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2022-05-30叶春雷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8期
关键词:妙手论题议论文

叶春雷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2022年高考试题频频出现关系型、思辨类作文题,如高考全国甲卷的“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等。如何写好此类关系型作文试题?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深挖内在联系

写作时,分析一个话题,阐述一个观点,我们最忌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发现联系,思考矛盾的双方如何转化。当然,这种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写作时,我们要找到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找到相互沟通的桥梁。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试题列举了众人给匾额题名的三种方法,并指出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现象来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只强调“独创”的价值,在论述中基本没有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着墨,这种写法会让自己的文章显得内容单薄,没有思想深度。但也有考生发现这三种方法存在内在关联,并由此找到了沟通三者的桥梁。写作时,这位考生注重对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从而使文章的论述有了深度。如下:

“沁芳”二字,非古人之言,乃当时独创,正好凸显“此地有水有花,又有元妃省亲”,所以这两字有景有情、妙趣天成。

可见,创新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从而创作作品、创造产品。

然而,世上从来没有无中生有、空中楼阁那样的创新,也没有泥古不化、生吞活剥那样的创新。

因为,创作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破”。我们既要能读书,也要能“破书”,能从历史经验、前人智慧中找到契合现实、符合当下实际的办法,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创造现世的文明。

以上段落论述的核心是强调“创新”的价值,但作者没有片面地论述“创新”,而是将“创新”与“继承”打通了,论述时兼顾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作者说,“世上从来没有无中生有、空中楼阁那样的创新”,“创作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很好地证明了要“创新”首先要“继承”的观点。这就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之间找到了沟通的桥梁,将三者融合在一起论述,强调“继承”的目的是“创新”。显然,这就是对立面转化的根本条件,作者挖得深、抓得准。

所以,写文章要体现思辨性,我们就要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如果大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思维就难免僵化死板。我们要在“山”中看到“水”,在“水”中发现“山”,找到“山”与“水”沟通交融的那个“点”。如此,“山”就有了“水”的灵动,“水”就有了“山”的刚毅,山光水色交映生辉,文章自然就有了思辨的活力。

注重破立结合

想要提升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我们就要学会在论述时破立结合,多角度展示思维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中,提出观点自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展现论证观点的过程。文章的论证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而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破立结合,多角度观照论题。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四川考生所作《时代赋可为之运,吾辈挑有为之梁》一文中,有一段驳论写得不错,“破”题很精彩。如下:

但或许你会说,而今贫富差距大了,竞争“内卷”激烈了,时代与国家正关上“可为”的闸门,逼迫我们“躺平”。这些言论乍听有理,细思则是漏洞百出。如果我们本就想躺着或是拥抱安逸,我们自然不想醒来,也不想劈开身上的枷锁。但如果我们勇敢地选择一条自主清醒的路,深刻思考自我发展与家国的关系,那我们就可以站起来讨生活,并在平凡的世界里做自己的英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平民英雄。其实,时代“可为”的空间还在不断扩展,关键是你我有没有这样的见识、勇气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看一篇议论文的逻辑是否严密,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写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有没有将立论和驳论结合起来。仅用立论进行议论和说理,我们也可以写出气势如虹的好文章,但若想让观点雄辩有力、无懈可击,我们还要用驳论来说理。驳论可以让你换一个观照角度去论证,让你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立体,也更加周全。上面这段驳论中,作者首先树立靶子,因为贫富差距大,竞争“内卷”激烈,“时代与国家正关上‘可为的闸门,逼迫我们‘躺平”。作者的批驳非常有力,不是时代不“可为”,而是我们自身缺乏“有为”的动力。“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平民英雄”,这个论据非常有力,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只要有内在的动力,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的道理。这样,文章水到渠成地否定了某些人的“时代不可为”的谬论。

要提升我们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在论证时将“破”和“立”结合起来。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会发现,文章在形式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议论方式,以此表明作者对待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文章先说“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但结果如何呢?“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用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典型例证有力地批驳了“送去主义”的荒谬。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可以多练习写“驳论”的小片段。一个人不仅要学会正向思维,也要学会逆向思维。“破”,体现的正是逆向思维的特质。

巧妙推进论题

写作时,我们想要推进论题,就要学会给自己的观点“打补丁”。这样做是为了让文章逻辑更严密,观点没有漏洞、经得起推敲。同时,给自己的观点“打补丁”也可以让文章的内容有起伏变化,这就像写记叙文要有波澜一样。

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两段:

于“本手”的日积月累中,“妙手”的创新突破自会降临;在“本手”的脚踏实地中,“俗手”的功利平庸自然会淡去。

当然,人活一世,难免下几回俗手,我们也无须焦虑。也许很多时候,“本手”“妙手”“俗手”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最终区分它们的是时间和智慧。时间长了,看似笨拙的“本手”会超越成為那重要一记的“妙手”,而智慧心足了,经过反思的“俗手”或许也会化为与时俱进的“妙手”。

很明显,第二段文字就是在第一段文字的基础上打了一个“小补丁”,这个“补丁”打得真好。在第一段论述中,作者对“俗手”显然是否定的。但是在第二段中,作者却从生活实际出发,换了一种论述角度,阐明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下出“俗手”,这就让自己的观点变得平和多了。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强调,只要人有反思的精神,“俗手”也可能成为与时俱进的“妙手”。这就把前文的意思翻新了,看似在为前文的观点“打补丁”,实际上是把论题往前推了一步,这就像汽车跑盘山公路,看似折返在走回头路,其实是爬得更高了。

举例紧扣论题

写议论文时,我们还可以适当用一些例证和引证,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但是,我们要注意论据和论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忌在论述中将论据与论题脱离。不然,文章的论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举例时我们能紧贴着话题,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那例证的思辨效果就会凸显出来。

如在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先“习其曲”,再“习其数”,又“习其志”。身为老师的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学得极为优秀了,孔子却依旧不满足,非要“得其为人”。最终,孔子从音乐声中发现了那个“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的文王,他才终止学琴。孔子的这种行为,便属于先夯实“本手”,再收获“妙手”。倘若孔子只学几天便换了新曲,则虽在数量上可以多学若干,最终却只能是琴界俗手。

作者用孔子学琴的例子来关联论证“本手”“妙手”“俗手”这个论题,本身就别出心裁,令人眼中一亮。更精妙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个例子时,紧贴论题,深入挖掘论据的内涵,追求“神似”而非表面的“形似”,所以文章论证的深度就体现出来了。在作者看来,“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都是打基础的过程,属于“本手”;而“得其为人”则属于“妙手”,是音乐学习的升华,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是作者说的“先夯实‘本手,再收获‘妙手”。

高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平时作文训练时,大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辩证地分析事物。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有审美的意趣,更要有思辨的理趣。

猜你喜欢

妙手论题议论文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议论文阅读专练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简谈“议论文”写作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论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