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项目化学习,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活力

2022-05-30任皇燕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任皇燕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项目化学习跨时长、耗力大,涉及学科广,使许多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对此,微项目化学习立足将“微”特点和常态课堂相融合,聚焦课堂核心知识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可以有效解决项目化学习“长、大、广”的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如何精准定位微项目学习主题,选取优化学习方式并多元制定学习策略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与尝试。

厘清教材内容,精准定位学习主题

纵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分六大领域,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关注核心知识和能力,站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所教学生的学情角度,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微项目,使学习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个主题的教材内容适合进行微项目化学习。

家乡人文主题 家乡人文主题的教学内容地域性强、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因地制宜。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安排若干个主题探究活动,引导他们通过多感官的实践活动,层层深入体验学习,促进深度学习,从了解家乡的人、物、景上升到油然而生的爱乡之情。

环境保护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环境保护主题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例,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环境污染、垃圾和气候变暖问题;知道常见的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树立环保意识;能够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小学生对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只是初步知道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机器带来的严重危害等缺乏认识。因此,教学这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生活,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探访才能得出答案。而微项目化学习以微项目为载体,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借助多感官去发现,去了解,以调查探究的方式,从点到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调查报告,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历史题材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以时间为脉络,展现了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恢宏历史,涉及历史事件众多,背景复杂且意义深刻。教学这部分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小学生难以理解,自然也就难以产生共情。但如果借助微项目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他们就能真正领悟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意义,从而使教学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精神的涵养。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歌颂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精神。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所耳闻,但它们与学生的认知及心理距离相对遥远,如果单单以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势必沦为灌输式学习,学生对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必然的”“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无法深入体会。历史题材的教学难点在于“时空观念难建立,探究活动难开展,情感体悟难深入”,而采用微项目化学习是最好的浸润方式,教师以微项目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借助年代尺、使用历史地图、浸润到当时的情境中,则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意义。

地理题材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题材内容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材中涉及的地理内容并非以纯粹的地理知识出现,而是以活动的形式融入与学生道德成长相关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地理课教学,就很难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性认知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当然,微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四类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立足项目主题,多样优化探究模式

微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综合技能的机会,如细致的观察、深层次的思维、问题的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等。而项目主题是微项目化学习的“总统领”,在此统领下,教师可以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多样优化学习方式明确活动的探究重点。基于日常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微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

调查研究式 在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与各种资料、文本、他人互动,而最终成果的分享又是一次反思进阶的思维过程。微项目化学习,连通学生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生活,能够实现道德生活的反思与重构。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的第二讲“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四类垃圾,学会分类,并能发挥自己的创意使垃圾变废为宝,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一教师在执教前,布置了以“让垃圾回家”为驱动问题的微项目化学习。在这个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搜集资料、动手实践、问题探究等各种方法,不仅深入了解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还通过自身体验、观察、调查研究、阅读感悟、举办变废为宝创意展等项目活动,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入境体验式 在开展微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化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情境性的任務,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让学习变得真实可及、驱动学生主动投入项目化学习。例如,在开展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一课的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基于项目主题创设了“云端世界游”的任务,引导学生边游玩边探究边分享,再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辨,为何同一个地球上,形成的景观差异会如此之大呢?通过分析、反思、想象、迁移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丰富和提升生活经验,走出了传统课堂说教的教学惯性,更不会出现“知”“情”两张皮的情况,也实现了儿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学习目标。

成果展示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微项目化学习可以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构建。所谓知识的再构建,不仅仅是说出定义或者举出例子,也不仅仅是“头脑里有什么就说出什么”。知识的再构建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并且要在行动中做出来。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烟酒与毒品危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学会远离危险、拒绝和主动求助的方法。某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创设了这样一个微项目化学习:在通往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有很多诱惑、陷阱甚至是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拒绝危险的方法,闯关活动让你们增加了哪些经验呢?学生纷纷表示“知道了远离危险的方法”“明白了要远离危险场所”。于是,教师追问道:“学校‘学宫法治小讲堂(因为学宫讲堂是上课学校原本就开设的一个栏目)栏目想做一期关于未成年人‘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专题,请你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为此次专题提供素材。一经选用,你将有机会成为‘学宫法治小卫士哦。”而后,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内根据微项目学习单完成活动任务;完成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围绕上述微项目,学生首先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一一罗列,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内化,继而外化于行。最终,学生们在课堂的微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环节都有精彩的表现:有些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编宣传语;有些以声情并茂演说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有些以深情演绎的方式,用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向他人展示了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提醒大家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势在必行……哄堂大笑的课堂令每一位学生印象深刻,从而也让每一位学生牢记了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提高了主动拒绝的防范意识,教学目标的落实便水到渠成了!

聚焦项目方式,有效制定学习策略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团队价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设真实的项目情境,让项目真实发生,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更能为项目化学习保驾护航。

构建学习小组,促进深度学习探究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胜过个人智慧。开展微项目化学习活动应以小组形式进行,一般以4~5人为宜,最好的方式是自由分组,组建团队的时候,团队成员间进行一次谈话,充分了解彼此,按特长分工,用角色责任分工表记录团队每个人承担的角色,以避免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组内深度沟通,能让项目化学习更有深度、更有价值。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的微项目学习成果展示中,某小组想以抖音小视频的方式呼吁大家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小组成员有些擅长写文案,却比较羞于表达,表现欲比较强的成员就可以胜任表演的角色,这样在准备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以更好地完成项目化活动,并展示项目化活动成果。

赋予真实情境,强化项目真实发生 情境是连接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纽带,為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与迁移提供机会,同时有助于学生提升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的情境项目以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强调儿童对知识经验的整合建构和迁移运动。例如,统编教材三下第二单元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微项目学习成果展示可以模拟“我是家乡小导游”这一情境。这一单元的学习恰逢清明小长假,于是教师设定了一个真实情境:清明小长假就要到了,学校需要派出小小讲解员为游客介绍河姆渡,如果你成为讲解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呢?教师设计这种“代入式”的项目任务,能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悟人所想,融情入境,带着极强的代入感思考和探究。微项目化学习更强调这种思维的真实性,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注重学习评价,搭建项目评价支架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还要关注发展性评价。微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是多元且丰富的,不仅要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微项目化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多元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而这也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宗旨。

开展多维度评价方式,指向教学目标 开展多维度的评价,并不只有教师才可以进行评价,学生和同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微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互评分为项目小组之间的组间互评和项目小组内的组内互评两种。前者是学生对其他小成员的评价方式,主要应用于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展示,获得同伴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作品。例如,在“学宫法治小卫士”这个微项目中,小组成员内扬长避短,互相商量,不断改进优化最终所想展示的项目成果。后者是学生对于小组内成员进行评价的方式。在项目化学习中,课堂是学习者的共同体,而学生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局内人,最了解项目执行的情况,适宜进行互相评价。自评—互评—师评,从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评价真正落地,激发学生思维火种。

鲁洁教授曾说过:道德课程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事实学习层面上,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学习。微项目化学习就是一种价值探究学习,它的核心价值取向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课堂沉浸在真实体验、深度探究和问题思维中,价值导向,德育先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源头活水”,越学越活,常教常新。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