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山秦氏家训与江南文化

2022-05-30吴蕴慧许雨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训

吴蕴慧 许雨博

关键词:锡山秦氏 家训 江南文化

江南地区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得益于江南长期以来崇文重教的传统,得益于江南望族、世族家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名冠江南的锡山秦氏一族,“世为东南望族,盛于明清两代,先后四百余年”,不仅在北宋时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词人秦少游,其后代也是名人辈出。明清两代,“锡山秦氏之盛,人第艳,称其科第联翩,子孙通显”,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世家,尤其是清朝乾隆辰、未两科考试中探花,曾挂在秦氏宗祠上的对联“辰未联科双鼎甲,高玄接武十词林”,足以说明这一盛况。据统计,明清两代,锡山秦氏一族就出了77位举人、34位进士,有13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秦氏子孙繁昌、科举之盛,以至“榜发,必有掇巍科登上第者。而出为名臣为循吏,处为文学、为醇儒、为孝子梯弟,又历历可数”。锡山秦氏除了在科举、仕途上建功立业,其后代在文学、理学、经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涉猎,著述颇多。

一、锡山秦氏发展脉络

根据记载,锡山秦氏先祖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秦之先祖,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赢”,伯益治水有功赐嬴氏,为黄、秦、赵姓的始祖。“至汉之彭循以吏传,唐之琼以文治显,后天宝之乱,有东海钓者,徙避高邮左厢里”,因此,分散在各地的秦氏子孙已无从考据。

錫山秦氏之始祖即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人代表、“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1049—1100)。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曾仰慕苏轼,“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才”,又以诗见赏于王安石,被王安石誉为“清新似鲍、谢”。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秦观之独子秦湛,于宋政和中(另一说是绍兴二年至绍兴四年)担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当时无锡是常州所管辖的地区),遂迁其父棺柩葬于无锡惠山。秦湛成为秦氏家族迁居常州的始祖。南宋末年,秦湛之十世孙秦惟祯,由常州武进入赘无锡,成为秦氏迁居无锡的始祖。元代末年,秦惟祯之孙秦彦和,从王野舟家迁至城中河北岸玄文里定居,“河上秦”的称号据此而得。秦惟祯第七世孙秦金,于明朝成化年间,从胡棣张舍迁至城内西水关定居,“西关秦”的称号因此而来。明天顺三年(1459),秦彦和之曾孙秦夔、秦孚同时中举,成为锡山秦氏家族第一批举人,开启了家族四百多年的科举之路。之后,“河上秦”的秦夔和“西关秦”的秦金又连捷进士,锡山秦氏家族由此而兴盛。秦氏家族不断壮大,在六箭河两岸建造秦式住宅。明末清初,锡山秦氏成为当地声名显赫的簪缨巨族。

二、锡山秦氏家训传承

作为江南名门望族的典型代表,锡山秦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沉淀下来的家风、家训,不仅具有独到的家族文化底色,更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锡山秦氏江南世家大族的地位的维系,与其世孝崇德、读书崇教、睦族崇宗的家训密不可分。

(一)世孝崇德

锡山秦氏认为“祖宗虽远至数百年,而子孙未绝者即其气尤存,其灵尤在”,因此“子孙者首以养德为保墓之本”。“养德”即为锡山秦氏立身行事的准则,具体而言,“凡居锡者,自一世以至十百千万世,其必人人笃伦理、厚恩义、敦诗书,绍其裘茂,扬前烈,祗服忠孝。以不克丕承为惧,则思之敬也。弗渝而芳之流也”。锡山秦氏世代所奉行的“养德”途径可以归为“孝友”和“忠孝”,也就是儒家所恪守的“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孝”义。

世孝崇德的家训塑造了锡山秦氏家族忠厚淳朴、温文尔雅、待人诚恳的家风。家族子弟注重德行而非事功,以忠君孝友、陶养身心、涵养德性作为个人修行的标准和追求。锡山秦氏后人秉承并践行“孝友”“忠孝”的传家之训,留下了诸多孝行美德,先有秦旦、秦奭被称为“双孝”,后有秦开杰、秦凤祥被称为“后双孝”。清乾隆十一年(1746),秦道然据自家“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的家训,赋予寄畅园“双孝”之名,寄畅园成为族人公议的祠园,亦称孝园。乾隆皇帝对秦氏家族曾赞许有加:“异世一家能守业,犹传凤谷有行窝”,又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南巡驻跸寄畅园时,御笔亲题“孝友传家”赐予秦氏。

在“孝”精神的涵养下,锡山秦氏家风清逸,家族睦远。秦瀛在编修宗谱时写道:“盖吾秦氏之在无锡众推巨族,不独以科名相夸耀,亦以孝弟忠信,廉谨官阀家法相承,绵延以永于弗替。”锡山秦氏把“孝”作为治家之本,忠君孝友,和睦族人,恪守祖训,恒守先业。

(二)读书崇教

锡山秦氏是江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世家,家训教导子孙以读书为业,“子孙认真读书,大可立名立行,小可保身保家。各房兄弟子侄当努力读书,教诲尔子,以继先业,庶可为祖宗保全遗土,不然难矣”。家族后代均致力于“翰墨”“科举”,并积极发展家族教育事业。秦震钧致力于扩建书塾的规模;秦瀛捐八十亩田地打造书田;秦道然在振兴家业之后,致力于普及族中子弟教育,并开设课堂为子弟答疑解惑;秦震钧收集、修订家族自宋至清的名人墨迹、书籍、书法若干,并整理成册,以供子弟取用。义庄、家塾的广泛建立,为锡山秦氏的家族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体现了锡山秦氏家族崇学重教的传统和对后世子孙教育的重视。

锡山秦氏还积极建设地方书院、学宫,为家族子弟参与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创造有利条件,如秦赓彤、秦缃业曾积极恢复东林书院;秦松期修葺道南书院;乾隆年间,秦兆雷主持重建锡邑学宫等。

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锡山秦氏应时而变,读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翰墨”“科举”,而是在保持家族文化底蕴的同时,注重经世致用,注重文化转型,实现个人价值。在家族这一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近代,锡山秦氏在政治、医学、经济、文教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人才。

(三)睦族崇宗

锡山秦氏作为一个枝繁叶茂、支系庞大的世族大家,想要维持家族内部的关系,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只有通过提升家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家族精神的内驱力。为了维持家族兴旺,维系族内血缘关系,维护家族世家、大族的地位,锡山秦氏始终不渝地推崇敬宗睦族的传统,重宗法,尊宗祖,并通过祭祀先祖、修订族谱、修建宗祠祖墓等途径来达到睦族崇宗的目的。锡山秦氏家训有语曰:“谱系者,宗法之一也……庶姓之崛起为大夫者又不立宗,宗不立,故收宗之法废,往往相视如堡。人分不足以相统,恩不足以相固,谊不足以相连,亲睦之意微矣。其名教右族尚有历数百年而不替者,或其祖宗盛德余善有以基之,家法之防范稍得以维持其变,而族谱之书遂迄于今而不坠。”锡山秦氏认为,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中后期的四百多年,家族的发迹离不开先祖的恩泽,“祖宗之勋德文章赫然著于史册。今子姓日繁,科名相望”,因此,后世子孙必须要敬祖崇宗。

锡山秦氏的“睦族”之举主要体现在广泛建立义庄、置办族田,救恤难以维持生计的族人,为整个家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鳏寡孤独废疾待养者,由亲及疏,以次恤”,“族中无告者,岁有支,月有给,婚丧具举,应试有资,不至一族而分为秦越信矣”。乾隆辛未年(1751),秦蕙田提议“置义田以赡族”,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乾隆甲午年(1774),秦震钧购置了一百多亩田地,倡导秦氏子弟参与捐赠,秦氏族人踊跃捐献,田地很快达到了三百六十亩,后又陆续增加到近千亩田地。乾隆乙卯年(1795),秦震钧在师古河旁边捐赠了一所作为秦氏子弟读书的庄屋,即秦氏书塾。该书塾与义庄一同建立,秦震钧也在旁边的石碑上刻定了数百条规章,规章清晰,易于理解。后来,秦俨设立义田辅助生活困难的族人数十年;秦泰钧为发扬先祖秦蕙田“置义田以赡族”的愿望,向秦氏族人捐赠了近千亩的义田;秦芝清向族内捐赠了数亩田地,帮助族内难以维持生计的族人。

锡山秦氏通过修订、编写家谱宗谱来维持同宗谱系,通过族内祭祀、敬拜先祖使后世子孙明确家族地位和责任担当,通过义田、义庄等族产来支撑家族的生存,从而使这个绵延了上百年的家族始终能不忘初心、永葆活力。

三、锡山秦氏家训的江南文化底色

锡山秦氏自迁锡始祖秦惟祯算起,在江南一带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不仅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家族文化,其家训也彰显出浓郁的江南文化底色。

(一)锡山秦氏家训具有江南文化

重读崇教特质重读崇教的训诫在锡山秦氏家训中屡见不鲜,“保身保家不外安分守己,立名立行只在修德读书”。跟诸多望族一样,锡山秦氏教导子孙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读书是第一要义,“不读书则不能明理,不明理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皆阙焉”,正是在这样的诗书传统的谆谆教导下,秦氏才能延续书香门第、文化世族的地位。读书以博功名、书史以传家学在家族内也形成风气,经久不衰。

重讀崇文是江南文人士族的家风传统,不仅使江南文化呈现出诗性雅化的特点,还使江南地区成为教育人才的高地。锡山秦氏家族的重读传统,既是江南崇文重教文化特质熏陶下的产物,同时也通过自身家族的繁荣和兴盛,提升了江南文化的诗书气质。

(二)锡山秦氏家训具有江南文化联宗续谱的特质

尊祖敬宗是维系、壮大家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家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支脉旁逸,只有以敬宗睦族的方式进行维系,才能保证家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秦焕在编写《秦氏丛谭》曾写道:“夫自一人而分至什百千万人,由什千万人而追本于一人,为之叙其尊卑,合其宴飨,恤其丧灾,维其礼让,熏涵渐渍而风俗成,本支同宗法之所系大矣。”锡山秦氏正是通过不断修订家谱、祭祀先祖、认谱归宗的方式来维持家族和睦的纽带,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思想的体现。

江南地区的望族具有同宗守望的传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礼仪为束缚来维系宗法家族的生存和发展。无独有偶,享有“江南第一家”美誉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拥有十五世人同居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正是通过具有浓郁的宗法色彩的《郑氏规范》来维系和绵延的。

锡山秦氏崇德、崇教、崇宗的家训,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不仅是家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江南文化精神的影射。

作者:吴蕴慧,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许雨博,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2020文秘本专联合班学生,研究方向:吴文化。

猜你喜欢

家训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帝王家训,齐家治国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