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区智造”正当时

2022-05-30程洋

南都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业湾区智造

程洋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上世纪80年代,这句俗语迅速蹿红于大江南北,其时代背景正是改革开放。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犹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内地,珠三角便是最早的主要登陆地。尤其是以广深为中心,“世界工厂”迅速成形,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镇。

时空斗转,产业变迁。40多年大浪淘沙,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从“三来一补”起步,拾阶而上,历经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阶段,早已不再停留在低成本的“内卷”,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迈进,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斷向上攀爬。

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大湾区依旧是人们心向往之的梦想之地。技术、资本与创新,天时地利与人和,让大湾区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沃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实体经济是大国之基,发展实业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从“世界工厂”到“国际科创中心”,“大湾区·大智造”恰逢其时。

从“世界工厂”变身“国际科创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兴起之前,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起步于“三来一补”时代,以加工贸易为主,其创造力几乎为零,以“世界工厂”闻名在外。而在过往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湾区制造业完成了三次转身,在摸索中走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发展道路。

在1979至90年代初,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缝纫、纺织、机械等行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而借助 “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成功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前后,珠三角一带的制造业进入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阶段。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初级工业化过程,逐步走向模仿性创新的生产制造。模仿时代的“山寨”经济现象成为珠三角工业制造业的新特征。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以模仿创新的珠三角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国外品牌商大举取消订单,很多企业被迫关闭或转型,加剧了竞争程度,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21世纪1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痛定思痛,开始持续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产能,以广深为典型代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启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深圳可以说是湾区制造的典型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也经历过腾笼换鸟,产业出走。而关键在于能否在低潮之后淘汰落后,吸引先进。他表示,深圳每一次大的经济下滑,都会出现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崛起。

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从“世界工厂”到“国际科创中心”,“湾区智造”依旧面临许多新命题、新挑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好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如何做好前瞻性产业布局?如何搭建产学研资等多方高效协同的全过程生态链?仍然需要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探寻“湾区智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12月,南都湾财社以“新实业”率先破题,启动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聚焦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推出了系列新经济报道,已先后走访调研10多家新实业企业,联动产学研资各界,共同助力“湾区智造”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编委王莹表示,如何理解“新实业”这个概念?它一定是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是与实体制造业紧密相连的新经济,是具有先行示范意义、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新业态。“我们立足湾区,正是要寻找和发现这样一批典型企业,为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先进经验。”

2021年12月23日,首场“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走进比亚迪,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乘势而起。在比亚迪,我们看到,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轨道交通、能源结构、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裂变,推动产业的变革;

在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我们探讨,随着5G、AI、云计算、物联网、“三电”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汽车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简称“四化”)的方向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驶入大众的视野。新“四化”催生造车行业变革,万亿级市场存在哪些机遇?

在捷佳伟创,我们发现,在“双碳”背景下站上C位的光伏产业仍面临供应链难题,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也有待优化。政府不仅要关注“世界领先,填补空白”的技术领域,还要让市场思维主导决策,立足制造业,从企业和终端用户的角度出发,对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而不是仅注重单个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焦点。

在哈深智材,我们关注,一家产学研合作企业快速成长的“深圳路径”,呼吁政府着力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经济,要加大中试基地、总部基地建设,为硬核科企提供普惠资金。同时,更要谨防产业链外迁,积极探索“母工厂”模式。

南都湾区新实业调研团成员、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新实业要在产业先进性上有示范引领效应,产业集群上有湾区协作效应。新实业的发展,既有直面“卡脖子”工程的高大上难题攻关,也有“颠覆性”创造另辟蹊径,“无中生有”的新科技、新模式、新动能。

南都“湾区新实业深调研”启动以来,得到了产学研资等各界嘉宾的支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创投、基石资本、时代伯乐、洛克资本等积极参与企业调研,给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湾区·大智造”2022粤港澳大湾区新实业峰会下月举办

制造强,则经济强,制造业历来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

然而,與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环境来看,欧美国家有制造业回流趋势,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业也在奋起直追,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加之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涌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都在加剧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迁和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一极,粤港澳三地各有所长,人才、技术、资本、产业等诸多要素在此交融汇集,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便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更是我国制造业的“排头兵”,总体规模大、产业类型多、技术含量高。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南方有乔木,应时而新。南方都市报立身于脚下这片热土,拟于9月8日在深圳举办“大湾区·大智造”2022粤港澳大湾区新实业峰会暨南都湾财社揭牌仪式。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再邀群贤大咖、汇集众智良策,分享与探寻“湾区智造”高质量发展模式、论道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新实业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还将重磅发布《2022湾区新实业趋势报告》、成立南都“湾财百人智库”,同时联动线上线下多元传播渠道,遴选出一批湾区新实业先锋企业与创新样本、赋能实体经济先锋力量等进行表彰和展示。

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实业,让新实业在大湾区充分涌流。

猜你喜欢

实业湾区智造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