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2022-05-30谷松岭尹欢汪泽江

科学导报 2022年6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学生

谷松岭 尹欢 汪泽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高校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已经常态化,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活动,从传播学视域研究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借助传播学理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会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入脑入心。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状调查分析

为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1000名来自全国不同地域高校(分为东、中、西部)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东、中、西三个地域的调查人数相对平均,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对比性,并针对来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大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均有所提升,95.97%的大学生表示科任老师都在日常教学中涉及到了红色文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愿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本次调查中对红色文化不感兴趣的仅有13人,占比不足2%,超过90%的大学生都赞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带来了影响,说明他们对红色文化充满认同和兴趣。尽管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已初显成效,但与理想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多是在政策的要求下开展的,也就说依靠高校行政力量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这种方式的优点覆盖面广、基本上能在校园内做到人人知晓。但从整体来看,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在深度和持久影响力上都比较欠缺,教师开展教学难以系统深入,学生是被动参与。在本次调查中,有9.43%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个人成长影响较小,说明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要探究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内生动力,遵循学生知、情、意、信、行发展规律,从而打破行政命令式学习的桎梏,使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忽视个性化需求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富有思想的个体。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传播之前,应该对传播对象的喜好有基本了解,也就是要尊重学生选择的“能动性”。在本次调查中,高校主要传播的紅色文化内容里有77.94%的学生选择了“中国革命史”;进一步调查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形式,82.93%的学生选择以思政课和专题讲座为主;调查关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因素,多达74.02%的学生认为主要问题是“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65.85%的学生认为“传播内容不具吸引力”。这也反映出高校在选择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时,尚未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梯度设计,笼统地围绕理想信念展开红色文化教育传播,难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做到用红色文化感染、带动学生,引起强烈的、持久的情感共鸣。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载体略显单一

调查显示,高校利用课堂载体传播红色文化所占比重高于革命遗址实践教育,而“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主题素质拓展训练”仅占比26.19%,甚至还有13.04%的学生反映所在高校没有建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由此看出,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所运用的载体不够丰富,缺少新载体的开发,也缺少新媒体平台的尝试,即便是有尝试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高校,其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又参差不齐。这种看似有课堂、有实践活动的传播方式实则还是过于单一,没有与学生了解信息的多元化途径对接起来,难以全面展现出红色文化巨大的内在价值,无形中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文化”韵味。

  二、新形势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红色文化教育缺乏与时代同频共振

红色文化形成的实践、理论及文化根源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是立体的、生动的。高校面对这样一种丰富又饱含深邃思想的文化资源不应该是扁平化的传播,能否找准红色文化打动学生的教育点,引领学生自觉传承红色精神,都与教育者秉持的教育理念以及运用的具体教育方法息息相关。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局限于榜样示范法进行传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在该讲明白道理时,用“诉诸理性”的方式讲深、讲透红色理论;该打动人时,就用“诉诸感情”的方式引起受众的共鸣,当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两相结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方法使用恰当,传播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迅速及时、覆盖面广、信息反馈通畅等,应该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地域、时空限制,模糊了家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成为现代教育最强有力的助手。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具备吸引力,以及更新是否及时、平台日常是否得到维护等,都是高校开发网络传播新载体时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策略

  (一)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内容

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提示了传播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而其中“传播什么”事关整个传播的质量,在传播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内容是红色文化建设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好的内容,所谓教育就是一纸空谈。因此,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首先要从传播内容着手。

1.强化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源性

任何教育都要立足理论的高度,把握事物的根本,才能剖析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找准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价值旨归。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创造的精神源泉与理论指南。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要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就要讲透红色文化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找准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源,充分运用传播学中“诉诸理性”的传播技巧,帮助学生架构起宏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为今后的红色文化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教育

在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红色文化内涵教育,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当中饱含的特殊情感。一方面要讲好红色故事,用“诉诸感情”的传播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主动靠近红色文化。在讲好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革命先辈们身上所彰显出的政治观、生命观、道德观以及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这些凝结在红色故事中的各种“观”讲透,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立足高校的平台,红色文化教育其实具备了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教学可以依托具体的科研平台进一步深化拓展,作为红色文化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可以借助本校的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地运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当中。反过来,教师们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也是一次深度学习,这为教师面向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又积累下丰富的知识储备,无形中提升了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品质。以教促研、以研带教,通过科研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的内涵,能为红色文化理论部分的教育创造更多亮点。

  (二)营造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环境

1.注重社会红色文化拟态环境的打造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揭示,当人融入进大众媒体构建的信息环境中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深受这些传播信息的影响,越来越把这种经过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当作现实环境反映,从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因此,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积极与大众媒体联系合作,借助媒体的力量,营造出全社会浓厚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做到红色文化贴近生活、贴近高校、贴近学生。同时,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和D.L.肖提出的“议程设置功能”启示,当传媒将高校中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事”加以报道时,社会舆论的导向便自然偏向于红色文化,而社会大众对该问题的重视度必然就越高,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和喜爱度。例如高校联合大众媒体广泛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社会宣传大力提倡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严厉批评,占领精神的舆论高地。

2.注重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潜隐性的,这种环境塑人的影响主要通过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师生的心理环境来实现。校园物质环境直观反映在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布局、绿化设施、景观设置、色彩搭配、具體空间的陈设布置上,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必然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倍感身心愉悦,而在建筑物的造型、色彩、景观等设计上融入红色文化的元素,能给人视觉的享受,并由此生发出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联想,起到一种无声的暗示。比如高校将教学楼的外观刷成砖红色,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墙,或者在校园中塑伟人的雕像,校园道路直接用英雄的名字命名,这些举措都有益于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建设则主要依靠学校的校风校纪、校园文化,具体由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来展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有一定的红色文化修养,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而学校层面的红色主题活动可以多角度多频次全面开展,特别是利用现有的文化墙、广播站等传播阵地,为红色文化发声,自觉营造出校园红色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载体

1.开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多维课堂

时代变了,学生喜爱的传播途径变了,红色文化教育就必须要跟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大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相比于传统课堂,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出的红色文化教育多维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导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开启自主学习模式,通过网络红色文化课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中国大学MOOC”这一慕课平台上搜索红色文化,就会出来“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红色经典导论”等课程,点进具体的课程,可以看到课程概述、课程大纲、授课老师介绍等相关信息,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内容自由选择,十分便捷,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充分实现了好课程好内容的在线共享。

2.创建红色文化教育校园活动阵地

对于高校而言,最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校园主题活动,是学生主动结合所学展示自我的舞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内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更能赋予校园文化浓厚的红色人文气息,使红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常规举办就有合唱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晚会、朗诵比赛等。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相关赛事或文艺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在校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同步达到教育身心、提升思想素养、培育优秀品质的目的。北京交通大学从2002年以来推出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已成为该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合唱生动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可贵精神,带给学子们强烈的精神震撼。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自设红色文化的展览馆、陈列室等,供学生日常参观学习;或者定期邀请当地的红色文化文博、展陈机构,比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走进校园开展系列活动,使高校在红色文化育人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经典的理解。

  四、结语

2019年3月18日在京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大力提倡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为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了激励当代大学生严守爱国初心,积极奋发向上,接续奋斗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红色文化教育就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最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葆有正确政治信仰,树立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培养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红色文化教育传播任务艰巨,而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从丰富传播内容、营造传播环境、创新传播载体三个方面着手,将红色文化从历史语境转换到当代语境,努力开创高校、社会、家庭三方合作共育的新局面,必定能以红色文化之力助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大学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系中国政研会2021年委托课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研究”、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原创文化精品推广)“初心领航乘风破浪”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谷松岭 尹欢 汪泽江)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