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

2022-05-30李师琴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儿童

李师琴

内容摘要: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样式,极大的迎合了儿童的各种心理特征。但是目前童话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文体特征、审美情趣等问题,使原本备受欢迎的童话,变成了枯燥单一的道德说教。以童话的审美、语境和儿童视角的教学策略出发,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带来的原初体验,保持童话味,从童话中汲取营养,在人生之初体验这个世界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关键词:童话教学 儿童 童话味

童话以离奇的幻想、夸张的语言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潜移默化中迎合并影响着儿童的思维和审美。因此,童话被大量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面对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批评和讨论,特别是忽视文体特征、审美、细节和个性阅读,导致童话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童话味。本文就童话教学要教出童话味做出阐释。

一.童话的概念

何为童话,洪讯涛定义为“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辞海》定义为“一般故事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王泉根认为“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特别是儿童愿望的作品”韦苇在《外国童话史》中提出童话是:“为儿童读者而采记、复述、加工、再创作和创作的荒诞性和真实性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奇妙故事,是最容易具有历史和人类的共同性的文学样式之一。”由此可见,童话是通过幻想来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但是这些定义缺少对童话的具体描述。童话具体而言是一种以拟人化的形式,通过想象与幻想,表现儿童对自然与社会认知和愿望的文学样式。它反映生活,揭示人生哲理;它鞭打假丑恶,追求真善美;它丰富我们奇思妙想的羽翼,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

所谓童话味,阐释为童话审美、语境、视角的特点以及童话所带来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初体验”,荣格在解释崇拜日出居民所说的“高高在上的太阳的确不是神灵,但东升的太阳是神灵”时,说“瞬间便是神灵”,“童话味”便是如此,很多童话中都有这样的瞬间,例如丑小鸭发现水中美丽的天鹅就是自己的瞬间,又如《白雪公主》公主复活的瞬间。童话的这些瞬间的原初体验就是“童话味”,在教学中保持童话的童话味是尽可能用童话的审美、语境、视角去感受这些瞬间,得到原初体验。

二.目前童話教学的现状

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以“童话教学”为主题搜索2011年-2021年近十年文献,一共出现了2244篇论文,结合闫春梅、蒋成云、张学青、倪文锦等一线语文教师及研究学者相关论文和教参资料,发现目前童话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注重道德说教,忽视审美情趣

童话教学说教倾向严重,一方面固然有教师针对童话教学价值的错误评估,更重要的是在教材选文上,据统计部编版小学语文1-3年级一共42篇童话,关于道德教化主题的童话就占了27篇,其中一半以上的童话都具有非常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忽视童话的审美情趣。例如《小猴子下山》对小猴子三心二意的塑造,就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懂得做事情,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放在一年级,读者正是极具童心的小孩子,他们读到的更有可能是感同身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和小猴子一样有三心二意,或者说和小猴子一样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做法。那么这篇童话除了它的教育价值,教师更应该考虑孩子们对这篇童话的认同感和快乐,以孩子们的经历会觉得小猴子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体现出浓浓的童真与童趣。如果按照传统课文的教法,这堂课会变成枯燥的道德教化,过于关注童话的道德内容。这不仅仅不能使这篇文本的教育功能丧失,还会让儿童慢慢失去阅读童话的兴趣与热情。《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等等都是在通过故事教化儿童,剩下的则是《小壁虎借尾巴》这一类科普童话以及极少部分的审美童话。教师备课只备教育课,没有备出童趣课,最终导致了目前童话教学重点在道德说教,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很多童话丧失了童话独特的审美情趣,让童话失去纯真天性与想象的儿童味,自然让儿童失去阅读童话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故事梗概,忽视细节展示

教材选文由于篇幅等各种原因,入选课本的大部分童话都删改了很多细节,虽然编者把故事改得简单易懂是为了照顾小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童话的文学性受到了损害,也极大地败坏了学生的想象力。人教版、北师大版本等等很多版本的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丑小鸭》都把7000字的译文删改成500字左右,没有了丑小鸭被欺负、周围人物的各种细节和出生、流浪环境的展示,更减少了很多丑小鸭内心活动。这些语言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品味,缺少了这些语言密码,原本丰富生动的童话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故事梗概,无法点燃儿童的热情,引起儿童的兴趣,更无法带给儿童美好的童话体验。童话的文学性受到极大损害。

(三)注重教师讲解,忽视个性阅读

教师在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童话教学模式:“教师讲解-表演-续写”。单一的把教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强制学生按照教师的理解进行表演,最后进行童话结尾续写。并不是这种模式的不可行,但是如果老师针对不同风格、题材的童话都机械的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材选入了不同主题、风格的童话意义何在呢?课堂上教师错误的将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儿童的感受体验,简单地等同于教师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教师课前未认真研读文本,直接照搬教参。教师自己没有个性化阅读,就不可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分享的教参内容,导致个性化阅读和学生的童话体验被忽视。《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目前童话教学模式化这样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童话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显然和《课标》要求相悖,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提升,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童话要教出童话味

童话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魅力、童话语境和儿童视角,童话教学也一定要针对童话特征组织有效的教学策略,把童话讲出童话味,让童话在儿童世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用童话的審美去教童话

童话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环境设置都有独特的儿童文学特征。儿童的审美就在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人物、情节、构思和环境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形式上。

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将任意组合和人物变形的思维。首先,任意组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儿童将各类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在一起,包括有超人体、拟人体和常人体三种类型。就像《海的女儿》中那个人身鱼尾组合的美人鱼形象。其次,儿童“任意组合”逻辑思维与童话中的夸张、变形的人物相关。人物的变形,即人类因为童话中情节的开展被迫变形为其他形态。例如《拇指姑娘》一个变形为拇指般大小的姑娘。儿童对这些符合自己意识的人物充满了兴趣。万物有灵,人、树、鸟、兽都是可以任意结合的,童话作家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认同他们的审美并加以展示。

荒诞的情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越荒诞,越能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玫瑰小姐》中,王子亲吻了沉睡的公主,公主便开始苏醒,很荒诞;《夏洛的网》弗恩作为人类,可以听到动物们的对话,很荒诞;《彼得·潘》中彼得·潘可以飞,很荒诞。甚至彼得·潘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荒诞的。这些在成人看来荒诞不符合逻辑的情节,却符合儿童的审美,他们对鸟言兽语的故事情有独钟,这些故事固然在成人看来是荒诞的、非逻辑的。在儿童世界中,“荒诞”就是美,这不正是儿童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敏锐观察力的表现吗?这些荒诞的“瞬间”就是儿童世界的原初体验,就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保持的童话味。在教学引导中应该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不去求真。

独特的环境,童话中环境承载了童话众多荒诞的形象和情节,这势必导致童话环境的独特性和环境的虚无。环境负载着人物和情节的展开,在童话中,随着人物形象的不同会设置不同的环境,《彼德·潘》故事主场设置在虚无岛,在虚无岛中彼得·潘、温迪和迷失的男孩们一起假装生活,扮演着过家家,还和海盗们一起大战,这些幻想的情节都靠着虚无岛而存在。再看《海的女儿》发生在不为人知的美丽海底世界。《夏洛的网》发生在小小的谷仓等等。这些环境随着人物和情节不断变化,形成每一篇童话独特和虚无的环境。

可见,童话通过幻想出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荒诞怪异的情节和独特环境来塑造了丰富多彩童话。这些都迎合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这就启示我们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审美,尊重儿童在童话故事中的原初体验。同儿童一起遨游在“荒诞”的童话世界,让儿童透过符合自己审美眼光的童话去发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和人类的心灵美。那么阅读中我们就可以通过疑问来引导儿童。例如:《不老泉》中温妮还不到十一岁为什么能拒绝把不老泉的泉水,最终倒给蟾蜍,自己选择变老呢?生命的尽头应该是死亡,死亡也是一种美吗?《青蛙卖泥塘》为什么青蛙会答应顾客对泥塘外观要求,最终泥塘早已变得花草繁茂,鸟语花香;《夏洛的网》中夏洛为什么知道自己快走到生命尽头还要去集市帮助威尔伯?一只蜘蛛和一只猪为什么会成为朋友?通过对变形夸张的人物、荒诞的情节和独特的环境不断地发问,不断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童话美,体验童话味。

(二)用童话的语境去教童话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包括了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童话语境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语言本身直接呈现出的、鲜明的童话特征;从非语言因素来说,童话语境指课堂所存在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潜在的童话属性。①童话的语境是童话的语言和隐含在童话中的游戏精神共同构建的。童话以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游戏精神为儿童创造了一个温暖、快乐和温馨的世界,保持童话的童话味需要通过反复品味童话中富有童真的语言构建一个童话的语境。

1.探索语言魅力,放飞儿童想象力

童话的语言虽然简短,但是形象生动并富有音乐感。在教学中只有经过对童话语言的深入品味,才能真正地放飞儿童的想象力,进入童话世界。例如《巨人的花园》中巨人在花园中看到:“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井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童话中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形象生动、极具诗意的语言。儿童能够通过反复朗读,探索语言,进入童话语境,放飞想象。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配乐朗诵,对比解析语言,去读出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童话故事本身并没有写明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鸟儿,王老师采取了朗读、猜想、体会、想象的方式去创设童话语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时间,联系活动主体和活动空间。再看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也是从原文的语言本身出发,反复的用比较,个人品读,分角色朗读,去读出语言中蕴含的细节,通过语言构建的语境去品味童话本身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情况尽可能的展示童话的原文,只有原版的语言,才能引导孩子们在探索语言中群感受到语言密码背后人类文明与思想的巨大魅力,才能带领孩子们走进童话作家高尚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唤起孩子们对优美而含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钦慕。探索童话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童趣,保持童话原本的味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才能够使我们的语境构建得更加完整。

2.融入游戏精神,营造快乐童话世界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游戏三段论”,包括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所谓游戏精神,就是儿童会通过游戏去改造现实,满足自己的需要,生活在自己构想的游戏世界。他们在游戏世界和朋友交流,和朋友游戏,和自己游戏。即使身边空无一人,但儿童世界的“千军万马”早已打得不可开交。所以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童话语境时要注意游戏性,具体表现在人物的滑稽夸张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欺骗皇帝,穿上实际上根本看不见的“新装”,赤裸着举行游行大典,这是一个小孩子都能够识破的闹剧,却能够在童话世界中热闹上演。这些有趣、荒诞和滑稽的故事传递给儿童,带给儿童的快乐丝毫不亚于游戏活动,教学这类童话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但关键在于表演形式是否能够使建构的语境真正符合儿童心理的游戏性。与此同时又具有教育性。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带领孩子们对童话中的语言、结构、内容上进行细细揣摩、品味、咀嚼。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进行表演来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表演中,表演的选段和表演指导也需要教师进行考量,窦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结局片段才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进行,在表演的过程中窦老师进行时刻引导,学生去关注童话中的活动主体,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儿童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建构了属于《皇帝的新装》的独特语境。

由此可见,童话的原文和游戏精神将童话的原初体验,童话原本的味道描绘得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在实际教学中去构建童话的语境,从语言、结构、主题各方面入手去关注童话活动主体。并且很多童话具有虚拟性,需要带领儿童去想象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朗读、猜想、体会、品味、想象和表演等形式,构建一个真正属于童话的语境,一个快乐的童话世界。

(三)用儿童的视角去教童话

视角,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引申为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儿童作为人类个体,也会有儿童观察世界独特的视角。那么什么是儿童视角?是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儿童的视角包括:虚幻与现实的一体化,善良与美好,爱憎分明,浪漫的死亡等等,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虚幻与现实的一体化和浪漫的死亡。

虚幻与现实一体化的视角。儿童将现实不存在的虚幻当成真实的,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更是情感与心理上的真实。在童话中,没有任何一个主人公会对鸟能言、兽能语表示惊奇,因为童话的特殊语境已经许諾了这一切,在童话的语境中,真实不再是正常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在童话里,拇指姑娘是真实的,美人鱼是真实的,虚无岛是真实的,白雪公主的水晶鞋也是真实的。动物和人之间没有界限,《夏洛的网》中弗恩几乎每天都在谷仓听着小动物的对话,觉得开心极了。他们能说会道,会讲故事,会表达感情。弗恩的妈妈甚至认为弗恩精神出了问题,去请教了医生,医生却说:“孩子们比大人更在意‘动物的话,如果弗恩能和动物对话,我愿意相信她……如果弗恩自己非常乐意,你就让弗恩和谷仓里的那些朋友打交道吧,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蜘蛛和人一样有趣。”就像荣格得知居民崇拜日出时的太阳时,问:“太阳是神灵吗?”居民不仅否定了荣格的答案,还觉得问题过于愚昧。如果在童话教学中什么都按照我们成人的视角去推理分析,去细细讲究真实逻辑,甚至对他们产生怀疑,那么就会使我们的童话失去童话味。为了能够保持童话的童话味,在童话教学中就应该忌求实、求真。

浪漫的死亡的视角。在儿童的视角,没有现实中的死亡,只有浪漫的死亡,死亡就是一种因果形态的变形或变化,生与死永远交织,永无止境,直至美好的出现,正义的彰显。《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小女孩死去时嘴角带着微笑,小手里还捏着火柴,别人无法知道她曾经看到了多么美好的场景。儿童视角看到的是通过浪漫的语言来描述的死亡,用温柔的笔触描写了死亡,削去死亡的棱角,将美好和从容融进死亡。《女巫》中“我”打败了英国的女巫,最后还是一只老鼠的模样。《野天鹅》艾丽莎的十一位哥哥,变成了野天鹅,艾丽莎又努力让哥哥们恢复了人形,这是儿童眼中的死亡——浪漫的死亡,生与死的交织,形态的改变。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视角。让儿童以后能用浪漫的方式来接受残酷的现实,而在那之后依旧能够向往美好的未来。正如《女巫》中姥姥问主人公即使永远变成老鼠也不介意吗?他说:“只要有人爱你,你就不会在乎自己是什么,或者自己是什么样子”。

在童话中儿童通过幻想,来诠释属于儿童独有的喜怒哀乐。《彼得·潘》成人看到了虚幻,儿童却看到了真实的冒险旅程。《海的女儿》成人看到的是美人鱼对家人的责任,儿童看到的是浪漫的死亡。教童话就应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走进属于他们的世界。

综上所述,在童话教学中,童话作品带着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中的宝贵种子,期待着老师们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审美、视角和语境带领他们去品味童话之“童话味”,感受到童话作品里的真善美,体验童话故事中的瞬间原初体验,吸收童话中的养分,让他们从中获得爱和勇敢的力量。正如格林兄弟所说,这些给儿童的故事能以它们纯洁和温柔去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向往,在人生之初就培养起一种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参考文献

[1]洪汛涛:《洪汛涛童话论著·童话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韦苇:《外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1991年版。

[5][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与思考》,徐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

[6]李新、杨杨、周爱笙:《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选编分析》,《课程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7]倪文锦:《童话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年第3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9]唐开权:《在童话语境中教学童话》,《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3期。

[10]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

[11][美]E·B·怀特,《夏洛的网》,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注 释

①唐开权:《在童话语境中教学童话》,《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3期,第23页—第27页。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提高低年级童话教学效率浅探
联系生活,提高寓言教学效率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