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困境

2022-05-30王丽丽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学翻译

王丽丽

内容摘要:翻译是一座沟通多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建广阔平台。人们借助译作去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实现文化价值的交流和碰撞。基于历史发展和地域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思维观念,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时有冲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也是当下文学作品翻译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只有正视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翻译出“本真”的文学作品,提升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文章从正确对待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困境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文学翻译 中西方文化 差异与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文学作品为纽带搭建起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不仅是文学艺术之间的碰撞,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其中翻译作为语言艺术的转换形式,对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民族语言和习俗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工作也带来了重大挑战。本文从进行文学翻译时所需要面临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实际困境为出发点,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突破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得文学翻译时,准确传递作品的内涵,发扬作品的价值。

一.正视文学作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积极作用

(一)展现文学作品的原有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地理解并且处理这种文化差异,才能保留住作品原有的“味道”和“价值”,使作品既充满文化性,又兼具阅读性。翻译工作本身是一个细致且繁琐的过程,面对文化的差异要深入作品其中,探索其文化和习俗的精髓,展现作品的内核,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住作品原有的价值,还能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可读性。

(二)促进不同文化的协同发展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中西方文化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各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瑰丽之处,通过文学作品也得以广泛交流和碰撞。所以重视文学翻译折射出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能有效地促进中西文化协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文学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文化和风俗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文学作品的互通互译,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顺畅,一方面突破了人们观念上的固定认知,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文学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和阅读更为广泛化和多样化。

二.文学翻译中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困境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存在不同,也会具体地表现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具备更多的隐含意义。一般而言,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历史文化差异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困境

中西方地处两个半球,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气候条件都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独特的文化和魅力。这种地域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在中国“东风”的描绘大都体现“温暖”和“吉兆”的意思,《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东风”隐含的就是“吉祥的预兆”;而中国文化中“西风”则反映出“寒冷”和“萧条”的意思。但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与中国则恰恰相反,以英国为例,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了赞美和温暖,东风反而是寒冷,刺骨的意思,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暗指悲伤和绝境。例如作家Charles Dickens在其作品《雾都孤儿》中描写的“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biting east wing”,其中“biting east wing”的意思就是“刺骨的东风”的意思,如果译者以东方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就会造成误解,不能准确阐述作品中的内涵。基于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描绘相同的场景和事物所代表的含义却大相径庭,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译者熟知所译作品的地域文化知识,只有在熟知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传达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意。

(二)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与困境

每个民族及个人在思维模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个体所受到的教育、知识结构等因素不同所造成的。对比中西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可以发现,无论是中西方的语言表达形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不同,中国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所以在表述时更具深意,并且层次丰富,很多时候西方人只解其“字面意思”,却难以体味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本质。西方的思维模式更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习惯于用具体的数字对事物进行描述和做出判断。例如在《红楼梦》中书写的名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按照西方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只能按照其字面意思进行翻译:“100 feet of worms, dead but not stiff”,却可能难以知其背后的寓意,在特定的语境下表明的是“实力雄厚的权势门第,即便衰败也不会彻底消亡”的内涵。正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让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保证翻译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理念,也需要让读者们一目了然,相互融合,给翻译的工作也增加了难度。

(三)文化习俗的差异与困境

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风尚、道德情操及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展现,中西方文化习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西方人普遍喜好吃甜食和面包等食材,做法相对简单;而中国的饮食则是以面食和米饭为主,八大菜系,异常丰富。所以在很多文学翻译中都需要理解这种差异,进而加深理解,尤其是汉译英时会遇到挑战。例如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字面意思不难理解:“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但是这并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很多外国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含义,缺少了对作品文化氛围的了解,其深层含义很难被准确地翻译出来。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大不相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习俗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选择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译者自己去认真考量和比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译者翻译的难度。

(四)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困境

历史文化是每个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的精髓,是每个民族的脊梁和信仰之所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进程,从而形成了每个民族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对作品进行翻译,更要去了解作品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等磅礴的语句用在翻译时容易显得比较“苍白”,这些句子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致敬,需要联系中国历史人物的实际和背景进行创作性的翻译。又比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绘“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也需要先了解中国的文化然后对诗句进行翻译,不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历史就翻译的话,难以阐述其中浓厚的深情。而相比于中国文化的含蓄,西方文化则比较大胆而直接,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很多大胆而直白的语言“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如果直译就是:“他想通过上床让你成为他人生的捷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在表达思想时比较保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般会选用比较婉转的翻译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作品内涵的传达。

三.文学翻译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策略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具备不同的深意,译者只有深刻地学习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措施。

(一)结合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每个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困境,所以译者在面对翻译作品时首先需要考量的就是对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及创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思想进行了解,结合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二次创作”。译者想要突破文学作品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所形成的困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其一,作为一名译者,需要熟练地掌握所译作品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了解文学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思想,熟知该国家的文化习俗,懂得从语式、语法结构等方面去诠释作品的内涵和精髓。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础,只有懂得不同语境下文字的涵意,才能更深入地阐明作品的价值。其二,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这个国家人文和风俗的缩影,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的习俗,因为不同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所展现的寓意是不同的。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表达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再结合本国的情况进行融合,既能保持作品原有的价值,也能让本国的读者“通俗易懂”。

(二)善于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随着文学翻译的频繁化,翻译过程中也累积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其中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最为显著,成为翻译中常见的策略。其中归化翻译法指的是从译本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异化的方法则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翻译,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翻译出更加“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将异化的翻译方式广泛运用,正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保持原有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和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译者也要将归化的方法作为辅助翻译,毕竟作品的最终接受群体是读者,也需要结合本国读者的实际需求,从读者的思维角度和认知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良,从而达到“保真”和“畅销”的双重目标。例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比较受推崇的就是卞之琳和梁实秋的译本,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集思广益,按照剧本的原样,将剧词和散文体进行区别,做到“悉照译,以存其真”,广受读者的追捧和赞誉。

(三)分析辨别文学作品的体裁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体裁,中西方文学作品间的区别也更加明显,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懂得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才能弱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译者要对翻译作品的内容“吃透”,是散文、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分析清楚,只有对作品的形式及内容充分地进行了解,才能做到针对性地翻译。例如在翻译散文的时候,要对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创作的初衷进行研究,是激动之情还是郁郁不得志,是兴奋还是悲伤,再结合文化之间的差异将这种直白的不含隐喻的感情表述的更加文艺和婉转一些,促进作品原有艺术性的同时也符合读者的品读意趣。而针对一些科学类的文学作品,就需要确保用词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用词不准、认知不明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于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专业名字的表达,不同的體裁作品中涉及的词汇各有不同,尤其是一些医学、哲学及法律学方面作品中的名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述存在着个体性的差异,所以译者为了保持作品的专业性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断汲取吸纳相关专业知识,以保障作品的原有价值。

(四)增强翻译人员的实践经验

在翻译工作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就是译者,所以译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文学作品的呈现质量。针对专业知识的提升,译者要像海绵一样不断的汲取新知识,全面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及历史,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拓宽自己的语言知识和眼界,透过文学作品的文字直抵内涵,赋予翻译作品“二次生命”。同时翻译人员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去实地走访这些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比如在翻译《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只有先要到经典建筑“巴黎圣母院”实地走访,才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充满魅力的建筑场景,感知它的艺术维度。尽管建筑物在大火中遭到损毁,但其强大的精神内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破困境,完成更多优秀作品的翻译,为人们带来更多高质量的译作。

总而言之,文学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需要译者做好中间的桥梁作用,搭建读者对于文学作品背后深层次文化的理解。本文正是基于文学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困境的具体分析,从地域、思维、习俗及历史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通过译者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提升,运用多种翻译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辨别翻译文学作品的体裁,从而深化对于文学作品中内涵价值的深度阐述,为大众读者贡献更多达神、传意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和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冯川源.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184-186.

[3]洪新莲.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137-139.

[4]王文婧.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1-143.

基金资助: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GGJS270);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文学翻译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