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岁的他想自杀,幸好犹豫间火车开走了

2022-05-30洛浦

现代家长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杰网游火车

洛浦

火车来了,但速度很慢。小杰担心死不成还留下终身残疾,犹豫间,火车开走了。小杰在车站又待了几分钟,然后回家了

小杰是一个有自杀想法却没有自杀成功的孩子。

小杰14岁,父母都是工薪族。小杰有个妹妹,兄妹俩感情不错。

小杰在学校成绩还行,不需要父母太操心。父母对儿子唯一的不满是他对网游有些沉迷。考虑到明年要参加中考,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半年前他们开始禁止小杰使用手机和打网络游戏。

周末晚上,小杰想跟父亲要回手机玩游戏。父亲没有让步,坚持不还他手机。两人发生争吵。争吵无果后,小杰又想用妹妹的平板电脑,可妹妹说她也要用。连碰两个钉子之后,小杰怒气冲冲地走出家门,盲目在附近走了一圈,然后去了火车站。他小时候常去火车站看火车,知道有个地方不用走大门就能进入站台。他打算在火车来时卧轨自杀。

幸运的是,小杰没死。

火车来了,速度很慢。小杰担心死不成还留下终身残疾,犹豫间,火车开走了。小杰在车站又待了几分钟,然后回家了。

回到家,小杰和妹妹说起自己刚才去火车站差点做出的“壮举”,并再三要求妹妹不把这事告诉父母。妹妹非常不安,第二天还是悄悄告诉了母亲。小杰的母亲惊呆了,赶紧带小杰来看心理医生。

青少年自杀的显著特点:导火索常常是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是一记耳光、一句斥骂、一个低分……

就这样,我认识了小杰。通过与小杰以及与小杰父母的单独谈话,我发现了两件事——

1.父母觉得自己和小杰的关系不错,而小杰认为父母很讨厌他,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父母不断地批评他懒惰、不应该把时间花在玩手机游戏上。

2.父母觉得小杰的问题是沉迷游戏,不在现实中交朋友。他们认为,只有没收小杰的手机,他才会在现实中与人交往。而小杰表示,自己并没有沉迷游戏,他只是在无聊或难受时才玩。另外,他总待在自己房间里打游戏,就是想躲避父母。而他跟妹妹在一起时就不会打游戏,因为妹妹不会批评他,他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至于朋友,小杰说自己性格内向,害怕和人互动。他上小学时有个好朋友,但后来因为升学、搬家两人失去了联系。现在,小杰的朋友就剩下妹妹和打网游时交的网友。自从父母没收他的手机后,他和网友失去了联络,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减压渠道,所以争吵后颇为无助,才会想去自杀。

这是青少年自杀的显著特点:导火索常常是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

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心理脆弱,一点打击都承受不了。实际上,青少年自杀,往往是最近的直接诱因加久远的间接诱因——后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却依然深深地影響着孩子。而最近的直接诱因,可能是一记耳光、一句斥骂、一个低分……总之,都是大人眼中的小事。而久远的间接诱因,也许是5岁时受到的虐待,近4年的孤独,3年前遭受的校园欺凌……

说孩子心理脆弱的人,只看见孩子最后的绝望,没看见孩子之前心中的挣扎。其实,当孩子有了自杀念头时,哪怕是父母,也未必知情。

有项调查发现:自杀未遂后被送到急诊室的青少年中,85%的孩子没告诉任何人自己有自杀念头,90%的孩子尝试自杀是父母不知道的,近70%的孩子从考虑自杀到开始行动,间隔不到30分钟。

这意味着许多孩子自杀时,父母是茫然的:“我感觉亲子关系还好啊,怎么孩子就自杀了呢?”“我事先一点也没察觉到啊,孩子怎么就寻死了呢?”

小杰说,他在尝试自杀前,情绪至少低落了4个月,孤单、抑郁、绝望,觉得没人在乎他。小杰的父母当然是爱小杰的,但他们能力有限,只会禁止小杰打游戏,无法提供具体、切实的帮助,无法让小杰与同龄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父母禁止小杰打游戏的目的,是希望小杰多结交现实中的朋友。但适得其反,他们的做法让小杰失去了仅剩的一点与同龄人社交的渠道。支撑小杰的世界的支柱本就不多,父母提起斧子又砍断一根,无疑增加了小杰的世界倒塌的概率。

很多人觉得,青少年正值人生起步阶段,大好年华还在后面,遇到的挫折也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至于寻死吗?其实,还真至于。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对青少年自杀者年龄进行统计发现:10岁前孩子自杀的较少,10岁后孩子的自杀风险迅速上升。其中,12岁的占40.3%,居第一,14岁的占22.7%,居第二。

有调查表明:2416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上海中小学生中,认真考虑过自杀的人占15.2%,有自杀计划的人占5.8%,有过自杀行为的占1.7%;而杭州7335名初中至大学的学生中,有14.3%的人认真考虑过自杀,6.9%的制订过自杀计划,2.1%的有过自杀行为,1.0%的曾反复尝试过自杀。而自杀未遂和自杀身亡的比例,在10∶1左右。

小杰能活下来,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火车进站后开得慢,必然是因为他有一个感情好、愿意倾听的妹妹

咨询中,我得知小杰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很严,有严重的家长制作风,说话不许孩子反驳。如果孩子反驳,就是“忤逆”。他们常对小杰说:“我们供你好吃好喝,你怎么还不开心?”“我们辛苦工作,你就这样回报我们?”“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玩游戏,让我们开心一下?”

父母和小杰的交流方式,没有让小杰感到被理解被支持,反而让小杰感到被批评被否定。慢慢地,小杰开始恐惧与父母交流,并尽量躲避他们。

当父母不断告诉小杰,他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因为父母的辛苦、不开心都是因为他。小杰感到内疚。当他感觉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期望时,非常痛苦,但他不愿向父母求助或就医,因为“这样会给父母增加负担,也会给自己招来责骂”。慢慢地,小杰习惯了报喜不报忧,给父母说好听的、能让他们高兴的话,而自己的苦恼、郁闷全部藏在心底,由自己消化。

其实,就算看心理医生,小杰的这种习惯也延续了下来。我发现,他跟我对话时,有时候的表达也不真实。他习惯性地说心理医生想听的话,就像习惯性地说父母想听的话一样。

我对此感到心疼。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越严,孩子越容易抑郁。而亲子冲突严重的家庭,孩子的自杀风险会大大增加。有研究显示,如果孩子们感到自己令家庭蒙羞,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

小杰为什么能活下来?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是火车进站后开得慢,必然是因为他有一个感情好、可以信赖的妹妹。最后拉小杰一把的人,是妹妹。如果没有妹妹这个倾诉出口,小杰的自杀尝试将无人知晓。而他的下一次尝试,也许就真的走向了死亡。

小杰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小杰很少打网游了,就是协议时间内也不打了。因为他参加了校篮球队,学习之外的时间都拿去打篮球了

我对小杰的治疗,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一、先改变小杰的父母。

小杰的父母要改变家长制作风,调整与孩子的交流方式,让小杰不再恐惧和他们交谈。

小杰的父母都是四十出头,人到中年,想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容易。我建议他们,别把孩子当孩子,要把孩子当同事甚至当领导。想想,你與领导说话会不客气吗?你会不允许同事辩解吗?他们之所以对孩子说话不客气,不允许孩子辩解,是因为他们在心里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果能把孩子当同事当领导,则意味着他们至少会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对待。

另外,小杰的父母也要意识到,孩子和网友的友谊,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友谊。

小杰性格内向,加之在家庭中没有习得正确与人沟通的方法,害怕与现实中的同龄人交往,他把视线转移到网络,在网上寻找兴趣相同的朋友,建立友情。这虽比不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友谊,但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寄托,至少在苦闷、抑郁时有倾诉的对象,以帮助他度过一些人生的黑暗时刻。

父母不能谈“网”色变,看到孩子上网就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去,全盘否定。

二、针对小杰的社交焦虑症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经过交谈,小杰意识到,用手机打网游虽然能够逃避痛苦,却也使他远离现实,导致在人际交往方面成长缓慢。一旦得知这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好处,正常的青少年都会很想改变现状。小杰也不例外。

小杰有强烈的上进心,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他都想做得更好。抓住这一点,我给他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孩子与小杰同龄,对小杰喜欢的网游很感兴趣,同时还是篮球高手。我请他每周六邀小杰一起打篮球。

三、对小杰爱打网游的问题,由亲子双方拟定一个协议。

小杰的父母之所以强烈反对儿子玩手机,是怕儿子沉迷网游而抛弃社会交往,以及影响学习。如果小杰能够在增加社会交往和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打网游,应该是被允许的。

我说服小杰的父母和小杰一起商定,小杰每天或者每周可以打多长时间的网游,并拟定协议。协议时间之内,小杰打网游父母不要干涉;协议时间之外,小杰上交手机。

两个月后,小杰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小杰很少打网游了,就是协议时间内也不打了。因为他参加了校篮球队,学习之外的时间都拿去打篮球了。现在,小杰对打篮球的兴趣已超过了打网游。而且听小杰的妹妹说,上周,小杰在篮球比赛中的表现赢得了学校众多男生的鼓掌和女生的尖叫。小杰的母亲强调:“重点在后面五个字,女、生、的、尖、叫。”

我哈哈大笑:“这下,小杰再也不会想不开了。”但是我也提醒小杰的母亲: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预防青少年自杀,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过自杀念头、自杀经历的孩子,父母要对他们格外关注。有项实验曾追踪千余名自杀未遂者,在此后15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6.7%的自杀未遂者最终还是死于自杀。因为有自杀倾向的人会在人生的黑暗时刻,再次尝试自杀。

当然,我们都希望小杰不在此列。我衷心地祝福小杰的内心能够得到完全治愈。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小杰网游火车
约定
亲子协力击败网游成瘾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研究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
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