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异化主题

2022-05-30邱意浓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异化

邱意浓

内容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和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1951年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小说的异化主题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体现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本文在梅尔文·西曼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二战后美国年轻人的精神境况,从两个方面探究小说的异化主题意蕴。

关键词:塞林格 霍尔顿·考菲尔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异化

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时代,是以劳动的异化形式出现的,主要是物质的异化[1]。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似乎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尔文·西曼以研究社会异化而闻名。他在《论异化的意义》(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中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异化有五种不同的含义:无力感(powerlessness),主要表现为一个人意识到他想做的事情和他觉得有能力做的事情之间存在差距;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因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而无法做出决定;无常态感(normlessness),主要表现为社会失范;孤立感(isolation),主要表现为教育程度或思想水平较高的人发现自己脱离了社会流行的文化标准;自我疏离感(self-estrangement),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自我和他的实际自我形象之间存在差异[1]。本文以西曼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主人公霍尔顿与他人以及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一.霍尔顿异化的特征

1.无能为力

对西曼来说,无能为力的概念可能是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用法(1959:784),这本书也表达了这一点。霍尔顿在面对比自己强壮、英俊、受欢迎得多的室友斯特拉德时,暴露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身体上,他永远无法打败阳刚而肌肉发达的斯特拉德,只能让自己受伤流血。“我这辈子只打过两次架,两次都输了。我不是很坚强。(塞林格,1951:264)精神上,简和斯特拉德后来在车里约会的想法挥之不去,这种想法折磨着他,甚至削弱了他,使他越来越无力。

另一个例子是弟弟艾利的死。艾利死的那晚,霍尔顿睡在车库里,用拳头打碎了所有的窗户,这几乎是一种自虐。对他来说,艾利是如此地深爱着他,以至于艾利的死深深地打击了他。他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伤害自己,以充分发泄自己无力的悲伤和绝望。在这本书中,霍尔顿从未被描绘成强者。他对真诚的追求在虚伪的社会面前失败了。他一点也不能改变现实,可见他的无能为力。

2.无意义

根据《朗曼词典》,“无意义”一词的意思是:没有目的或重要性,因此不值得做或拥有。Seeman(1959:786)将“无意义”这个名词定义为“当个人不清楚自己应该相信什么时,当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对清晰度的最低标准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个定义听起来相当复杂和深刻。更简单地说,它意味着一个人无法做出决定,变得悲观。与无力感(powerlessness)(指无法控制结果)相比,无意义感(无意义)指无法预测结果(Seeman, 1959:786)。在这方面,无意义也与无力密切相关。

在整本书中,霍尔顿多次提到人生毫无意义,表现出他的悲观和沮丧。在第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如此孤独,突然间,我几乎希望我已经死了。”(塞林格,1951:267)这甚至听起来有点自杀的味道。他不断想象自己的死法,比如,死于肺炎和癌症,死于撞击石头之类的伤。而且,他一直在想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比如他的弟弟艾利和他在埃尔克顿山的同学詹姆斯·卡斯尔。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也许读书是唯一值得注意的爱好。他是学校击剑队的助理,但他不称职,故意把所有的击剑器材都留在了地铁上。尽管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讲课质量很高,霍尔顿却对这一点不感兴趣。他厌倦了学校生活,所以成绩很差。他在人际交往上也很失败,通讯录上只有三个人。在知道斯特拉德和简约会后,他时常想给简打电话,但实际上并没有。他很少相信任何人,除了他的妹妹菲比和弟弟艾利。简而言之,霍尔顿不知道自己在学校、在家里或在整个社会应该做什么,就像他说的:“在我看来。我的意思是,在你做之前你怎么知道你要做什么?(塞林格,1951:445)他的生活未经审视,没有崇高的目标。渐渐地,他失去了做出正确决定或建立真正友谊的能力,这确实体现了异化的第二个含义——无意义。

3.孤立

孤立是西曼定义的異化的第三种含义,与前两种截然不同。“孤立”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广泛和概括的,而西曼缩小了它的范围。它通常指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发现自己脱离了流行的文化标准,因此他们“给在特定社会中通常被高度重视的目标或信仰赋予低回报价值”(1959:788)。霍尔顿出生于纽约市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哥哥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好莱坞作家。从这一点上看,霍尔顿的学习成绩虽然很差,但他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良好的家庭智力基因,这是非常可信的。他酷爱文学,他曾说:“我不识字,但我读了很多书。”(塞林格,1951:235)他喜欢作家林·拉德纳,仅次于他的兄弟艾利。然而,彭西学校的那些男孩们除了性和八卦之外,对其他的没有兴趣。当霍尔顿和他一起看电影时,他们会嘲笑他。霍尔顿读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打桥牌。霍尔顿和其他男孩没有共同的兴趣,这导致了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他在彭西的失败。最终,霍尔顿发现自己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未能融入主流。

4.自我疏离

自我疏离,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疏离。一个人怎么能疏远自己呢?这听起来有点精神分裂。弗洛姆在《理智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一书中对这个词下了定义:“一个人将自己体验成一个外星人。”有人可能会说,他已经和自己疏远了。(1950:110) David Riesman认为,自我疏离是意识到一个人的理想自我和他的实际自我形象之间的差异(1950:49)。这样,自我异化就是:个体不能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从而异化自己。

霍尔顿厌恶不诚实和谎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经常说谎。当他在纽约的夜总会时,他为了买酒而谎报年龄。他甚至不让父母知道他被彭西开除了。霍尔顿自认为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出于嫉妒和愤怒,他与室友斯特拉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他还经常对暴力产生想象,甚至想象自己杀死电梯男司机莫里斯——“六枪打穿了他毛茸茸的胖肚子。”(塞林格,1951:328)所有这些证据表明,他是一个倾向于暴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二.霍尔顿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没有过多的人物,大约只有20个有全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可以分为三类:霍尔顿的同学、家人以及朋友。

霍尔顿与同学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潘西中学的两位男生身上:一个是他的室友斯特拉德,另一个是他隔壁宿舍的男孩阿克利。这两个男孩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全校最受欢迎的学生之一,而后者则被描述为有卫生问题的怪人。他们俩除了性和八卦之外,对其他的话题没有兴趣。而霍尔顿热爱阅读和思考,无法和他们这样思想水平低得多的人交朋友。这是导致他们异化关系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50年代美国青少年普遍的自私和冷漠也加剧了他们的异化关系。斯特拉德和阿克利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当霍尔顿决定离开潘西时,斯特拉德甚至不在乎他在哪里,一直昏睡着。阿克利很生气,因为他被吵醒了。

在这部小说中,很难定义和确定谁是霍尔顿真正的朋友,因为他在人际交往上很失败,他的通讯录里只有三个人。不过在第五章中,霍尔顿第一次用到了“朋友”這个词,用来指代和他一起去吃汉堡的马尔·布罗萨德。然而,他们的关系也是异化的。马尔是个桥牌迷,看电影的时候,他总是对着不好笑的内容大笑。他和潘西的其他男孩没有什么不同,他不可能理解霍尔顿,他们俩也不可能分享共同的话题和爱好。那么女孩们呢?霍尔顿很喜欢他的邻居简·加拉格尔,他们有所谓的柏拉图式的关系。他们都喜欢阅读,还一起打高尔夫球、打网球、下跳棋。霍尔顿在抑郁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简。然而,这一切都因为简和霍尔顿的室友斯特拉德莱特约会而改变。霍尔顿在纽约的老朋友莎莉·海斯,是一个美丽、肤浅、世俗、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孩,霍顿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她并不聪明。当霍尔顿打电话给她时,莎莉不停地吹嘘有多少男人喜欢她。当霍尔顿让她和他一起逃到新英格兰北部时,她拒绝了。最后还必须提到霍尔顿在埃克顿岗的英语老师安托利尼先生。他被霍尔顿视为一位富有同情心、值得信赖的知己。安托利尼似乎是霍尔顿在埃克顿岗黯淡的日子中唯一的亮点。在纽约游荡了两天之后,霍尔顿到了他的住处寻求安慰和庇护。然而当霍尔顿醒来发现安托里尼在拍他的头时,他惊慌地逃跑了。霍尔顿认为这个动作是变态和同性恋的表现,这种对信任的背叛进一步加深了霍尔顿与他人的异化关系。

霍尔顿可以被视为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他与家人关系疏远,不过主要问题出在他的父母身上。霍尔顿的妈妈不知道儿子的喜好,给他买了错误的溜冰鞋,更不用说在小说中几乎隐形的父亲了。霍尔顿的母亲沉浸在自己深爱的儿子艾利去世的痛苦中,而霍尔顿的父亲忙于工作,两人都没有在霍尔顿身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其次,霍尔顿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大哥D.B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正在好莱坞追求他的事业,绝对是父母的骄傲。妹妹菲比作为家里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女孩,无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即使是已经去世多年的弟弟艾利,也因为聪明和善良,永远活在父母的记忆中。与他的兄弟姐妹相比,霍尔顿是个捣蛋鬼、差生。当霍尔顿被一所学校开除时,他的父母就会为他找另一所优秀而昂贵的新学校。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与他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体会并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只是试图找到一个缓和的方法,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

三.霍尔顿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异化

在本书中,霍尔顿与周围环境或多或少产生了异化感。在前八章中,霍尔顿所处的环境是潘西中学。从第九章开始,霍尔顿离开学校,在纽约游荡了三天三夜,最终进入了社会这个更为复杂的环境。

学校在年轻人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被开除了四次,霍尔顿不得不频繁地转学。在他看来,无论是潘西中学还是之前的三所学校,学校教育中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让他感到沮丧和厌恶[2]。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作者早年的教育经历,反映了历史语境下的教育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也变得幻灭和沮丧。在这个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未能满足人们对其根本作用的期望,加剧了学生的异化。霍尔顿认为,潘西中学是他上过的最糟糕的学校之一。从第一章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是盗窃行为经常发生。虽然学校会时不时开除学生,但却并不擅长教育学生。校长老瑟默在教育霍尔顿时只说了“人生的确是场比赛”[3][P.10]这样的大话,缺乏对学生真正的爱和人文关怀。校长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不管不顾,却是真正的拍马屁大师。学校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精英,而是取悦家长,尤其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学校里的普通老师也是如此。历史老师老斯潘塞似乎很关心学生,在霍尔顿离开学校前,他邀请霍尔顿到他家里聊天。然而,他并不尊重霍尔顿,完全无视了霍尔顿的不情愿,大声朗读他的历史试卷。学校篮球队的教练非常喜欢队内的明星球员斯特拉德,纵容他的各种荒唐行为。学校制度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异化。因此,学生在他们最可塑的年龄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发展。在这四所学校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霍尔顿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人。他对课程和学校活动缺乏兴趣。更糟糕的是,他与同学之间有冲突和矛盾。霍尔顿最终被潘西中学开除了,这也触发了他在纽约流浪三天时的种种荒诞行为。

西曼在他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异化做出了解释,并将其称为“无常态感”。这是一种社会状况,在这种社会中,普遍持有的标准失去了,规范个人行为的准被打破了[1]。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无法进行恰当的交流。人们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关心,同情和爱。没有人愿意帮助别人或与别人合作。根据霍尔顿的说法,有两件事是纽约人永远不会做的:“人们向来不会给人带话”[3][P.150],以及“人们从来不相信你的话。”[3][P.38]。小说中的社会可以看作是纽约,霍尔顿在那里逗留了三天三夜,去了不同的场所,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他首先在一家名叫埃德蒙特的酒店安顿了下来,但他认为那里都是变态和白痴。为了消磨时间,那天晚上他去了两家夜总会。在“薰衣草厅”,他遇到了三个肤浅的女人,她们只对电影明星和名人感兴趣。在“厄尼夜总会”,他倾听人们的谈话,发现他们非常可笑。在这两家夜总会里,他一个人坐着,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他的孤独表明了他与社会的异化。从他和两位出租车司机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每次霍尔顿试图与他遇到的人展开一些深入的对话时,他都失败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物质生产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中产阶级的数量迅速增加。人们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财富,但大多数人的精神生活是贫困的。他们戴着虚伪的面具,渐渐失去了人性的善良和真诚。价值观、道德和宗教的崩溃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4]。霍尔顿与整个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他并不虚伪。他总是能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找到快乐和真实的自我。他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他帮助一个小女孩收紧她的溜冰鞋,他和妹妹菲比分享了许多甜蜜的回忆。似乎整本书中霍尔顿唯一的快乐回忆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其次,他并不追求金钱。自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美国人到西部淘金。淘金热加速了美国人的物质主义和对金钱的渴望。霍尔顿甚至说:“在纽约,乖乖,钱真能通神。”[3][P.69]“钱这个王八蛋,到头来总他妈让人伤心不已。”[3][P.114]因此,霍尔顿与社会的异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西曼的异化理论,主人公霍尔顿的异化特征主要体现为“无力感”,“无意义感”,“无常态感”,“孤立感”和“自我疏离感”。异化的主要表现为:霍尔顿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由于缺乏理解和沟通而导致的异化关系;教育者的严重失职导致的霍尔顿与学校的异化;战后美国盛行的物质主义导致的霍尔顿与社会的异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霍尔顿的时代相比,当代青少年的异化现象更加严重了。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作者塞林格提倡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反对社会的异化。本书的异化主题研究启迪人们在物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Seeman M.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9,24(6):783-791.

[2]陈杰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校教育异化现象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00(006):26-29.

[3]塞林格.J.D著,孙仲旭.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汉对照[M].译林出版社,2007.

[4]祝平.塞林格:终结麦田里的守望[J].译林,2010,000(003):196-19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