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

2022-05-30陈翠霞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概念探究

陈翠霞

说理课堂的实现路径在于依托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已有认知,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创设出的情境中说理、明理、探究,引导学生对知识、问题深入分析和思考,实现学生对数理知识的全面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既是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应用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深度学习同说理课堂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纵深理解、掌握,并最终提升应用成效。因此,本文将深度学习与小学数学说理融合分析和研究,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有积极意义。

一、小学深度学习的方向

(一)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和持续推进,意义在于将学生放置学习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通过系统的教学,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模式指向结业考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分数,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具有一定功利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多有忽略,忽视了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数学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懂得运用数理知识解题,但无法理解数理的形成原理,更不会应用所学的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吸收前沿教学理念,关注小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重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最近发展区目标,使不同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二)明确教师教学引导者身份

将学生放置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教学主导者的身份退下,转而承担教学引导者的责任,并不意味着教师卸下了教学的重担,而是要与学生一道参与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者,充分尊重、认可学生的学习地位、学习态度,以指导的方式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纵深研究,掌握并应用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學习效率,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基础教学之外融合探究教学

相比其他阶段的数学,小学数学概念性知识较少,但对思维能力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确保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将其灵活应用,教师需要在基础教学之外融合探究教学,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教学活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二、建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目标

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通过恰如其分的表达达成巩固数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应用的效果,培育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要建立在学生对随堂数学知识的理解基础上,教师认清学生的学情差异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依托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开口“说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说理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能积极、自主地以数学语言表达个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建议等。教师应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确保每个人在经过学习后都能达成目标,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正面反馈,提升学生数学说理表达语感。

三、建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不成熟,介于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过渡期,学生对小学数学概念性的知识掌握不充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高,因此在学习数学时,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例如,多样化的教具、生活实例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和方法,将随堂的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以便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说多做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随堂知识的迁移应用。数学概念应用的基础是记忆,而记忆则要建立在对概念基本的认知与理解之上,缺乏理解的记忆不会长久。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经由大量、系统的随堂练习、课后巩固等方式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方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表达知识

通过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这是开展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语言是数学学科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既要求符合逻辑,也要求符合一定的形式。学生需要将吸收到的信息快速转化为数学语言,既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考验学生的大脑分析能力。在日常的数学说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有关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入生活实践经验,在问题情境下提升学生从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通过持续的“说”的训练,一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来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的路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样遵循这个路径。学生结合学习需求,通过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并借由数学知识应用数学语言进行合理化的表述,实现对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语言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提升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正确地讲“理”,其一要分析学生是否扎实掌握了必要的数学语言,以及是否能够按照对应的逻辑编排数学语言,其二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建构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知,小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的说理教学,能在“说”中获取知识,也能在“说”中巩固知识,并在“说”中突破学习难点,实现探究式学习。

四、基于深度学习建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策略

(一)层次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铺排教学工作,助力学生明晰个人的发展方向,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设定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立足整体把握教学方向,其一要通過基本的讲述、分析,助力学生了解随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对概念性的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其二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要求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并求解;其三,教师再提出类似问题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并计算,由此实现举一反三的最终教学目标。

数学说理课堂旨在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启迪学生智慧,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用数学语言表达和描述概念。教学为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对优等生,教师要求其在说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完善、科学;对待学困生,要求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清晰表述相关的概念。教师则要在这一基础上,明确说理教学应当怎么教以及教什么。

以统计学的教学为例,在说理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前导入阶段,对随堂教学的统计方法以及相关概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之后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理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学生在经过预习和课前导入阶段的过程后,了解了统计相关的图形、图标、树状图等多样化的统计形式,并能区分这些统计形式的使用场景。教师则要围绕这些内容为学生设定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统计意义,结合随堂教学要求设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按照调研记录制作与问题相关的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后应用数学语言向其他同学讲述统计方式、统计内容以及统计结果。通过系统的教学路径设置,学生对统计学相关概念由最初的陌生到有一定认知,再到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筹备数学语言材料

数学概念是以特定符号、语言等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系统、科学地表达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内容,蕴含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皆为学生可以学习和应用的数学语言。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说理课堂中可将相关概念联合起来展开教学,以此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全面解析与延展解析,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思维,并以逻辑关系的认知连接不同的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新课改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关键是前者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不唯结果论,要求学生既要明白结果是什么,也要明白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说理课堂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对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问题,实现新课改的这一过程探究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能力,整合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此方能要求学生在后续阶段以数学语言描绘自己亲身参与并见证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方能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悟。以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容易混淆,对数学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如“距离”“间隔长”等的含义不甚了解,遑论对随堂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可带学生们到操场上,通过肢体语言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为学生们演示和解释不同的数学概念,除了“距离”“间隔长”外,还要求学生扮演树木,演示何为两端都植树、一端不植以及环形植树等概念,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在脑海中对书本上提到的内容有了具体的认知,后续的学习便简单了许多。

除了对过程的深究,新课改对小学数学的要求还包括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达,而这又是建构数学说理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同一个现象或者概念,教师要立足多个角度向学生提问,依托多样化的引导方式,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方向思考,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将整体思考、推理判断等解题过程合理表达。

(三)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较多,除了基本的知识概念外,还包含有大量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的展开可结合这些学习活动以不同的形式铺设,并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合理猜想,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设置问题以及布局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猜想层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猜想并评价猜想是否合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数学规律?这种数学规律是否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并不直接给学生抛出观点或者结果,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自行探究圆和半径之间的关系,邀请学生大胆猜想,之后让学生带着猜想和疑问进入教学中,教师再结合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验证猜想并评价猜想。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指示后开始动手实践,部分学生用一根长绳子测出圆的半径,并用红色的笔标注半径的位置,之后用该绳子缠绕圆一圈,将末尾部位进行标注,最后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与圆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学生得知圆周长是圆半径的2π倍。应用此类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概念的验证和探究,既要着眼过程,也要关注对结果的探究,分析探究结果是否与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验证无误后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说理探究的表述空间,引领学生不拘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分析、实践归纳和总结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后再以清晰的数学语言向教师、其他同学表述猜想、得出的结论。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确保学生的建构学习、说理学习能持续推进,及时指出学生在表述中的不严谨之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材内有诸多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当将深度学习与说理课堂教学有效融合,通过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布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猜想的提出、猜想的验证、猜想的评价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述概念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流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刘  芸)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概念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幾樣概念店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