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三科

2022-05-30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影视戏剧新课标

王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在艺术新课标中,舞蹈课程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舞蹈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舞蹈学科的课程目标不以专业的藝术技能为核心,也不面向少数特长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

舞蹈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图主要说明以培育与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舞蹈体验与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欣赏能力和对中外舞蹈文化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表现、创造、欣赏、融合4个类别的艺术实践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13项学习内容分别分布在相应的实践类别中,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叉,都是注重舞蹈艺术的身体反应和感受,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舞蹈的形象、情绪和情感。7个学习任务在不同学段侧重点不同,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递进式学习过程,由此形成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艺术能力。

1~9年级的舞蹈学科课程内容在结构上是整体贯穿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艺术新课标对各学段的学习任务进行了结构化调整。如“1~2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唱游·音乐实施,任务为‘模拟表演,即对日常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对所表现对象特征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身体、语言进行表演”。第一学段的学习任务重点突出艺术综合,体现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因此,1~2年级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的形象特征与情趣。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捕捉与表现形象的乐趣,并跟随音乐进行舞蹈表演。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艺术形象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形态。

舞蹈学科课程内容凸显项目式、主题式的学习活动,又融入部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综合运用舞蹈语言和其他学科融合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如3~7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音乐及语文、外语实施,任务为“课本剧表演”,即选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意识和对表演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小型歌舞剧表演”是通过舞蹈实践活动、舞蹈作品,体验舞蹈美感、作品立意、视觉形式、音乐节奏、身体表达等综合呈现,探索主题与舞蹈表达的方法,强化表达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即兴表演”注重的是舞蹈艺术的身体感受和反应,对事物有着探索性,将生活与舞蹈紧密联系,建立新的舞蹈艺术思维,通过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体现身体的灵敏度。

另外,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独立开设舞蹈,学习任务围绕“多舞种体验与舞段编创”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舞蹈风格,积累舞蹈动作语言,体认舞蹈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感受舞蹈对主观世界的“关怀”。“多舞种体验与舞段编创”是指在1~6年级的舞蹈实践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舞蹈元素和舞蹈语言,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参与中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舞蹈片段、组合、舞句等学习内容,体验其舞蹈风格特点、情绪情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充分运用丰富的身体语言,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积累丰富的舞蹈编创经验。

为了加强舞蹈学科课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突出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在充分参与体验中接触和感知艺术素养的要素,重点在于想象力、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教学中应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在这个非常重要的舞蹈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强调严格的知识顺序,而是以任务驱动、知识融合渗透到主题活动中。例如,8~9年级“经典作品欣赏与体验”“风格舞蹈表演”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所学舞蹈的种类,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经典舞蹈作品,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有创造性地表达,并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此外,在经典作品欣赏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情怀,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多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以及多种艺术相互连接和转换的过程,通过作品中丰富的艺术语言,如声音、动作、舞姿、色彩、线条、形态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总之,艺术新课标中舞蹈学科课程的设立,充分体现了舞蹈课程的育人价值,建构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实现从艺术实践活动到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汪婧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本校学生和几所中小学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表1),综合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各种舞蹈,并持有普遍喜欢的态度。没有继续坚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种:

·所在城市没有系统的舞蹈学习体系。

·枯燥的基本功训练或软度训练“吓倒”一大批舞蹈爱好者。

·家庭支持力度不大。

·当文化课学习和舞蹈兴趣发生冲突时,放弃兴趣。

·对舞蹈种类分类不了解,并没有了解相关舞蹈课程的渠道。

合理设置舞蹈课程,转变舞蹈教育观念和方法刻不容缓。新课程改革以来,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技能灌输和操练也因新的体验和实践方式逐渐被削弱,如何使艺术新课标的理念扎实落地,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舞蹈艺术基础能力与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舞蹈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系统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建构舞蹈知识

艺术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将各种艺术知识和情感体验从零碎孤立的状态串联起来,有利于舞蹈课堂的整体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将舞蹈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舞蹈知识建构,还有利于舞蹈知识的提取、迁移和运用。

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仍然以相互独立的不同剧目组合教授学生。以傣族舞的学习为例。教师往往孤立地以教会一支单一的组合为学习目标,但对傣族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基本手势以及这一舞种的产生背景、傣族文化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只死记硬背学会舞蹈动作,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内涵,更不会灵活运用。如何将独立的组合连贯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舞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确定核心内容。“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体态中最典型,其中,身体的三道弯是踮起的前脚掌到弯曲的膝盖为第一道,从膝盖到胯部为第二道,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为第三道。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从指尖到手腕,从手腕到手肘,从手肘到臂。腿部动作还是三道弯:踮起的前脚掌到脚跟,脚踝到弯曲的膝盖,膝盖到胯。学生若练习好最典型与基础的“三道弯”体态和基本手势,那么教材中的傣族舞自然也就信手拈来。因此,根据学生的舞蹈能力发展标准,可以将“三道弯”和基本手势作为傣族舞最关键的核心内容。

其次,整合系统性的学习内容。以舞蹈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人文底蕴的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以傣族舞为例,傣族人民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因为气候等原因不喜欢剧烈运动,因此舞蹈动作节奏比较平缓,舞蹈基本动律为重拍下蹲,脚多为后踢腿,下半身腿部屈伸带动身体颤抖和前后轻轻摆动,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动作,还像大象正在行走。在教学过程中,若光靠老师的语言描述,总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傣族地区生活的经历。教师可以借助影视剧、文学、美术等相关作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对傣族服饰的欣赏以及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来理解他们视孔雀为圣鸟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傣族舞中的“三道弯”和基本手势都是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模拟。从课堂目标出发,对知识、内容和各学科的整合将多方面学科知识相融合,不仅只是一节课、一个学科,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意识。用这种方式来学习舞蹈,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疑惑与不自在,而是向往与享受。

2.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保持舞蹈兴趣

改变舞蹈课单一、被动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自由真实的舞蹈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持续保持对舞蹈学习的热情。

(1)设置宽松的舞蹈学习空间

根据笔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与调研,我们发现传统舞蹈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很难建立愉快的舞蹈体验。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本属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在实施任务教学时,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本课的重难点而难以顾及学生的心理诉求,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被迫应对,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尝试走下去,和学生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动变化学习队形。

方位的灵活多变使师生之间的空间关系变得“活起来”,教师和学生关系可以互换。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引领者,也可以是学生队伍中的一员,或者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教师位置的改变可以打破师生的“对立”关系,让学生不再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而是像朋友一样。教师视线的改变也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更利于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样多元化,可以让学生的上课体验更加自由,同时也有更多根据自己想法发挥的空间。所以创设合理的空间关系能让舞蹈课堂灵动起来。

(2)创设自由的舞蹈体验情境

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强弱,过多的要求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开展小品创作时导致发挥失常。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幼儿时期孩子对舞蹈非常喜欢,会用手舞足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年人喜欢广场舞的形式,一来强身健体,二来富有趣味,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艺术新课标跨年级阶梯式设计为创设自由的舞蹈体验提供了可能。1~2年级主要依托唱游·音乐及体育与健康实施,学习任务为“形象捕捉与表演”。3~7年级主要依托音乐及体育与健康、综合活动实施,学习任务为“小型歌舞剧表演”“即兴表演”,主要学习舞蹈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题即兴等。8~9年级的学习任务包括“经典作品欣赏与体验”“风格舞蹈表演”“舞蹈小品创编”,旨在以欣賞引导审美感知,以体验推动艺术表现,以理解激发编排创作。

3.走访资深老教师,提高对舞蹈教学的深入思考

以下是笔者就舞蹈教学问题对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吴迪锋老师的采访以及笔者对本次采访的总结。

笔者:吴老师,您觉得当前舞蹈课程现状存在什么问题?

吴迪锋:当前舞蹈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应当如何去实践。当前舞蹈教学在功利性教学目的促使下,形成舞蹈教学以训练动作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未在中小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还要加强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

笔者:吴老师,您对本次艺术新课标舞蹈教育改革有什么见解?

吴迪锋:加强专业舞蹈教师的培养。目前教学实施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另外需要给一线舞蹈教师一个更明确的教学方向。

笔者:吴老师,您对艺术新课标下的舞蹈教学方式有什么建议?

吴迪锋: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民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主导,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

总结:吴迪锋老师讲述现下舞蹈教学的现状,对舞蹈教学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发笔者的深入思考。艺术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完善培养人的艺术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更人性化。重视艺术体验,需要多元学科融合,也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审美感知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舞蹈课程学习不能光重视舞蹈的表演属性,更应该注重它对学生身体的锻炼和开发,这样会对学生观察生活、丰富情感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的学生,是上一阶段舞蹈教育的体验者,也许是未来舞蹈教师行列里的一员,成为艺术新课标颁布后的执行者。新课改下,舞蹈教育不仅是单一的舞蹈教学,而是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未来,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舞蹈教育的积极体验者和实践者。通过跨学段、跨学科,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让舞蹈学习真正“活起来”。

刘畅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新课标打破了现有的以音乐、美术为主,以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育手段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模式,成立了舞蹈、戏剧、影视“新三科”,并与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然而要做到让戏剧课程真正“落地”,还需要在细致了解艺术新课标设计思路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1.明确课程方案设计

按艺术新课标的分段设计课程的思路,戏剧课程分为1~2年级、3~7年级、8~9年级三个学段。第一、二学段以音乐为主线,适当融入戏剧艺术学习内容。第三学段则为戏剧学科独立开设的课程。其中7年级课程具有特殊性,进行了单列,且设置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既充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能够在7年级开设课程,同时也对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和学校给予“照顾”,留出了缓冲的空间,没有“一刀切”。

2.聚焦核心素养主线

艺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它是指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以及质量评价均要围绕艺术的核心素养展开,是进一步明确了要改变“习惯性”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艺术新课标中也给出了艺术的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并说明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贯穿于艺术学习的全过程,且特别提到文化理解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

3.课程理念中的关键词

艺术新课标中对课程理念的解释分为“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三个段落,其中每一个段落都有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和描述。在“坚持以美育人”中,提到了“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在“重视艺术体验”部分提出了“感知”“体验”。这是表明艺术课程应以感知、体验为主,是希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也相应地从侧面降低了对授课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突出课程综合”部分,提出了“融合”“联系”,这是指在教学当中要有“跨学科”的要求。“跨学科”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并不是新的要求,在这里也只是进一步强调。

4.课程目标与设计思路

艺术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中对艺术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方式有详细的描述和要求,就戏剧课程而言,其教学目标共有5个(详见艺术新课标内容),它们体现着“要完成的活动,要学习的知识和要获得的价值”这3个方面的内容,并落实在欣赏、表现、创造和应用4类实践活动中。目标1,主要是通过表现和创造类实践活动达成。目标2,主要侧重于欣赏类活动。目标3,在文字中就已表明是应用类活动。目标4,侧重于体现对所学知识的要求。目标5,表明通过戏剧课程的学习应获得的价值表现。

5.课程内容与评价

艺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的描述中强调课程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戏剧课程的安排综合考虑艺术新课标的设定和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即是学习的最低标准,不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有可以客观评价的方式。具体课程内容是从角色扮演入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验戏剧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能做到“演一演,写一写,评一评”的最基本要求,并获得相应的价值体现,而不仅仅是排演一个剧目。

按照艺术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戏剧课程共设计了7个学习任务,其中“戏剧游戏”为7年级的单列任务,具有相应的特殊性。8~9年级设计了4个任务,特别要说明的是,这4个任务并不是平均分布在4个学期的,它们在一个学期中是既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依次完成的多个任务。

艺术新课标中明确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师在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写、评”以及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便于给出评价。

6.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一,尽早开课。在艺术新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对于7年级的描述是这样的:“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級开设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供学生选择。”艺术课程的多元发展是要求也是趋势,新事物、新标准的出现总会带来机会。建议没有条件也应创造条件。不论是学校的特色发展,还是老师个人发展,走在前面总会有更多的收获,就看谁先破局,谁就走在前面。

第二,在“做中学”。这是我们常提起的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同样适用于没有戏剧教育背景而开设戏剧课程的老师们。在现阶段,老师们大多不具备戏剧教育的专业背景,对课程教学无从下手。义务教育阶段的戏剧课程不是专业教学,不是仅以排演戏目作品为目的,而是以“感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戏剧是综合艺术,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比如声乐教师可以从表演唱入手,美术教师可以从舞台设计角度考虑,语文教师可以将诵读作为主要形式,英语教师可以排演英语剧等。

第三,助力与教研。在当前国家美育的相关文件中,关于艺术课程的教学,有“常展、常演”的要求。而到展演的环节,确实是需要进行专业化提升的。客观地讲,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课时安排是很难有较好的效果呈现的,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进课堂给予专业技术方面的助力,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研讨。这也就自然地成为一线教师实施教研的主题和内容。戏剧作为一个新学科,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国家教材,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教研机制,所以这个过程既是日常实践教学的探索,也是对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培育。结合对一线教师的相关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相信这将会是一个提升和突破的重要机会。

总之,戏剧课程的教与学是多样化的,不仅是指排演一个剧目,还要根据舞台表现进行评价。在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特别应鼓励教师从个人情况和学生特点以及客观条件出发,设计并组织教学。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老师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吴桢映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艺术新课标中新增“戏剧(含戏曲)”课程内容。这一内容的提出是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进五育融合的重要措施,也是符合艺术课程以标准的形式落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育人目标的有益尝试。

五育并举已经提出多年,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相继提出五育共融、五育共生的教学理念,其宗旨就是要实现五育共美,让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

“戏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动作、表演。戏剧教学,在英语中为“Drama-in-Education”,也译为教育戏剧,简称“DIE”,是将戏剧运用于教学,通过戏剧的形式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就是在教育中融合戏剧元素,用戏剧的方式或有剧场性质的活动来进行的教育模式,重点在“教育”,而非“戏剧”。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成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突破。戏剧包含戏剧创编、戏剧表演、戏剧游戏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戏剧技巧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以表演和演出的精彩度为评判标准,而强调用戏剧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借助戏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学习。换言之,重视的是学生在戏剧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获得文化传承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服务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戏剧教学并不是以培养戏剧人才为目标的专才教育,而是在伴有音乐和情感表现的戏剧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它的突出特点是平等、开放和对话,要求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戏剧各种表演元素如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戏剧游戏、情景对话表演、课本剧排演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彼此合作与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地发挥想象,从而更好地表达思想,从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戏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戏剧活动使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感知、自知、思考、表达、创造,促进品格的养成。根据艺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戏剧教学中可以选择与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相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对不同的学段,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是1~2年级依托生活情境重模仿。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形象生动的戏剧表演片段,先让学生观察“做”功,再进行模仿表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情境表现出来,或语言,或动作,或表情,进而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观察力和模仿力。

二是3~7年级依托学科融合重体验。把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为蓝本,学生进行场景布置、语言优化、动作辅助等方式来表演,以此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再巩固和拓展延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表现美、感受美。

三是8~9年级依托前期经验重创造。通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积累一定的戏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进项目化学习,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多学科融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简单剧本的创作,再把各组的成果组成一台微型戏剧展演,进行成果展示。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解码音乐戏剧、挖掘学科融合,将音乐课堂与教育戏剧深度融合,利用戏剧元素助力课堂,让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音乐的魅力与乐趣。戏剧课程内容的实施最终可以让学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从1~2年级的体验式到3~7年级的沉浸式,再到8~9年级的探究式,这期间学生的主动探索、努力创新、个性彰显等方面会得到进阶式的成长。

戏剧教育除了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外,还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共同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戏剧教育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张亚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艺术新课标。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三科”之一,被首次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不同于之前的美术、音乐传统艺术课程,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与美术等艺术课程既有较强的依存关系,同时又具有自身明显的艺术课程特色与实践要求。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为何而设?其核心素养又有哪些?课程学什么?如何学?学习后又如何评价评测?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艺术新课标的诞生也逐一显现。笔者从艺术新课标内容出发,结合参与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标制定过程中的系列思考,做浅略分析,望为一线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理解。

1.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与阶段目标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从名称上融合了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与高中课标“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体现出当今媒体融合的时代性以及培养艺术与科技综合素养人才的适用性。艺术新课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了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进入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5门课程之一,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摒弃单一的技能式学习,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聚焦并组织课程。

影视(含數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通过4个学段来逐步实现。不同学段设定相应的阶段目标,对应4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评测。1~7年级,主要依托美术与信息科技实施。其中,1~2年级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开展丰富的实践,让学生形成基础的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观念。3~7年级第二、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形成初步的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认知和应用能力。其中,艺术新课标中注明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7年级可开设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这样就能为第四学段的学习建立更好的认知与能力储备。8~9年级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在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特长,以便与高中相应的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更好地衔接。此阶段课程标准更加细致,包括对真实世界、虚拟世界的关系认知,对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形态特征的认知与把握,对作品基本创作手段、流程、软硬件设备以及艺术语言的把握和运用等一系列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影视艺术思维、数字媒体思维、信息思维和科技思维初步的综合融通能力,也成为该学段的重要课程目标。

2.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1)4类艺术实践内容

4类艺术实践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融合”,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4项艺术核心素养相呼应,对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以下统称“本课程”)课程组织来讲,更具有学科的针对性与实践操作性。

首先,从顺序上看,4类艺术实践充分考虑本课程的学科特点,从“欣赏”入手,通过对优秀视听作品的赏析,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与审美感知中,进一步达到“表现”“创造”与“融合”的素养提升。

其次,从4类艺术实践的关系来看,四者相互支撑、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共同完成学段中的影视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往往需要从“欣赏”到“表现”“创造”“融合”的多方位串联式实践完成。以一个大课题实施为例,从欣赏一部优秀影视或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开始(包括从情节、形象、主题、制作等层面做观摩欣赏)到艺术表现的基础能力培育(包括对画面、声音、蒙太奇、艺术风格的学习与理解),再到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创造实践(包括对真实记录、虚构故事、实验、交互等作品形式的学习实践),并在欣赏、表现与创造中,注重多元融合(涵盖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现代科技、多元文明之间的融合实践与学习),完成学习内容。同时,从整体学段来看,16项艺术实践内容,根据学段目标,相互组合,配置于不同的学习任务与主题课程中。

(2)学习任务的进阶式配置

本课程根据学段进阶式配置学习任务。其中,1~2年级,主要依托造型·美术与信息科技展开,以游戏等活泼的实践方式,认识光影、体验时空艺术魅力。3~7年级,主要依托美术与信息科技展开,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对蒙太奇与多媒体的初步认识和学习。对于能够在7年级独立开设本课程的教学单位,学生的学习任务向第四学段铺垫延伸,围绕对影视技术的初步学习展开。8~9年级,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了记录生活、重现历史、编导故事、探索数字媒体艺术4个方面。从对真实、现实生活的记录到进行虚拟故事的编创,从表现历史的经典作品欣赏评价、创作实践到文化理解,从认识、了解数字媒体艺术到具备初步的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感受力与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甄别数字艺术作品,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了解生活与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这些任务与高中的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模块课程形成内在的衔接。

3.本课程的学业质量描述与评价

本课程的学业质量描述主要设置在第四学段(8~9年级),从作品形态、题材、内容、艺术呈现、精神内涵等方面对4项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做对位性的描述评价。

本课程评价坚持以素养为导向,围绕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展开,也就是在学业质量评价时,要对应4项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完成情况。评价方式区别于学科类课程的量化評价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基于学生选择学习项目的个性化评价等评价方式,以分项等级制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上、课下、优秀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主题展演以及跨学科艺术展演等多元化的方式展开。

4.本课程值得关注的内容

(1)核心素养的导向性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问题出发,面向未来,结合信息思维,从课程内容配置到学习任务下放,从学段目标设定到学业质量评价,所有的艺术实践内容与各项教学、展演、评价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设计底色

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同时,课程目标中强调,认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从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4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弘扬与再创造,成为重要课题。比如,以“影视艺术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为题做课程教学,可以从优秀影视作品欣赏(影视作品又可以根据题材类型,选取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中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在主题创作中关注传统文化与艺术形态的表现,还可以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如画面、声音、镜头、作品立意与风格等,进行引导分析,提升学生对我国优秀影视作品审美感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

(3)跨学科的开放式架构

从学科上看,本课程融合了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而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又各自涵盖了一系列的概念与要素。因此,本课程从基础架构上就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拓展了影视艺术中观众的概念,向用户与体验者延伸,同时,在影视屏幕艺术基础上,向更加多元的媒体与影像方式延展。

跨学科思维还体现在本课程与艺术课程内部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上。1~7年级学段任务融入美术,声音与画面的学习中对音乐的理解与素养提升以及通过本课程对舞蹈、戏剧(戏曲)艺术的记录、表现乃至创造再现,以及对传统优秀文化如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的理解与传承,都可以通过本课程与其他艺术课程的学科融合来实现。同时,本课程还具备与艺术课程之外的跨学科协作特点,本课程与信息科学、语文、生物、体育、地理、历史等学科之间都存在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这些学科为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自然、人文与科技素材;另一方面,本课程为跨学科课程提供多媒介复合的表现手段,提高信息容量,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性。

总之,艺术新课标充分体现课程综合融通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属性。希望以上分析,能够为课程实施中的一线教师们打开思路,并能与大家共勉,共同推进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影视戏剧新课标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有趣的戏剧课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