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节气时令的文化创新

2022-05-30谷琼王乐耕

百花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学科二十四节气时代性

谷琼 王乐耕

摘 要:经过两千年的演变发展,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以往的节气时令往往只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领域和人们的意识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二十四节气如果仅仅是以原来的形式存在,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会被时代淘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寻求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方式,将理论性节气时令转化到具体的产品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把传统的理论或者传统的工艺,结合新时代文化,使其更贴合当今人们的生活,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并在未来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二十四节气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有“保守型”的创新,也有“反叛型”的创新,哪一类更符合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笔者通过多方面比较节气创新的内容,阐明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无论是“保守型”还是“反叛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文化创新的有益探索。我们要更理性地权衡二者在文化创新里的比重,从而更好地发展时代文化。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多学科;时代性

一、研究文献综述

文章经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发展的梳理以及对重要竞赛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了笔者对当前节气时令在艺术创新方面的浅薄见解。以往学者们已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笔者探究二十四节气的艺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笔者梳理文章提供了思想上的启发。笔者通过整理知网数据,发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各类文献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也显现出了当前学界对于节气相关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持续增高。2015年,《装饰》杂志特别策划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民俗研究活动,《装饰》主编方晓风在策划这一期主题活动时说道:“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其中一项就是二十四节气,所以《装饰》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希望国人对传统的理解能够走向深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2016年,中国民俗学会在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收录了六位与会学者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专题论文,并于2017年刊登在《文化遗产》第2期上,以飨读者。其中学者王加华的《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提道,二十四节气必须要回归生活,要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今天民众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民族认同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巨大,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图1),呈现出多元多学科交融、无中心主题的特征。笔者认为在当前要想探索出适合本土发展的传统文化,基于节气时令的创新是重要的探索方面。

二、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人民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国式生活元素,并集结了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领域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它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载体,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风尚和民俗礼仪,蕴含着顺应天时、契合自然的中国式生活哲学。直至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它对农民的农作生活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套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历法系统,在历史发展中,我们的先祖还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各个节点为基础,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融入其中。二十四节气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仍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调节的指导作用,促使民众去尊重生命规律,享受斑斓的自然生活。

三、传统蔚县剪纸的“保守型创新”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热门话题,处于“创新”对立面的是“保守”。所谓“保守型创新”,笔者认为是基于传统形式的一种继续发展,可以赋予某事物新的时代意义。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高佃亮就属于这一类,他在家乡河北蔚县剪纸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四节气创作的“节气时令剪纸”(图2,图3),就是用蔚县传统剪纸的形式创作的。剪纸生动展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启迪人们调整生活方式来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笔者认为用蔚县剪纸去体现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创新,华夏民族的四季生活是动态的,用剪纸艺术的形式表现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现了设计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深刻把握。这套作品蕴含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语言,让大众看到了剪纸的魅力。在华夏民族传统里,剪纸的红色代表吉祥喜庆,满足了人们在春节期间对于喜庆、祥和、祈福的心理诉求。从非遗传承角度來看,高佃亮在此系列作品中的刀功精湛,表现意象有毛刺、麦子纹、胡须纹、花草树木、云纹等,再通过阴阳结合,空实对比,点、线、面相连,进一步完善了人物形象;再通过现代主题,运用剪纸艺术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有效地融入了当代国人的生活。

四、新剪纸艺术的“反叛型”创新

反叛型”创新是借鉴了传统文化的某一形式或者概念进行的创新,是原有形式的派生,也是已有形式显现的分化过程。新剪纸艺术运用了复合剪纸法,在传统的平面上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叠加,有一层、二层和多层;与传统的二维平面剪刻有非常大的区别,它是用彩纸与阴影表现出剪纸的立体感,给予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因此时尚感十足。在全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创新比赛中,设计师赵文尝试将传统节气意象通过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现出来,创作了一系列以节气时令为主题的时尚纸浮雕。笔者从原材料、创作过程以及表现形式等多角度将其与蔚县剪纸进行对比,认为这种创新方式几乎是与传统型的剪纸创作形式完全不同的,可以被认为是有着剪纸符号的全新艺术形式。比如清明与谷雨(图4)的节气意象风筝和燕子,配以缠枝纹样进行叠加,使画面非常具有立体感和现代时尚风格,与传统平面镂刻剪纸的显现形式完全不一样。再如小暑与大暑(图5)中绿色卡纸上团扇、远山、飞鸟、夏蝉等形象高度概括了中国夏天的节气景象,生动地将一幅“夏日梦觉流莺”画面展现在观者眼前,而传统的剪纸要想表现夏日情景却只能依靠意象的形象语言而不是观者的主观视觉元素(一般观者会将绿色与夏天联系起来)。

传统型”剪纸与这类“反叛型”剪纸,虽在同一基础上却又隐藏着不同的手工巧思。传统的剪纸是在一个平面叙事,且思维是非逻辑性的视觉思维,“反叛型”剪纸却依赖于视觉的物理与生理二重判断,是在二维里追求三维空间的视觉表达。总的来说,传统的剪纸更像是一种生存的艺术,它的题材全部来自生活,是对某种生活形态或者人的宗教信仰的概括。“反叛型”创新思维更跳脱,它可以在剪纸的选材、颜色、形态、实体表现上做更多的变化,它的题材也更豐富,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时代的审美和活力。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一系列创新,如果单纯模仿视觉语言,可能导致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消散殆尽,而保留二十四节气文化中经典的文化底蕴,将当代时尚元素融入视觉设计中,则更契合人们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追求。

五、根植传统与“反叛”形式的研究

在这两种创作形式里,笔者认为“反叛型”创新的思维更加开阔,设计开发前景更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则认为二者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要理性权衡两种观点,传统文化在走新发展路线时尤要注意把握好“度”。文化创新会分化出新形式,但不根植传统则会使文化失去“本我”,这会加速本土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是一味地“死守”传统,不结合时代变化而创新,传统文化也会逐渐失去活力,以至于被时代淘汰。文化是为人所创造的,为人而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化创新我们不能做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能墨守成规。

政治经济学中阐明了文化、政治、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那么当前遇到的很多文化问题,也必定是当前政治、经济问题的折射。例如国潮里出圈的华阴老腔与闽南布袋戏,它们都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而流传至今。文化想要一直延续下去,必须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有度”的探索创新是根据当前社会环境与客群需求变化而做出的适度调整;“过度”的改变,则有可能是对客群需求分析不到位,追求快速效果的盲目变革,是不利于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消失的传统工艺和产生的新工艺数不胜数。青铜器产生于古人的生产活动需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最终也只能退出历史舞台,原因是时代土壤已经不适合它继续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青铜器为它的时代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服务是其他所有器皿都无法代替的。其后,铁器与瓷器的产生代替了青铜器的部分作用,而又发挥了“本我”的工艺特长,为本时代的受众人群提供更多的生活功能。而在近代又出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它们的新产品,如塑料制品。塑料在卫生、方便等很多方面都可超越陶瓷制品,但在多年发展中,陶瓷工艺却依然存在着,这是因为它们一直在“有度”地发展“本我”,是其他工艺无法完全代替的。当今所做的所有“有度”和“无度”的创新实践,其实都是在探索文化艺术发展的新出路,最后的结果无论好坏,都能给后世的文化创作者提供规避风险的经验,其本身也是文化艺术创新的一部分。

六、结 语

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必然道路,是时代发展的选择。其中,把握文化的内涵与内核,控制好创新成分的比重、传统与新时代的平衡是重中之重。文化艺术的底蕴是创新的根基,而创新是传统文化的活力来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如今,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与自我革新,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必须在体现文化底蕴的同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令其富有时代创新性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的传统美。作为新一代的文化创新者,我们应当积极挖掘整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邹娜.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评《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8(8):137.

[2]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J].装饰,2015(4):12-17.

[3] 冯时.律管吹灰与揆影定气:有关气的知识体系与时令传统[J].装饰,2015(4):18-21.

[4] 周志.品物皆春:春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4):22-27.

[5] 张明.冬节藏物:冬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4):39-43.

[6] 袁园.金秋醉人:秋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4):34-38.

[7] 朱文扬.试论二十四节气生活元素在纹样设计中的应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13-14.

[8] 吕静.楚漆器曲线在节气插画中的设计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15-49.

[9] 王超阳.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70-75.

[10] 卓娜.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8-15.

[11] 陈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当代启示:以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的民俗内涵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5-16.

[12] 吴彬瑛.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36-37.

[13] 台雪纯.浅析24节气的文化蕴含以及时代价值[J].大众文艺,2019(14):260-261.

[14] 李琦珂.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J].古今农业,2018(4):96-101.

猜你喜欢

多学科二十四节气时代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