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历史与现实守好“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2022-05-30杨进张帆

先锋 2022年7期
关键词:种粮耕地粮食

杨进 张帆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第一站,走进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成都如何守好自己得天独厚的“天府粮仓”?

“天府之国”农业优势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辖成都平原及其附近丘陵地区,从古至今,因为河流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特别是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地处中国南、北两大水系的交叉区域,由东向西,河网密集,构成自流灌溉水利系统,在农业的发生上既接受了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也接受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自耕自足,乐观包容,耕读传家,安定富裕。

据史书记载,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国开明王朝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借西周建都典故,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成都平原地区海拔较低,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也造成其每逢丰水季节便受洪水之患,蜀人自古就创造了使用杩槎和竹络笼石截流并分段排水的工程技术,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蜀人先辈在长期与洪水斗争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古蜀地区种植稻谷的历史非常悠久。《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可知这里很早就生产优质稻谷了;“糈以稻米,白菅为席”,可见稻米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之需,还用来敬献神灵,是祭祀等重大活动中的珍贵祭品。

从史书与地方志的记述看,战国时期秦惠王派军攻取巴蜀之后,很短的时间就在这里征用了众多兵员,筹集了大量军粮与军需物资。《华阳国志·蜀志》记載“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足见当时蜀地生产稻米的数量非常可观。《汉书·高帝纪》记载楚汉战争过程中曾发生过大饥荒,“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因为有蜀汉提供的稻米保障,所以才渡过了难关。秦朝依靠巴蜀的富饶而统一了全国,刘邦利用巴蜀的人力物力战胜了项羽,都是仰仗蜀地盛产稻米而开创了丰功伟业。

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成都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于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在国难当头之际,克服重重困难,承担起了供应抗战军需民食的历史重任,先后出粮8000多万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逐渐提速,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也在不断优化,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至2018年,粮食单产从每公顷4010公斤增长到6012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从40.1万千瓦增长到384.4万千瓦。

近年来,成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2020年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以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专项整治,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产量230.6万吨,实现了粮食供给“口粮基本自给”。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形势下成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是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受土地因素影响,在发展空间上受到扼制。另一方面是人口刚性增长,受发展方式限制及发展规模控制,保证区域粮食供需平衡的难度加大。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耕地数量的减少为城市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粮食安全问题逐步演变成制约成都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高水平”如何打造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提出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强调农业生产要稳,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将“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到“底线”的高度,全文5次提到“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出“长牙齿”的硬举措,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对抓实抓牢粮食安全问题的决心和魄力。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新形势下,端牢中国饭碗,成都必须守好自己得天独厚的“天府粮仓”,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时期,筑牢粮食安全意识,守牢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坚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严守红线,护好耕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用“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保障“命根子”的粮食安全,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耕地实至名归、良田粮用。持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推动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切实抓好土地流转用途监管、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和撂荒耕地治理,面对世纪疫情、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是创新政策集成,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探索综合性补贴政策。一方面加大直接补贴力度,在落实现有补贴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对种粮的补贴力度,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资金向粮食生产倾斜,尽可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间接补贴力度,可尝试通过建立粮食生产的外部效益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和量化种粮的社会贡献,通过降低农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成本来反哺和奖励种粮农民,从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来激励农民。再者加强机制和体制,如创新粮食生产模式,根据成都平原气候合理安排茬口,因地制宜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既能保障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供应,又能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种植大户积极投身粮食生产,积极支持土地向种粮大户合理流转,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创新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粮食生产的农资供应、机械化服务、粮食收储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提高种粮效率。

三是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始终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一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在蓉科研院所、涉农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型企业等科技创新人才智力优势,聚焦粮食安全开展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强化行动计划,做強粮食安全科技内核;加快推进在蓉农业产业科技一体化平台建设,全力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持续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应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团制度,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持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专家团队,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与培养力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但大国小农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主体,要强化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建立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不断健全农民培育制度。要稳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以更大力度组织实施更大范围的农业科技培训和示范,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生产一线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创新农民在线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同时着力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上下功夫,依靠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杨进,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高级农艺师)

猜你喜欢

种粮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