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羽重辉”讲述国博文保故事

2022-05-30王蕴聪

人民画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文物

王蕴聪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2年7月8日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上,一件件展品讲述着国博百余年来文物保护的故事。展览通过“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5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100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物保护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文物保护任务复杂而艰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博物馆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在提高保护水平的同时,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目前,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已成为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于一体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机构。

油画修复与复制

《德涅泊尔河的秋天》是苏联女风景画家莉迪亚·伊萨科夫娜·布罗茨卡娅于1953年创作,1957年11月作为苏联人民的礼品赠与毛泽东主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人员在科学检测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此画作的修复。

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仿制品

“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修复师将现代科学技术3D打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郎世宁《松鹤回春图轴》的科学分析

中國书画的装裱、修复和临摹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博物馆抢救修复了馆内外大批珍贵书画文物,运用传统临摹技艺复制了大量馆藏书画,为古书画原作保护与展示提供了重要支撑。文保人员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学检测深度结合用于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使用透光摄影技术,发现画心局部折裂位置形成了穿透性病害,以及历次修复痕迹和贴条位置。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揭示了重彩画中各种矿物颜料的分布情况,为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金石传拓

拓本能够如实反映器物的文字与图案,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清嘉道时期出现的全形拓技艺,更是将器物形神兼备地反映到纸上,成为一门绝技。国家博物馆的金石传拓源自金石名家周希丁先生,其弟子傅大卣先生作为国家博物馆顾问授徒传艺,几代人先后为国家博物馆传拓“后母戊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青铜重器等文物千余件,对展览、研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多种传统工艺的文献复制

国家博物馆文献复制讲究“复原性复制”,遵循“原质料、原型制、原工艺工序”的原则。如《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复制件的制作,将传统印刷、手迹临摹、文献装潢等工序完美结合,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场重要会议的盛况。又如《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复制件的制作,采用“烫金+铅印+钢印+照片冲印+手迹临摹”等工艺。“中央军委主席团关于红军开赴前线抗日及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的命令”复制件中文字采用油印工艺,印章采用石印工艺。油印与石印相结合使复印件达到与原件相同的质感。在文献的保护、扩大文献受众群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丹崖仙境”墨迹临摹

“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到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原件尺幅较大,大字墨迹干笔锋的摹写,最大难点在于线条肌理形态、墨色与原件保持一致。临摹件与原件的逼真程度充分展现了修复师在临摹方面深厚的功底和学术造诣。

宋代钜鹿故城文物修复

钜鹿故城位于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1915年前后,故城所在地时有宋代古物出土,此后渐有盗掘之事。1921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调查,发掘了宋代董、王两处民宅,获得瓷陶杂器二百余件,陆续对部分文物进行妥善修复。

青铜重器的复制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源远流长,多年来国家博物馆修复和复制了大量珍贵青铜器。20世纪,文保人员对后母戊鼎进行保护处理,完成清除有害锈、科学检测、测定重量和原样复制等一系列工作。鼎耳、四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内壁均单独翻制硅橡胶模具和玻璃钢树脂套模,采用现代精密铸造方式铸造出复制品铜胎,再比对原文物采用传统工艺随色作旧。本次展出了精心修复过的妇好墓司丂 斝、庚儿鼎等一级文物,以及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复制品。

现代科学仪器助力文物保护

科学仪器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工具。在青铜偶方彝综合保护研究时,利用X射线成像、红外热波成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便攜式X射线荧光(p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及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方法,揭示了青铜偶方彝的历史修复状况,分析了修补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布位置,判断了锈蚀种类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偶方彝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选取了一组早期检测仪器,如毛发湿度计、电动通风干湿表等。新旧仪器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博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亦是国内文物保护设备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文物现场保护

文物保护不只是在进入库房之后,在发掘现场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出土和出水文物的现场保护,完成了雁北漆棺现场提取、永济唐代蒲津渡遗址铁牛等文物现场保护、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水文物保护等开创性的工作。1991年,国博文保人员赴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打捞现场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展览中有两件元代沉船中出水的白地黑花鱼藻纹大盆,一件包裹着泥土、贝壳等,一件是在现场清理后入藏,花纹清晰可见,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清理保护前后的巨大差别。

猜你喜欢

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文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宝贝在哪儿?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