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个方法,让你轻松做父母

2022-05-30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8期
关键词:规则爸爸妈妈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会抓狂。有的软硬兼施,男女混双,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非要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可。有的学习了一些科学育儿理念,试着放手、接纳,但焦虑又无处安放。无论是控制还是放手,父母焦虑之下的所谓尊重、自由、允许,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父母拥有轻松、快乐、温暖、有力量的内心至关重要。只有父母自身不焦虑,育儿才会更轻松。本期策划,我们将带你一起审视育儿中的焦虑情绪,找到应对之法,学做轻松父母。

父母的不轻松从何而来?

父母为什么给孩子提那么多要求?因为父母平时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规则,比如人应该积极上进,吃饭不应该发出声音,约好时间就不能迟到……孩子出生后,这些人生规则也会到孩子身上。比如妈妈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职场上成功,她就会希望孩子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一个从不浪费时间的爸爸也会要求孩子时刻“动起来”,不要浪费一分一秒。

曾有位妈妈吐槽说:“我希望孩子有话可以好好说,不要稍不合心意就打滚哭闹。”她对孩子的要求是: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妈妈自己一直践行的。但很显然,孩子心里并没有“安装”这样一个规则,他的规则是:只要感到很不舒服,我就要表达出来。

当自己的规则和孩子的规则发生碰撞时,父母会怎么样呢?试想,在公众场合看见有人大声喧哗、开车加塞、乱扔垃圾,你会怎样?如果内心有一个规则叫“文明”,那你就会对正在破坏它的人产生敌意。

如果对方的行为直接对你造成了威胁,你的敌意就会更大。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坚守了多年的秩序感被破坏,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为了维护内心的秩序感,父母就会将这种敌意释放给孩子,借由指责、讲道理等方式来让孩子改变。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顺从”时,你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希望孩子具体怎么做?

2.其中蕴含了你的哪种人生规则?

3.你是想让孩子严格遵循你的规则,还是觉得孩子或许没必要去遵守?

看到这儿,有的父母可能会有疑问: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想让孩子听话也是为他好啊,比如经常玩手机就是会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就会落后于人。我是因为爱他,不想让他走弯路,才要求他听话的。

大多数父母都是真心为孩子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就要想想:面对这份好,孩子为什么不领情呢?你爱他,为什么他感觉不到呢?

不妨试着回想一下自己感觉到被爱的瞬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那个瞬间,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句话:他对我真好。基于“他对我真好”的标签,我们就会想:这让我感到很温暖,温暖得快要融化了;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开心得快要飞起来了。

不难看出,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另一个人,有两个缺一不可的标准:

1.为对方做了“利他行为”;

2.这个利他行为给对方带来了“正向的感觉”。

父母为什么会要求孩子听话?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因为需要孩子

父母要求孩子,的确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基于这个“为你好”的行为,孩子能够感受到正向的感觉,相信他一定会瞬间融化在父母浓厚的爱意里,乖乖听话。但现实是,在这个“爱”的要求下,孩子感觉自己很痛苦,想逃离。

所以,父母要思考:我要求他听我的话,真的是爱他吗?父母的利他动机是真实的,但这个要求仅仅是为了孩子好吗?父母没有表达出的部分是:利己。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改变了,对自己的获益和满足感一点不比孩子少。

父母能获得哪些满足感呢?比如现实层面的满足:不用再去纠正孩子因为不认真而做错的题;老师不会打电话、家访;孩子考上某大学,补偿自己早年没有实现的愿望等。情感层面的满足:我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希望他满足我被体谅的需要;我很无聊,希望孩子满足我被陪伴的需要;希望孩子认可我讲的道理,满足我被认可的需要等。

判断一件事到底是谁的事,不是以“谁做”为标准,而要看“谁在这件事上的需求更大、获益更大”。从表面上看,写作业的确是孩子的事,但如果父母有更多的需要、更大的获益,那么,这件事更多就是父母的事了。所以,孩子在被要求时感到不舒服,通常是因为父母表达出的被满足的需要大于了表达出的爱。而那一刻,孩子更想优先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会很抗拒。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才能带着理性去思考并安置自己的需要。这时,无论父母想做什么,都是带着觉察做的。

探索到这里,你不妨再进一步思考一下:

1.如果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你可以得到哪些现实层面或情感层面的满足?如果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去做,在你的想象里,你会面临怎样的损失和麻烦?

2.此刻,你想怎么对待你的这个需要?

父母为什么指责、控制孩子?因为父母觉得孩子“能做却不做”

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有这个需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强大的。父母之所以指责、控制孩子,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有能力去做却不做”。

面对父母的这个需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他的内心正发生着“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本我”的部分是孩子真正想去做的,做了会让自己感觉到舒适、愉悦;“超我”的部分是孩子知道“应该”去做的,做了会让自己得到某些好处。

而孩子不听话,其实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超我,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不想执行超我的命令。父母出于需要,就会急于替孩子去行使超我的功能。这就造成了孩子本我的抵抗和挣扎:我不想吃苦,外化出来就是:不听话,想跟你对着干。

因此,父母想让孩子聽话,就要在理解自己的要求、需求之后,再试着看见、理解孩子:如果想让孩子去执行,孩子就是在受苦。

注意,看见孩子在受苦,并不是不让他去受苦。人生的确有很多苦是必须吃的:老师布置了作业就要做,睡前不能吃巧克力,重大考试前必须要复习……但前提是,我们不要否定他在吃苦。

很多父母很难意识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吃苦是陌生的。他们的“超我” 部分很强,平时会给自己制定很多要求,虽然很累很苦,但还是会不断暗示自己:我不苦、我能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忽略掉自己正在吃苦。他们把对自己的要求变成对孩子的要求,也忽视了“孩子在受苦”。于是,当看见孩子不想吃这个苦时,他们会指责孩子:“你不做,是因为你懒、不懂事。”他们会给孩子讲道理:“我这都是为了你长远打算。”但,这会让孩子更加抗拒。

而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在吃苦,虽然并不能就此减少他的苦,但是,感觉一旦被理解,亲子关系缓和了,问题就能谈了。在理解孩子以前,你觉得孩子坏、笨、懒、差,你跟他是对立的。当理解孩子的苦后,你就会知道他是因为觉得太苦而不去做,不是故意的,更不是针对你。

当然,如果只是口头上说我理解你、你辛苦了,心里没有真的理解孩子,孩子也不会信。那怎样才算真正的理解呢?

1.父母要自行判断一下:如果你正遭遇和孩子类似的处境,会不会跟他一样抗拒?你有没有过一些抗拒做某些事情的经历?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2.你所理解的孩子的苦具体是怎样的苦?写作业的确很苦,而作业的苦可能包括:多、难、无聊、孤独、压力、自责等。

3.核对并观察。把你所感受到的孩子的苦说出来,如果孩子不再反驳了,情绪和缓了,那就说明你共情到位了。

学会6个方法,做轻松父母

当父母理解了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需要,理解了孩子的苦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去探讨一下方法了。父母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轻松育儿呢?

1.真诚地表达需要

当父母和孩子有冲突时,孩子有一个需要,父母也有一个需要,两者都想做被满足的宝宝,表现出来就是亲子沖突。如果父母承认对孩子有某些需要,再去解决和孩子的冲突,父母的动力就变了。之前觉得“告诉他应该去做某些事是为他好”,现在明白是“为自己好”;之前觉得“孩子不听话是他的错”,现在明白“他只是不想满足自己而已”。所以,父母可以用表达需要替代强迫要求,真诚地邀请孩子满足自己:“我需要你xx,满足我的xx需要。”这句话的重点是要表达出对自己的获益。现实层面上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比如可以安抚自己的焦虑、可以让自己不操心等;情感层面上自己能得到怎样的被爱,比如会感到被在乎、被体谅、被认可等。

高考在即,妈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格外上心,从吃什么到学什么,时时刻刻都在督促着。可孩子始终没有进入备战状态,还在乐呵呵地刷剧、打游戏。这让妈妈感到很焦虑,经常忍不住批评孩子,让他上点心,但收效甚微。

表面上看,这位妈妈希望孩子能上点心,将来才能考好大学、过好生活,是为孩子好。仔细探索会发现,她想得到的还有更多。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妈妈也会希望孩子对自己好一点,不让自己那么焦虑,因为如果他过不上好生活,自己就得照顾他;如果他过不上好生活,自己就会被亲友贬低,很没面子。

与其假装自己不需要,偷偷用情绪表达,不如直接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位妈妈可以承认自己这个“自私”的需要,并直接正向表达出来:我希望你对待高考上些心,让我将来可以轻松些,让我将来可以被亲戚们认可、让我有面子……

注意,这么表述不是强迫要求孩子,而是在表达妈妈的脆弱。当在乎的人对我们表达需要的时候,我们有时是愿意满足对方的。看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也会有想爱妈妈、照顾妈妈的冲动。当感觉到自己在照顾妈妈的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是个很棒的孩子。

2.解释为何而做

对父母而言,有些事不用太多思考就能轻松做到。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会自动化地觉得:“就应该这样做啊!”“这没什么好说的!”比如背英语单词,父母习惯对孩子说:“记住这个单词就行了,不需要知道它是怎么造出来的。”但对孩子来说,他没有这些经验,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就算勉强做了,也会非常拧巴。这时,父母可以将不容辩驳的命令换成耐心细致的解释:我之所以想让你做这件事,是因为做了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好处,不做又有怎样的坏处。对于孩子不明白的部分,双方可以相互辩论,直到明白为止。这时,孩子做这件事的动力就会发生改变,内驱力更足:因为自己能得到某些好处,所以去做。

孩子偏科很严重,只喜欢解数学题,不喜欢背单词。为此,爸爸很着急,一把抓起数学练习册制止道:“别总只做数学题啊,这样下去,你不偏科谁偏科!”听父母这么说,孩子委屈又生气,最后连数学题也不做了。

爸爸对孩子说的话其实是一种省略的表达,传递出的是冷漠。但其实爸爸想表达的是:数学题只要掌握了公式、原理,就不用重复做太多同类型的题了。而背单词靠的是记忆力,一天不背就会忘掉很多。所以,背单词是每天都要修炼的功课,这样才能记得更牢固。

当爸爸这么给孩子解释后,孩子就会明白爸爸为什么提出那样的要求,也会了解到爸爸是在帮助自己,更容易接受爸爸的建议。

3.陪伴与安抚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苦。有些苦现在不吃,将来会更苦;现在吃了必要的苦,将来会更好。如果孩子的超我没有那么强,本我就会抗拒做让他苦的事情,很难完成从“及时享乐者”到“延迟满足者”的转变。这时,父母需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这些是必须吃的苦,这就是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肯定会不舒服,毕竟他无法成熟到要为一个没有到来的明天做准备。为了让他更好受一点,父母可以陪他一起吃这个苦,给他一些情绪安抚。虽然这并不会让事情的苦直接减少,但倾听、安慰和陪伴可以让孩子苦的情绪流走,内在的能量也会多出一些来。

具体的方法有:

(1)承认苦并说些安抚的话。当他觉得苦时,拍拍他,抱着他,握着他的手,让他感受到你的陪伴。

(2)承认苦并谈论自己同样的事。谈论自己吃过的苦,或者谈论自己在他这个年龄吃过的类似的苦。

(3)承认苦并一起做类似的事。

爸爸吐槽说,孩子最近总是时不时地装病,为的就是逃避早起上学。他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比如有学上多幸福、不上学将来会很惨等,完全没有效果。怎么办?爸爸可以多讲讲自己的苦。

讲讲当下:“我知道早起上学对你来说太困难了。爸爸也讨厌早起,讨厌早起做饭,讨厌早起上班,讨厌早起跑步。可是,爸爸不能因为不想早起就不给你做饭,不能因为不想早起就不上班,也不能因为不想早起就不运动。我知道这很苦,但为了能吃饱饭、赚到钱、身体健康,这些苦是要吃的。”

讲讲过去:“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我也跟你一样,特别不想上学。那时候我偷偷跑出去,你奶奶发现后就把我打了一顿。你看,我是不是比你更惨?”

当孩子感受到你有同样的苦,他就会被安慰到一些,从而有了再克服一下困难的意愿。

4.授之以渔

遇到棘手的事情,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用智慧把它解决掉。有父母看到孩子吃着苦,但又无法解决,又着急又生气。其实,父母忽略了:孩子不想做,可能只是不知道怎么做。

想想看,孩子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使用马桶……这些都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经验手把手教的。离开父母的经验,孩子只会自动使用偏差行为,跌跌撞撞地前行。很多人之所以渴望找一个懂得多、有能力引导自己的伴侣,某种程度上就是因為早年缺少这样的父母。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耐心地给出孩子解决苦的方法。

只要一看到孩子迟迟答不出题,在一旁辅导的妈妈就会火冒三丈:“用这个公式怎么能解出来呢?”“笔画都写错了,看不出来吗?”……久而久之,只要一写作业,即便妈妈不在旁边,孩子都会变得紧张兮兮的。怎么办?

带有理解的妈妈可以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孩子。“如果题太多,我们就一起研究如何提高做题速度。比如舍弃一些拔高的题、偏题、怪题,只花时间攻克一些相对难的、有意义的题。”“如果题太难,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怎么来解。可以定一个期限,比如半小时没解出来就放弃,然后换一种解题思路。”“如果压力太大,我们就一起探讨你担心的问题有哪些……”妈妈把作业之苦一一拆解,才能有效解决孩子的苦。

5.学会主动放弃

孩子虽然小,但也是有主见的个体。他们会基于自己的认识,对人如何度过这一生,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因此,孩子不听话,也是在跟父母强调:有些规则,其实没那么有必要遵守。

孩子越是有主见,在规则问题上越是坚定。当孩子通过发脾气、闹情绪、消极抵抗、软磨硬泡等方式坚持自己想法的时候,拗不过的父母就会选择妥协了。

但父母妥协了,双方就都轻松了吗?不会的。对于父母来说,只要自己内心的规则没有改变,那在这种妥协里,是必然带有失望的。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们也很容易从父母的失望中感受到“被放弃”。这个时候,孩子也就无法全然地享受自由了。

所以即便妥协,父母也要理解为什么妥协。因为:在你心中,比起做之后得到的好处,孩子的感受更重要。这时候父母不再是无奈地妥协,而是一种主动地放弃。

接下来,你可以对孩子表达出来:我知道你不想做,是因为这对你来说有些苦,而且你觉得这件事也没那么有必要做。此刻,我同意你。比起做事情的结果,你做事情时的感受更重要。

6.有条件地妥协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候父母需要妥协,妥协就很容易有委屈感,怎么办呢?可以在妥协时跟孩子提一些条件,先列出你认为孩子做了就可以得到获益的几件事,告诉他:你不做这件事也可以,但你要在这几件事中选择完成一件。

无论孩子如何选择,父母都是可以被满足的,妥协后的委屈感就会缓解不少。对孩子来说,他也可以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避开不想吃的苦,从而学会通过替代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喜欢玩手机,爸爸担心看久了会伤害眼睛,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其实,他可以和孩子提条件:“你可以玩手机,但必须先到外边溜达30分钟,然后再玩30分钟。”这既可以缓解爸爸对孩子眼睛受损的焦虑,同时也满足了孩子被允许的需要。有条件的妥协,是一种双赢的方法。

本刊观点

育儿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强迫孩子灌输要求,亲子是对立的关系;父母放养不管孩子,亲子就是分离的关系;而父母传授并反思自己的经验、学习新的方式,亲子就是合作的关系。只有在合作的过程中,父母才能够既养育孩子,也养育自己。

猜你喜欢

规则爸爸妈妈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我和爸爸
爸爸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爸爸冷不冷
不会看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