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世与遁世之间

2022-05-30杜瑶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济世文化意蕴

杜瑶瑶

关键词:济世 遁世 《王粲登楼》 文化意蕴

郑光祖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以叙述当代故事或再现历史事件的形式,寄托了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渴望。《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是郑光祖现存唯一一部无争议的文人剧,作品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荆州登楼作赋之事为基础,结合了《三国志·王粲传》中的描述,进行了发挥、改编、再创作,融入了个人的丰富情感,渗透出徘徊于济世与遁世之间的文化意蕴。

一、功名與气骨的抉择

《王粲登楼》的主人公改编自建安七子之王粲,他既坚持传统的入仕为官之路,满怀建功立业之心,又气骨不凡,不屑与浑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他宁肯放弃功名,哀叹自己怀才不遇,也不会低下头颅,损伤读书人的人格尊严。二者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部作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转变。

郑光祖对王粲“气骨重于功名”之抉择的描绘隐藏于字里行间,是作家的精心安排,也是其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首先,剧本开篇,老夫人即这样介绍王粲:“学成满腹文章,只是胸襟骄傲,不肯曲脊于人。”母亲对儿子的疏狂傲慢了如指掌。蔡邕、曹植、刘表等人更是直接指出了王粲的问题,如“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德胜才高不可当,才过德小必疏狂,纵然胸次罗星斗,岂是人间真栋梁”。王粲也由此遭受了应有的坎坷,无人任用,难以入仕,流落异乡。其次,作品通过王粲的三次失礼,突出了文人的傲骨与清高:王粲首次拜见丞相蔡邕时,目中无人;被赐酒时,妄自尊大,不懂得谦让;因受到羞辱,王粲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宴会结束后不辞而别。王粲如此频频失礼,纵然才学深厚,也让当时的官宦无法接受。再次,王粲拿着荐书去拜见刘表时,受到刘表部下的讽刺与奚落,后被封为兵马大元帅,遂对蔡邕展开了报复和排挤,以泄往日之愤,可见王粲气量之狭小。最后,王粲在坎坷困境中登楼望远,抑郁之至,甚至欲坠楼自尽之时,义士许安道出手相救,不仅宽慰其心,还赠以返乡路费。但他腾达之后,与许安道再无联系,以至于这位恩人义友直言他的傲慢。

王粲傲慢无礼、不懂谦恭、气度狭小的性格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直接指出其缺点的人,不管其心怀善意还是故意挑剔,他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或出人头地之时加倍偿还。剧中,王粲被封为兵马大元帅的结局是完美的,他苦苦追寻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郑光祖设置此结局的意图并非鼓舞大众倨傲无礼,而是在表达:若有真才实学、满腹经纶,即便遭遇再大的坎坷,终会被发掘重用;若不懂谦敬、恃才傲物,入仕之路将会像王粲一样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剧中的王粲虽遭遇了重重挫折,但对谦虚谨慎的道理始终没有醒悟,他是在丞相蔡邕的保护下才得以平步青云,这样的成功概率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为零,而他的一夜荣达也惹来了别人的诧异与不快,终遭店小二与恩人许安道的不以为然。剧本借王粲的坎坷经历向天下读书人警示着谦逊恭敬、谦和礼让的道理,也向每位观众宣扬着不忘初心、直面坎坷的决心和努力,二者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张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王粲在剧中始终没有明言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但其内心潜藏着追求功名、报效国家的坚定志向。当老夫人让他进京参加科考时,他名义上以孝道为说辞,“为人子者,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乃是个孝道”,实际上在为这个目标苦心读书;当遭受蔡邕的羞辱后,他毅然放弃攀附权贵的捷径,对其顶撞;面对蒯越、蔡瑁的挖苦与讽刺,他表现出不屑与蔑视而远之;在面对店小二和许安道的不以为然时,出于读书人的优越感,王粲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内心深处追崇功名的想法。努力进入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是他的目标,但其从小所受的教育与所读之书使他绝不向权贵折腰。

王粲是元代失意文人的缩影,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求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同时又不失文人的清高与疏狂。郑光祖创作该剧的重要用意之一是以此为箴言,告诫天下读书人切不可恃才傲物,勿在品性方面疏于自我约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读书人无论多么有天赋与才华,都要知书通礼、收敛性情,面对他人要恪守谦恭的品质。得不到他人赏识乃读书人之常态,万不可因此而怒火中烧,更不能因他人的告诫与提醒而睚眦必报。在“德”与“才”之间,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读书人待人接物更要学会涵养品德。这正是空有一腔报国志,却四处碰壁、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郑光祖本人。

王粲本为一寒士,无论最终是否发迹,郑光祖都想以王粲怀才不遇的故事展现当时文人群体的真实心理。从隋唐开科取士开始,大批读书人有了报国之径与朝堂献策之志,为达列鼎封侯的目的,不惜十年寒窗,苦苦追寻。剧中王粲手持荐书、终日干谒,虽遭人嘲讽而不弃,追求着“辅皇朝万姓安”的价值目标,他的行动无不在宣扬着封侯拜相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元代科举停废,读书人在实现个人抱负的道路上十分艰难,他们时常受到宗室贵族的鄙薄,但儒家思想深入骨髓,故散发出满腹经纶、高傲轻狂的读书人的气骨。他们既寄希望于仕途,企盼施展才能,对国家与百姓做贡献,又将自己定位为不同凡响的白衣秀士,对浑浊不堪的官场持轻蔑之态。担心被宗室贵族贬低的文人志士,一旦受到世俗鄙夷,便以清高文人自居,对权势抛之冷眼,并用平步青云的美好幻想进行自我安慰。

二、有志之士的无奈与辛酸

《王粲登楼》将有志之士的无奈与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王粲的坎坷经历也击中了元代中下层文人的真实情感世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王粲的落寞感在开场即予以抒发:“我被人轻慢,似翻覆波澜……划的在天涯流落,海角飘零,中年已过,百事无成。挨不出伤官破祖穷愁限,多只在闾阎之下,眉睫之间。”在母亲的鼓励下,王粲毅然踏上求仕的征程,受到丞相蔡邕的暗中举荐,投靠荆王刘表。不料,他得到的结果是未受任用,因此备受打击、失魂落魄,又毫无积蓄,只能流落荆州,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读书人“寒窗书剑十年苦”,初出茅庐时有一往无前的朝气与活力,“指望缘官折桂枝”,但现实往往不能如人愿,多数人面临“韩侯不是萧何荐,岂有登坛拜将时”的障碍,最终走向落魄。内心虽愤懑不平,但身处无人赏识的困境却无计可施,无奈与辛酸充斥于字里行间:“[ 幺篇] 要见天颜,列在鹓班,书吓南蛮,威镇诸藩,整顿江山,外镇边关,内剪奸顽。有一日金带罗裥,乌靴象简,那其间难道不着眼相看?如今个旅邸身闲,尘土衣单,耽着饥寒,偏没循环,只落得不平气都付与临风叹,恨塞满天地之间! 想漫漫长夜何时旦,几能够斩蛟北海,射虎南山!”“[ 斗鹌鹑] 又不在麋鹿群中,又不入麒麟画里。自死了吐哺周公,枉饿杀采薇伯夷。自洛下飘零到这里,划的无所归栖。”“[ 上小楼] 一片心扶持社稷,两只手经论天地。谁不待执戟门庭,御车郊原,舞剑尊席。”“[ 幺篇] 据着我慷慨心,非贪这潋滟杯。这酒呵便解我愁肠,放我愁杯,展我愁眉。则为我志愿难酬,身心不定,功名不遂。”这些唱词都透露出渴望建功立业之人陷入困顿之境的愁思。

王粲本志气昂扬,自认为在韬略、谋策、扎寨、点将、胆气、才干、行兵、智量、决战等方面皆有过人之处,但终究难以入仕为官:“我不让姜子牙兴周的显战功;我不让张子房佐汉的有计画;我不让周亚夫屯细柳安营扎寨;我不让马服君仗霜锋点将登台;我不让蔺相如渑池会那气概;我不让管夷吾霸诸侯那手策;我不让霍嫖姚领雄兵横行边塞;我不让孙武子用兵法演习裙钗;我不让齐孙膑捉庞涓则去马陵道上施埋伏;我不让韩元帅困霸王在九里山前大会垓,胸卷江淮!”不允许有才之人得志,却允许有钱之人买官,这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皆有的痼疾,也是天下贫寒读书人的共鸣。“[ 滚绣球] 我比那买官的省些玉帛,求仕的费些草鞋。赤紧的好难寻紫袍金带。”“[ 倘秀才]如今那有钱人没名的平登省台,那无钱人有名的终淹草莱。”这些唱词无一不倾诉着现实的不公与书生的困顿。

王粲为排遣自己不幸遭遇的抑郁之情,登楼扣壶长吟:“[ 满庭芳] 我如今羞归故里,则为我昂昂而出,因此上怏怏而归。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几曾道展眼舒眉。则被你误了人儒冠布衣,熬熬人淡淡饭黄齑。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他虽自视才高,但如今只能屈人之下,身世飘零:“我虽是个簪缨门下,怎做的斗牛星畔客?”“尘满征衣,叹飘零一身客寄。往常我食无鱼弹剑伤悲,一会家怨荆王,信谗佞,把那贤门来紧闭。”他时常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同时又拿古圣贤终有一死来安慰自己:“我本是未入庙堂臣,倒做了不着坟墓鬼。想先贤多少困穷途,王粲也!我道来命薄的不似你、你!我比那先进何及,想先人安在?”不得志的委屈与辛酸喷薄而出:“一片心扶持社稷,两只手经纶天地。谁不待执戟门庭,御车郊原,舞剑尊席。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最终,他深感自己的一生被儒冠耽误,衣不覆体、食不果腹,对曾经的追求产生怀疑:“我如今羞归故里,则为我昂昂而出,因此上怏怏而归。空学成补天才,欲无度饥寒计。几曾道展眼舒眉,则被你误了人儒冠布衣,熬煞人淡饭黄虀。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这些慷慨爽烈的曲词背后是难以言表的哀怨与愤懑,秋令之萧瑟与内心之酸楚相契相融。

郑光祖借助不得志的文人之口传达着儒士的愤懑不平之声。他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个怀才不遇、有志无时的儒生形象,通过其坎坷的遭遇,渲染了伯乐难遇的抑郁之情,并在极具冲击性的情绪背后,表达了传统知识分子对替君分忧、问津王侯的价值追求与决心。其实,剧中的王粲正是作者沉抑下僚、独居异乡时的真实写照。王粲所唱之曲不仅吐露了个人的情感,也宣泄出郑光祖的幽怨与不忿。王粲前期四处碰壁难入仕途又略显窘迫的生活状况,也正是郑光祖南下求仕、一生飘零、未觅得知音的真实遭遇。郑光祖骥伏盐车,为一个小吏的职位,辗转从北方到达杭州,却遭遇了难以遇到的坎坷,他宁肯扣壶长吟、白璧三献,也不肯攀附权贵、怀宝迷邦,以至于始终屈沉于下级官吏。他与未曾被任用的士人似乎没什么区别,困顿窘迫的生活状况与不得志的仕途经历为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情感体验,使他为每一位被挡在仕途门外的文人发声。剧中处境艰难却有高超本领的主角王粲正是元代士人的缩影,作品刻画的妄自尊大、恃才傲物等性格特征也是元代文人的共性,作品表达的无奈辛酸、抑郁愤懑等情绪无一不是元代儒士们的本真心境。

剧末,皇帝解决了主角王粲与现实处境的矛盾,给予有才之士一个圆满的结局。此结局对于观剧的普通百姓来说可得到一丝内心的安慰,但对于现实中的失意文人来说,却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

三、出与入的两难窘境

郑光祖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社會责任感,他揭露官场黑暗、讽刺社会不公,渴望建功立业、改变现状,同时又深受现实困境的煎熬,处于出与入的两难之境。

郑光祖在仕途中难入宦海,便将自己的精力与才华倾注于戏曲,把作品当作情绪宣泄的载体,以曲折的情节与爽利的笔墨展现内心的抑郁与诉求。《王粲登楼》是郑光祖的力作,他将自己的言语、行径都赋予主角王粲:“我怎肯空隐在严子陵钓滩?我怎肯甘老在班定远玉关?”这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唤。但是,现实社会充满了荆棘,入仕之路艰难坎坷,不忿懊恼之情喷薄而出:“赤紧的世途难,主人悭。那里也握发周公,下榻陈蕃,这世里冻饿死闲居的范丹。哎,天呵,兀的不忧愁杀高卧袁安!”他借王粲的语言与行为表达着读书人的意难平心态,借王粲的傲气传递着读书人的高洁与自尊,又借王粲的曲折经历与苦难生活映衬着下层知识分子的困顿处境,还借戏中唱词表达着明知发迹是黄粱一梦,读书人仍不肯放弃甚至不甘人后的矛盾而沉痛的心理。

同元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郑光祖的终极目标是建功立业。在此人生目标的引领下,不管是正面受辱,还是听他人奚落挖苦,抑或被小人进谗言,郑光祖从不气馁,而是遵从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文人矢志不渝的气节。剧中的王粲渴望居庙堂之上,却又流落异乡,他痛恨浊世:“如今那有钱人没名的平登省台,那无钱人有名的终淹草莱。如今他可也不论文章只论财。”纵然看清了现实的黑暗,他仍坚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所回报。这也是儒士们的普遍现状,他们遭受着来自种族、阶层、制度等多方面的压抑,冷眼旁观官场腐朽的无能为力、无奈与迷茫……

面对社会的残酷,他们曾执拗地凭一己之力进行过抗争。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已渗透进人们的身心,甚至成为广大儒士的共同心理与性格。王粲和郑光祖等知识分子一直恪守着儒家君子的古训,但又要满足求仕的欲望,二者的纠结与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他们既想列鼎王侯,又不想与浊世同流合污。王粲曾在住店期间难以支付宿钱,又羞于承认没钱的事实,强以蔡邕的关系来支撑颜面。在找蔡邕帮忙举荐时,他不肯屈己、谦虚,反而处处流露出不屑与傲慢,备受强烈的自尊心左右。“我比那买官的省些玉帛,求仕的费些草鞋,赤紧的好难寻紫袍金带。”他不甘成为牺牲品,入仕的欲望与碰壁的破灭感相互交织:“几时得似宾鸿北归,倒做了乌鹊南飞。仰羡那投林倦鸟,堪恨那舞凤醯鸡。方信道垂云的鲲鹏羽翼,那藩篱下燕鹊争知。”王粲对功名的追求与不舍,也隐晦委婉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心理。

郑光祖在碰壁之后,借《王粲登楼》对不合理的用人准绳进行了鞭挞,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前三折,作者不断渲染、强化王粲的清高与遇到的阻碍;但在第四折,王粲突然发迹,由羁旅漂泊、无法安身立命到封为兵马大元帅,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在叙写其遭遇的同时,也在不断强调其满腹经纶、才华卓越。以荣达为圆满结局是郑光祖用人观的体现,也是莘莘学子和普通百姓由衷企盼的梦想,寄托着儒士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背后的宣泄与开脱。

元代科举停废,文人的入仕之路被阻,他们在社会中迷茫憋闷,难以立足。那时的知识分子除了一如既往地执着于功名之外,还将焦点投注于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要见天颜,列在鹓班,书嚇南蛮,威镇诸藩,整顿江山,外镇边关,内剪奸顽;有一日金带罗襕,乌靴象简。”曾经志气昂扬的书生,遭遇现实的打击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如今那友人门下难投托,因此上安乐窝中且避乖。倒大来悠哉。”逍遥一世也未尝不可!用尽盘缠的王粲滞留荆州,遍尝瓦灶绳床的潦倒之苦,也受尽了有志无时的深刻打击,此时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况是郑光祖以及元代儒士的普遍状态,也是作者重点倾诉的悲苦情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士子终究难以心甘情愿地隐居深林,虽深陷泥沼,仍存建功立业之志:“[ 尧民歌] 真乃是鹤长凫短不能齐,从来这乌鸦彩凤不同栖。挽盐车骐骥陷淤泥,不逢他伯乐不应嘶,只争个迟也么疾。英雄志不灰,有一日登鳌背。[ 煞尾] 从今后把万言书作战场,辅皇朝为柱石,扶侍着万万岁当今帝,则愿的稳坐定蟠龙戗金椅!”王粲终被委以当朝军权的重任,这是两难窘境中的儒士的幻想与潜在的价值追求。虽明知入仕之路被阻,作者仍坚持在结尾赋予主角圆满的结局,这更能深刻地反映一代知识分子驳杂又凄凉的际遇和心境。

《王粲登楼》以王粲为中心,展现了作者郑光祖徘徊于济世与遁世之间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怀揣着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又在遭遇挫折后流露出无奈与辛酸。主人公王粲的言行与当时多数文人士子的内心世界相契合,他们对于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并未转变,甚至满怀期待与不舍,渴望得到世族贵胄的认可,却又不得不面对着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得不囿于困顿生活的窘境。

猜你喜欢

济世文化意蕴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易医戴耘:国内海外济世人
人生“十不得”
谢济世:屡次被诬告,虽九死不悔
独善与济世
言外之意话“红”色
慈悲济世厚德载物 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