6):56-57.

[6]许捷.空间形态下叙事展览的构建[J].博物院,2017(3):41-48.

作者简介:

孙镜朝,硕士,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
省级电视台VR新闻试水与前景分析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