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天的荷花市场

2022-05-30祁建

北京纪事 2022年8期
关键词:什刹海荷花北京

祁建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老北京有个避暑的好去处,那就是荷花市场。

荷花市场是北京老百姓的消夏胜地,设有游艺场和商品市场,内多有曲艺明地演出。它位于北京什刹海南端,北海的北门以北,遍布红白相间的荷花,衬上绿油油的荷叶,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据《什刹海志》记载,“荷花市场位于今前海西岸(原前海西部长堤),清末光绪年间在前海西部长堤上开始具有市场迹象,商贩浮商茶棚日益增多。1916年,地方上应当地商绅所请,将业已形成的市场,略加整顿,以长堤为中心,旧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办,天热时延至八月初一,历年均向内五区署呈申报。市场入口处用苇子扎成八字篱笆墙,中间有小门楼,悬挂布匾‘什刹海临时市场,禁止车辆通行。”

置身荷花市场,烦热顿消。清朝同治年间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什刹海”一詩云:“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身溽暑消。十四荷水香不断,晚风吹过步莲桥。”什刹海在辽金时就称为“白莲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据说自辽金时代起,北京就有大面积的荷花,什刹海、北海当时都是满池荷花,分外妖娆。人们来到荷花市场,既可乘凉,也可消闲,听唱、会友、饮茶、品小吃。既饱眼福,又享口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荷花市场的小吃多以夏天的冷食为主,有数十种之多。除了豆汁儿、灌肠、豌豆黄、枣年糕、驴打滚、艾窝窝,豆腐脑、卤煮丸子、炸豆腐、褡裢火烧等,更有荷叶粥、杏仁豆腐、江米藕、扒糕、凉粉、拨鱼儿,以及冰镇酸梅汤、刨冰、雪花酪等冷饮。最有特色的,是从什刹海湖中采摘的莲蓬、鲜藕、菱角、鸡头米。还有一种唯其荷花市场才有的冷食叫“冰碗儿”,很富“创意”——小碗儿碎冰里放上鲜藕片、莲子、菱角、鲜核桃仁、白糖——简直就是夏天什刹海的清凉味道。

邓云乡先生说:“这里不用买门票,没有围墙围着,可以随便进来,随便出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因而,这里的游人,也是包罗万象的,更多的是内城一带的居民。后门外、鼓楼、德胜门一带,在清代是正黄旗的范围,所以老住户里面,旗下人很多。在几十年前,在荷花市场的游客中,还有不少女客,一望而知是旗下人。虽然不穿花盆底子鞋,不梳两把子头了,但浆洗得十分挺括的月白蓝布大褂,腋下掖块手绢,黑鞋白袜子,走起来腰板笔挺。这些装束和神气,还能显示大格格、二格格的特征。熟人见面,还是毕恭毕敬地双手一扶膝盖,两腿一曲,行个旗下的礼数——蹲安。这在当年逛荷花市场时,在河沿老柳树下会常常遇到。”

老北京的庙会不少,但一般举办的时间也就三五天,多的也不过十天半个月,如厂甸、蟠桃宫、妙峰山等。唯有荷花市场从端午节到中元节,如果天气炎热还要延迟几天。天气越热,人就越多。

荷花市场的兴旺,与京剧名角经常光临有密切关系,如北岸的会贤堂,常常有堂会,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谭富英、王瑶卿、筱翠花等常到这里献艺,每当演出之余,他们常常信步荷花市场。

1924年春,写出《故都的秋》《北京的四季》等名篇的郁达夫将妻子孙荃和长子小龙从故乡富阳接到北京,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北面一点的前海北沿,租到了一个小院,全家搬了过去,穿过荷花市场就到了。郁风曾在《三叔达夫——一个真正的文人》一文中对那座住宅及周边环境有过细致描述:“1924年春天,三婶带着龙儿也从南方来到北京,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就搬到什刹海北岸一所小房去住了。院里有两棵枣树,一架葡萄。三叔搬走以后,我只有礼拜天要求父亲带我去三叔家。夏天我们和他们全家常常穿过门前柳荫去什刹海,当年那儿是个游乐场,有多种北京传统的吃食:撒白糖的莲藕、荷叶粥、冰冻的柿子酪、凉粉,还有各种江湖艺人在那里卖艺。晚上常常是在三叔家吃过晚饭,搬出凳子在葡萄架下喝茶,父亲和三叔谈诗论画,我哄着龙儿弟弟捉萤火虫。”

在这里,郁达夫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的家,在这里他感受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妻子温柔贤淑,龙儿聪明伶俐。“夫妻两个,日日与龙儿伴乐,闲时也常在北海的荷花深处,及门前的杨柳荫中带龙儿去走走。”龙儿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慰藉。心情愉悦了,创作的激情也随之迸发,《一封信》《北国的微音》《十一月初三》《小春天气》等相继完成……

“出则闹市,入则桃园”,远处那影影绰绰的便是银锭桥了,银锭桥建于明代。闹中取静,荷花市场从明清延续了200多年,给老北京人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和怀念。坐在湖边柳树下,看路上人来人往,看水中游船荡漾,细品慢尝,若有所思,若无所思,在微风中把一天半天的时间挥霍掉,那可真是人间乐事了。

猜你喜欢

什刹海荷花北京
北京的河
最美什刹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什刹海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