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05-30牛学文许宽

关键词:课标课程内容学业

牛学文 许宽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强化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打造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推动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它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优化课程结构、活化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改革、发挥评价功能,使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加强了综合性,突出了实践性,每一主题后均增加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它制定了地理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整体刻画和描述。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相较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2022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下面,笔者就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实施建议等方面,对2022版课标逐一作简要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

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实践性。新课程新在哪里?新在打造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推动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地理课程在强化综合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以充分发挥地理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因此,初中地理课程是認识人类地球家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决定着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内容选取、实施建议等方面,其变化可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2022版课标在2011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更加明确和具体,并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本次课程理念的修订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和评价方式,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明确了方向。

二、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课程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表述基本保持一致。

简言之,核心素养=学科本质+育人价值。例如,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综合(学科本质)+思维(育人价值),就是说“综合”是地理学科本质(名词),而“思维”(动词)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体现了育人价值。同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区域(学科本质)+认知(育人价值)。按照这样的理解,“人地协调”“地理实践”作为核心素养似乎更好一些。如此,核心素养就成了一个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重要概念,下面就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略作分析。

1.综合思维

2022版课标将综合思维明确界定为“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地理角度说,这是很科学的。若从大综合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我们也可以说:综合思维是指借助历史的眼光观照今天的社会,运用综合的观点纵向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横向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及生活环境,包括时空观念、理性思辨、多元联系等。其中,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理性思辨,指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面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多元联系,指对古今、中外、时空,以及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能进行关联、渗透或融合。因此,综合思维的提出不仅加强了地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推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2.地理实践力

2022版课标将地理实践力明确界定为“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我们可将其称为“地理实践”,因为地理实践(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本质)+实践(育人价值)。当然,若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角度出发,则可将其视为社会实践核心素养。社会实践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方法和过程,是公民意识、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包括实践意识、社会活动和公共参与。其中,实践意识,指具有实践意愿并规划、设计实践活动的能力;社会活动,指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实施的解决与社会学科有关问题的行动;公共参与,指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活动。因此,地理实践力的提出不仅加强了地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而且突出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二)课程目标

2011版课标沿用三维目标,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与补充,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的要求,提出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地、教条地去加以肢解。2022版课标则不再使用三维目标来限定课程目标,而是基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1],提出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如下。

(1)具有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具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具有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因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2]。

(3)具有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具有地理實践力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运用信息、实践操作等行动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即课程各部分内容的配合和组织,是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设想和框架,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3]。与2011版课标课程结构图(如图1)相比,2022版课标课程结构图(如图2)突出了地理活动和实践特色。

2011版课标课程结构图将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均不要求涉及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且都突出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2022版课标课程结构图并没有将乡土地理作为独立板块,而是将其融入“认识家乡”内容中,从空间尺度视角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由远及近构建“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将地理课程内容分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4],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线,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运用贯穿其中,形成融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5]。

2022版课标课程结构至少有两大优点。第一,加强了综合性。例如,放在全球视域里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再区分中国、世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了中外地理的综合。第二,突出了实践性。例如,认识全球、认识区域,这是一种知识板块。如何让它“活”起来呢?这就要用到地球仪、地图等地理工具,而运用这些地理工具认识全球、认识区域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由此就可实现静态内容活动化。地理工具的运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把这些知识内容盘活了。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它是编写地理教材以及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2022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在2011版课标的基础上,每一主题后均增加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将原有的活动建议融入其中,更加贴合构建主题式内容的课程理念。

2022版课标修订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进一步深化了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其在“附录”中,还提供了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它们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突出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应对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地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和评价性[6]。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理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遵循“学习主题”“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四部分的规范。 “学习主题”,即哪一内容主题;“内容要求”,即学什么;“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教学提示”,即如何教学。

“内容要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刚性要求,是学生必须做到的,是学习目标,是教学依据,也是作业本编写的依据;“教学提示”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弹性要求,是供教师教学参考的,是主题教学建议;“学业要求”是主题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习主题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目标或标准。

四、学业质量与实施建议

(一)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业质量高低(或学业水平)的准则。具体来说,它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者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地理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操作化、层级化描述,指向可评价。具体来说,就是以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和描述,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是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描述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如下述“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学业质量描述。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世界和中国的地理信息,能够凭借所具备的空间—区域意识,选择、提取世界或中国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等信息,并加以描述(区域认知);能够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点与差异、区域间的联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秉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针对某区域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人地协调观);能够在认识家乡的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具有为家乡环境保护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实践力)。

理论上,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目标(目标要求)的层级化描述,指向可评价。不过,上述学业质量描述只有一个层次,没有像高中地理那样分为四个水平,但依然可以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是在命题实践中,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例如,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命题时还是需要水平分层的。

(二)实施建议

1.新教学:推进综合性学习

与2011版课标不同,2022版课标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素养化导向,强化学科性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落实差异化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教学新在哪里?新在推进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以整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研究型学习、合作-合作式学习、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活动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它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整体化——横向整合化、纵向一体化。

活动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内部(学科)活动以及迭代版研究型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外部(实践)活动。

差异化——课程差异、学生差异以及时空差异等。

2.新评价:开展表现性评价

2022版课标强化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地理课程后素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考试评价。新评价新在哪里?新在开展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中明确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它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即使是模拟情境,也必须能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相似的反应,以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人将它称为真实性评价,如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教授就这样界定:“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活动结果作出判断。”其类型包括:行为表现评价,如口头表达与角色扮演、试验与调查、展示等;产品作品评价,如论述题、问题解决题等。[□][◢]

参考文献:

[1][3][4][6]杨昕,段玉山,丁荣. 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演变[J].地理教学,2022(5):25-28,55.

[2][5]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守正出新,推进地理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5):47-56.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内容学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艰苦的学业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