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中医病因学研究

2022-05-30田进莹王全年李秀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2年8期

田进莹 王全年 李秀美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病因的发生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医病因的发生规律。结果:中医病因的发生学遵循了“太极、冲气、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符合公式S1=4n和公式S2=2n+1的对立统一演化规律。结论:同构思维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符合哲理和数理同构律,并且使中医病因分类更加规范,更有利于中医临床辨证。

【关键词】 同构思维;中医病因学;模型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16-0004-03

Research on Eti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ystematic

Isomorphism of Elements in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TIAN Jinying WANG Quannian* LI Xiumei

Institute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law of TCM etiology. Method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somorphism of elements in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occurrence law of TCM etiolog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two levels of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s. Results the genesis of TCM etiology followe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odel of “Tai Chi, Chong Qi and Yin and Yang”, and mathematically accorded with the evolution law formula of unity of opposites of S1 =4n and S2=2n+1. Conclusion the TCM et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somorphic thinking conforms to the law of philosophical and mathematical isomorphism, and makes the TCM etiology classification more standardized,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Key words:Isomorphic Thinking; Eti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l Chinese Medicine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认为某一因素作用于人体,打破了人体自身的生理平衡且难以维持正常的功能,而表现出的病理状态的原因则为病因[1]。中医病因学的内容极其丰富,作为中医“证”的元素组成之一,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基础,而病因学作为中医理论中独立的信息,其背后潜在的规律却有待挖掘。模型中医学[2]提出任何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物质的原型虽然截然不同,但其背后隐含着的哲学和数学模型却是一致的。笔者用模型中医学思维对中医病因学繁杂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来归纳其中的规律,化繁为简,使中医病因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及更方便学习。但因才疏学浅,以期批评指正。

1 中医病因分类历史源流

1.1 《内经》六淫病因学说 六淫,是自然环境中六种不同气候(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超过了人体所能耐受的范围而致病的外感病邪。起初《内经》对“六淫”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更多记载的是“六气”,并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对病因学进行分类,将病因大体上分为阴、阳两种,则风雨寒暑归为阳因,饮食居处、情志归为阴因,如《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3]且《内经》根据六气的特性,也明确提出其变化超过一定范围,便会产生相应的疾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3]《内经》的六淫病因学说对发展中医病因学奠定了基础。

1.2 《金匮要略》“三因分类”学说 东汉时期,在《内经》六淫病因学说内容的基础上,张仲景按照疾病的发病途径与机制概括了病因,將病因划分为三类,提出“三因分类”学说,故有“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4]

1.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宋代陈无择在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上,更加系统规范了中医病因,结合病因与发病途径,提出病因分为三类:“外因”为六淫邪气从经络流注内侵脏腑者;“内因”为发自于五脏的七种情绪活动变化太过所伤人体而表现在外者;而“不内外因”则为饮食、劳倦、虫兽等超过了人体承受的范围而所伤者。由此“三因学说”的形成使病因分类更加明确,为后世临床辨证带来了指导意义。

综上,医家张仲景、陈无择等将病因总体分为三大类,尤其医家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中医对病因的分类也是基于此,分为外感性即外感六淫、内伤性即七情以及饮食饥饱、劳逸失宜等其他病因。

2 中国古典哲學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

以“太极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元素揭示了世间万物演化的规律:宇宙万物演化的本原物质为“通天一气”的元气;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向两个对立相反的方向演化成阴阳;演化模板遵循“四象三元”;以公式S1=4n象数偶数律演化其象数,公式S2=2n+1象数奇数律演化其类数,揭示了宇宙万物象数为偶数,类数为奇数的演化规律[5]。

2.1 哲理同构律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以无极、太极、阴阳等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元素[6],简单叙述了宇宙万物演化的哲理同构律:无极为宇宙演化之始,没有形态,以一片混沌的状态存在,当能量慢慢蓄积,无形的无极开始有形,逐渐聚集,无极生成太极,形成一个个演化范畴;随后,太极这个大圆圈里形成了一个演化中心——冲气,以“冲气”为中心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演化出阴阳,此时的阴阳为太极范畴内演化出的一对矛盾属性,代表太极图大圆圈里的黑白鱼眼,在这个大圆圈里阴阳处于动态平衡,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依次万物的演化以此为模板进行演变。

2.2 数理同构律 “道生论”以其简洁的语言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化分为三类:阴类、和类、阳类;并揭示出万物的演化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进行。《易经》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揭示出阴阳可以再分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王全年教授在此基础上研究出“道生论”解释的是宇宙演化的象的类数为奇数规律,而《易经》中揭示的是宇宙演化的象数规律为偶数;并提出了两个公式来证明这一结论,公式S1=4n解释了万物的演化成对立演化并且象数成偶数对;公式S2=2n+1解释了万物的演化以“1”为演化之中心,始终保持阴类、和类(冲气)、阳类三类,且演化结果的类数为奇数。

2.3 系统同构律 系统论是把所要研究的事物或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对其所包含的一般结构、模式、特点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7]。而各种不同的系统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律,称为系统同构律[8]。著名电磁学家麦克斯韦与提出原子“小太阳模型”的卢瑟福[8]等都运用同构思维,打开了另一个陌生领域的大门。任何相对独立的演化单元都可以视作一个系统,小到一粒种子,大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宇宙,作为独立的自组织演化单元,都符合一般系统规律,可以推导出哲理同构律、数理同构律。即宇宙任何相对独立的自组织演化系统,都围绕一个中心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演化[8]。

3 病因学同构律研究

麦克斯韦受同构思维的影响,建立了电磁统一理论,本文在模型中医学[1]的启发下,根据中医理论同构律探讨中医病因学的规律。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证”。将各类不同的病因看作一个独立的演化范畴,其演化规律严格符合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故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病因、情志病因、饮食、劳倦以及其他病因等都有着独立的规律。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为人体内与致病因素抗争并驱之外出的能力,邪气则为各种致病因素。若人体正气旺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时,正气将驱邪外出,不会发生疾病;若正气虚弱,邪气相对亢盛,则人体发生疾病。将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出现的变化视为一个太极,则病因作用于人体不出现气血阴阳虚实变化的为平和态,即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各类病因导致的病理状态的演化如下。

3.1 “六淫”病因分阴阳 中医学将人体是否发生疾病与自然界的关系归纳为“气相得而和,不相得则病。”自然界中六气的变化超过了人体所承受的能力,则为致病因素,即“六淫”。将六淫病因的致病特点视为一个太极,则人体未受病邪因素影响,呈阴阳气血调和的生理状态即为平和态,以“平和态”为中心向阴阳两端呈对立反演出趋阴类病因和趋阳类病因。中医学中将具有运动的、向上的、充满活力的等特点的事物及现象称为阳;具有静止的、向下的、沉降的等抑制特点的事物及现象称为阴。而以生理平和态为中间起点,根据六淫病因的特性及致病特点来划分阴阳,风邪多在春季致病,暑邪在夏季致病,春夏两季阴阳变化为阳长阴消,则风邪、暑邪为阳类病因;火邪为热所化,其性趋上,则亦为阳类病因。燥邪多发于秋季,寒邪多在冬季发病,秋冬两季阳消阴长,则燥邪、寒邪为阴类病因;湿邪的特性为水,趋下,则为阴类病因。如图1所示。

3.2 “七情内伤”分阴阳 情志对人体产生疾病,主要是指喜、怒、悲、忧、思、惊、恐七种情绪活动,突然强烈的刺激或持续不解的情绪反应,超过了人体生理适应和调解的能力则会导致疾病。七情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反应在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方面。将七情对人体脏腑气机的影响视为一个太极,则气机未受情志影响而运行正常的生理状态为“气和态”,对七情的病证表现及七情对气机的影响按阴阳属性进行划分,过度喜乐使心气散乱不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及乏力等心气不足的表现,故“喜则气缓”为阳类病因;过怒使肝气向上升发,出现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血随气逆的表现,则“怒则气上”为阳类病因;突然受惊使气机逆乱,心神不定,出现焦虑、恐惧、多疑、情绪不稳等神智错乱的表现,故“惊则气乱”为阳类病因。悲、忧两种情绪的程度不同,但都属于肺脏的情绪反应,过度悲哀忧愁使肺气闭藏,肺气不能正常的宣降,最终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等肺气消损的表现,则“悲(忧)则气消”为阴类病因;过度恐惧使肾气失于固摄,出现二便失禁、遗精等气机下陷的表现,则“恐则气下”为阴类病因。过度思虑使心脾两脏气机壅滞,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失于运化的表现,则“思则气结”为阴类病因。如图2所示。

3.3 饮食失宜 饮食失于节制时,人体便会产生疾病,按照阴阳属性划分,出现虚证、寒证等为趋阴演化,出现实证、热证则为趋阳演化。如长期过度饥饿,导致人体气血虚弱,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女性月经量少的表现,则为趋阴演化;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停滞,出现嗳腐吞酸、胃脘胀满、便下臭秽等表现,则为趋阳演化。长期偏于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使脾胃阳气损伤者,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四肢不温等表现,为阴因;偏于食入辛辣刺激的食物,使胃肠积热者,出现口干口臭、身热、大便干臭、小便色黄量少等表现,为阳因。对于长期偏嗜五味致病者,按照五味分阴阳划分,辛味、甘味、淡味属阳,故为趋阳演化;酸味、苦味、咸味属阴,故为阴类演化。

3.4 勞逸失度 适度的劳逸结合,会使人体身心愉悦,劳逸失度便会损伤人体,过度劳力、劳神导致人体气血虚弱,而出现虚证,属趋阴演化;体力及脑力过度安逸导致气机不畅,脏腑机能活动减弱,属趋阳演化。

3.5 病因的数理同构律 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曾说,“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9]用模型中医学视域来探讨中医病因学,不论外感六淫病因,还是七情内伤等其它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都是以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为中心点,按照各自的致病特点向阴阳两端进行演化,且演化得出的病因类型包含生理状态在内的阴类、阳类病因始终符合奇数规律,公式表达为S2=2n+1。

4 小结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视域来看待中医病因学,将六淫、七情、饮食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视为一个太极(范畴),“冲气”则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阴阳对应着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趋阴或趋阳方向的演化。以生理状态(冲气)为中心点,向阴阳两个相反方向演化出阴类病因和阳类病因。包括“平和态”在内的阴类、阳类病因的病因类型永远为奇数,符合公式S=2n+1。反映了中医病因类型发生学上的根本规律。

参考文献

[1]王阿苓.中医病因学浅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9,38(3):267.

[2]王全年.模型中医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0.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0,554.

[4]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

[5]王全年,吴世彩,李秀美.中医哲学的数学原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66.

[6]张殷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元素观及其在化学中的演化[J].化学通报,2006(11):869.

[7]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

[8]王全年,李秀美.宇宙演化同构律[J].科技展望,2016,26(22):249-251.

[9]马珊,李秀美,王全年.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色诊学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10):5-7.

(收稿日期:2021-12-10 编辑:刘斌)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系统论“同构思维”发生学系统研究的中医“数”发生规律探讨(立项编号:2021AAC03147)。

作者简介:田进莹(1996-),女,回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同构律研究及模型中医学系统性规范性研究。E-mail:854828421@qq.com

通信作者:王全年(1964-),男,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E-mail:8548284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