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壁窑历史小考

2022-05-30杨喆

理财·收藏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素面釉瓷鹤壁

杨喆

鹤壁窑坐落于现河南省鹤壁市西北部的鹤山区鹤壁集镇一带,也称鹤壁集窑。

鹤壁窑历史悠久,晚唐至五代创烧至元代没落,延烧500余年。以烧制磁州窑系产品为大宗,品种丰富。窑场西临太行山,姜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南部平坦。地理位置的优势为鹤壁窑提供了充足的矿物、煤炭和水资源;同时,姜河为汤河支流,流经鹤壁、汤阴汇入卫河,而卫河自隋代便是漕运、商运的重要航线,为鹤壁窑的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的贸易通道。

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

目前已知古文献中对鹤壁窑的记载,最早仅见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载:“瓷窑场,在鹤壁社,取土作器,入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今废。”可窥早年窑业兴盛的景象。

鹤壁窑遗址是在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进行文物普查中发现的。1955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对窑址进行了调查。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勘察,在汤河、淇河的沿岸发现瓷窑遗址1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窑址位于鹤壁集镇西临,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同年11月对鹤壁集镇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集中在窑址中部的600平方米范围内,并以地层堆积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瓷片标本、窑具,还在西区发现了当时的生产遗迹,包括瓷窑、作坊等,并初步判断了烧造年代为唐末至元代。1978年,鹤壁市博物馆对窑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地点基本为第一次发掘的西区,面积250平方米,出土遗物7000余件以及瓷窑、灰坑等遗迹,大体确定了所采集标本的烧造时期为宋末至元代,金代为其制瓷高峰。

由上述的几次调查、发掘可以了解到鹤壁窑大致面貌:

在唐末至五代时期创烧。或许受到临近的相州窑影响,产品主要以白釉瓷为主,其次为黄釉、黑釉瓷。器形以碗、罐、缽、壶、豆、枕等日用瓷为主。器物大多釉面泛黄、灰色,少量采用白釉加绿彩、黄彩等装饰工艺,釉下化妆土工艺和匣钵装烧工艺也开始运用。

宋至金时期开始兴旺。北宋时期鹤壁窑迅速发展,以烧制白釉瓷为主,豆青釉瓷、黑釉瓷等次之。胎色较之前变浅,多为灰白、土黄色。器型上仍以日用瓷为主,敞口碗、折腰盘为大宗,器物多素面,少量采用篦划花的装饰工艺,白地黑花瓷也开始出现,釉下化妆土工艺和支钉支烧、匣钵装烧工艺逐步普及。

金代是鹤壁窑制瓷高峰,窑场规模也逐步扩大,出土器物中多数为此期产品,代表了鹤壁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釉色以白釉、黑釉为主,包括黑釉衍生的天目釉瓷(玳瑁、兔毫、油滴)的品质与产量也明显提高,黄褐釉次之,另外还有豆青釉、钧釉等。器形也更为丰富,除常见日用瓷样式多样化之外,还出现了盆、筒形罐、枕以及瓷塑人物及动物等。白地黑花瓷的纹样题材也更为丰富,除各类线条流畅的花卉纹饰外,还有文字类如姓氏、吉祥语等,红绿彩器物也开始出现。同时,受定系白瓷的影响,出现了素面或模印工艺的细白胎瓷,釉面莹润、胎体轻薄洁白,不亚于定窑同类产品。

元代开始没落,鹤壁窑日渐式微,元末停烧。除白釉瓷外,黑釉、黄褐釉、钧釉瓷增多。产品的胎釉由精转粗,装饰手法逐渐草率简化,烧制工艺上也相对较多地采用堆砂垫烧和涩圈叠烧法。但其间也不乏白地黑、褐花瓷(云龙纹、诗词等题材)和钧釉瓷(带窑变的炉、瓶、枕等)的精品。

烧成品类型介绍

一、白釉瓷

白釉瓷是鹤壁窑历史上产量最大、延烧时间最长的品种,多为釉下化妆土瓷,也有少量印花细白胎瓷。化妆土白瓷碗、盘内多见五枚长条支钉痕。

1.素面白瓷:素面白瓷是鹤壁窑各时期白釉瓷中占比最大的品种。多为碗、注子等日用瓷。普遍胎体粗重,外施化妆土,施釉不及底。其中金代烧制的细白胎瓷,胎体轻薄、釉面白润,是鹤壁窑素面白瓷中的高端产品。

2. 白地黑、褐花瓷:白地黑、褐花瓷在鹤壁窑产品中相当具有代表性,也是烧成品数量上仅次于素面白瓷的品种。其工艺是在化妆土白瓷基础上,用黑色或褐色彩料绘画图案或书写文字于器物表面(碗盘类一般在器物内壁,瓶罐类一般在器物外壁),以达到所需的装饰效果。

鹤壁窑此类器物中大部分的碗、盆类外壁会直接施黑釉或酱釉,而内壁则先施化妆土后再绘黑、褐彩装饰。纹饰方面以植物纹为主(花叶、牡丹、莲花、菊花、萱草等),其次为动物纹(鸟、鸭、鱼等)、文字(姓氏、谚语、诗词等)和婴戏纹等。

鹤壁窑除晚唐至北宋末刚出现白地黑、褐花瓷时,多以点画或几片草叶纹简单装饰外,之后各类纹饰更多地以组合形式出现,如以弦纹相隔的分层装饰和开窗内绘纹样的主体纹饰装饰等。主体纹饰(文字、婴戏、动物纹、详绘植物等)一般出现在碗、盘类器物内部正中或瓶、罐类外腹部,有的图案外饰开窗,使得主体纹饰更为突出;然后以简单的几何纹、花草纹作为辅助纹饰,围绕主体纹饰进行点缀。比如单个文字中最多出现的姓氏“马”,多在碗、盆内部中间,周边环饰植物纹以及弦纹分隔;瓷枕面部多绘婴戏、禽鸟等题材,外饰边框,枕周饰几何、花草纹;罐腹部线绘开窗,内饰折枝花卉,周边填饰草叶。

除上述以绘彩单独装饰的形式外,鹤壁窑白地黑花瓷还有采用绘彩+刻花工艺的产品。如先以黑彩粗绘植物叶片,然后在黑彩处刻画出植物的叶脉;或者先以黑彩绘出鱼身,然后再刻画出轮廓、鱼鳞等。

3. 刻、剔花白瓷:刻划花白瓷在宋金时期鹤壁窑场较为常见,多出现在碗、盘的内部。通常先刻画出动(鱼)植物轮廓、根茎,再篦划鳞片、叶脉等填充,也见搭配绘彩装饰的情况。剔花工艺则较少采用,一般出现在瓶、炉的外壁、颈肩或盘口处的装饰。

4.印花白瓷:印花白瓷在金代鹤壁窑场少量出现,基本为细白胎瓷,胎体细薄、釉面光洁、工艺精湛,多为折腰盘,其次为碗、盏等,常见几何纹(回纹)和花草、花鸟纹饰等搭配装饰,与定系同类器物相仿。

5. 红绿彩瓷:鹤壁窑红绿彩是基于化妆土白瓷的一种釉上彩绘瓷,金代少量生产,多见在碗、盏内壁绘制花草纹、书写文字,或在人物造像上勾勒、填绘服饰等,色彩对比强烈,时代特色鲜明。

二、黑釉瓷

鹤壁窑黑釉瓷产量仅次于白釉瓷,在其烧造史各时期均有生产。晚唐至五代时期或许由于烧制温度等原因,釉面呈色、光泽度略差。宋金时期黑釉器产量明显增多,釉色黑中泛红褐,釉面光亮,制作工艺纯熟。

器形以罐、瓶、壶类居多;其次为内白釉外黑釉的芒口碗、盘、盆类;还见腹部黑釉颈部以上白釉的瓶类器物;另外还有釉面呈现各种窑变效果的天目盏;各类人物、动物俑等。

凸线纹是鹤壁窑黑釉瓷上常见的装饰技法,多出现在罐或瓶的外腹部,以垂直凸起的线条(或若干条为一组)均匀分布于器身,线条凸出部分釉色极浅,与器身上的黑釉形成明显的对比,极具装饰效果。

三、青釉瓷

1.豆青釉瓷:在鹤壁窑址两次发掘报告中皆有提到豆青釉瓷,从馆藏实物、标本来看,豆青色较浅、半透明,发色不明显,部分釉下施白色化妆土,类似白釉积釉处泛青的状况,与宋金河南中部窑场所烧耀系青瓷有明显差异,或许是配制豆青釉工艺较不成熟的原因,器型多为碗、盘类,素面或内部有篦划花装饰。

2.钧釉瓷:鹤壁窑在元代大量烧制钧釉瓷,在已发现的30余处古瓷窑口遗址中大多数只烧钧釉瓷,其工艺、技法均达到了极高水平,部分烧成品品质与禹州钧瓷不分伯仲。

鹤壁窑钧釉瓷大多胎厚质密、釉面润泽明亮,施釉较厚的有明显流釉痕迹。釉色以天蓝、天青色居多,也见少量黄、豆青色等,带有紫、红斑的器物也较为常见,但斑痕较呆板,其中也有直接用紫、红釉书写文字,形成文字状红斑颇具特色。器形多为碗、盘、罐、瓶、炉等。

四、黄、褐釉瓷

鹤壁窑唐末已烧制黄、褐釉瓷,多为碗、瓶、壶等,普遍釉下施化妆土,釉色多呈棕黄、黄绿等不同色调,个别外壁还刻画弦纹简单装饰。金代也少量烧制黄、褐釉瓷,有盘、盆、器盖、罐等,釉面光润,鳝鱼黄或黄褐色,部分盘、盆类器物内壁刻画花草、动物纹饰,还有黄釉绘黑彩的虎枕,枕侧以黄釉为底,用黑彩绘出虎身轮廓及毛发,形象生动。

猜你喜欢

素面釉瓷鹤壁
陶瓷玩具
李蕾作品
天降大福喜成双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寄秋声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新担当 新作为 开创鹤壁人大工作新局面
宣传好鹤壁人大履职的鲜活实践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建设“法治鹤壁”人大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