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跨学科整合

2022-05-30吴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怎样建构?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整合多门学科的视野方能创建出更为全面的跨学科共识,从而回答问题。跨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过程得以明晰:它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形式、关系等要素之间整合的过程,在整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建构目标。具体来讲,这个过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系蕴含在话语实践中,通过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最终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际功能目标和概念功能目标。从跨学科视野整合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过程,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话语建构;跨学科整合

“人文学科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于转换视域。”[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的“理论生长点”[2],转换学科视域、引入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是其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概念,它的建构也无疑是一个跨学科问题,因此,可以引入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中整合学科视野。跨学科研究方法是“解答复杂课题、解决复杂问题并对复杂议题实现合乎逻辑的认识,对复杂问题全面处理、充分解决”[3]的方法。多学科、多因素复杂关联情况下,整合不同相关学科的视野及见解,方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跨学科视野下的多层解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什么?在学科研究中,概念意义的阐释是首先会碰到的问题,在处理概念意义时,跨学科方法不是选取某一学科的视野去看另一个学科的概念或简单罗列粘合概念,而是将若干个相关学科里面的理论、观点加以整合和理解,形成新的概念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理论,为问题解决创造新的方向。如图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可以被多层次、多学科解构,每个层次间又相互关联形成新的概念意义。

三个层次概念解构和整合,阐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意义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话语和人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这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时首要阐明的关系。在最细致的哲学层次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应紧紧抓住一个专属特性: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传递并使受教育者明白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一种载体。第二层次讨论的则是思想意识形态传播问题。教育话语是“教育共同体内有话语主体所使用的、表达教育问题的内容与意义”[4]的话语,教育是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手段,在教育视野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讨论教育主体间沟通表达思想意识形态内容的问题,解释、描述、建构的是意识形态传播实践的信息。以上内容都蕴含在最大的语言层次——话语中。话语是源于语言学科的术语,是“语言交际活动与语境的有机结合体”[5],不但包括语言,还包括除语言之外的其它意义符号。这些语言和意义符号在语境中创造了意识形态的寓所和载体,语境中的话语是“观念的实现方式,也即是意识形态的实现方式”[6]。除核心意义,其它关联学科也可作为补充视野,如传播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流的媒介,是一种社会实践中的信息传播。

跨学科视野下深入解构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层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所以能建构起意义,核心在于其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可操作的、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例如通过话语宣传(标语、演讲、会议、刊物等)、话语解释(深入阐释某种理论、观念、思想等)、话语交流(对话、说服等),意识形态传播就变得可操作、可实践。教育心理学观点认为,可操作、可实践的行为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等最终可以转化为人的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并影响人的行为和人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跨学科视野下的建构目标

“跨学科”一词由“跨”和“学科”构成,“跨”并不止是“交叉”,而含有“整合”。整合指的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综合”[7],其结果应当是跳出原有学科的局限,对所阐释的东西形成一种新的結构。

从最宽广的语言学意义层面看,话语是通过“在行动、交流、非语言符号系统、物体、工具、技术和独特的思维、评价、感觉和信仰方式中一起使用的语言”[8]来建构体系、阐释世界的,话语本身即是多要素的整合。从功能学角度看,话语除了具有工具性外,还具有“建构事物和范畴”的属性——这是一种建构性的话语观,关注的焦点在话语的社会意义上面,即话语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话语的多要素整合目标正是要实现话语的这种建构性。

从建构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任务是实现建构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两项目标,可以划分为具体的小任务。社会传播学认为:建构人际功能的任务是建构起“关系功能”和“身份功能”。

一方面,建构关系功能可以分为建构“关系”和建构“联系”两个任务:建构关系是探究怎样通过话语建构话语者与听者或读者的关系、话语者想跟社会建立或正在建立什么样的关系等;建构联系则探究话语是怎样反映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不相关性的。传播学认为,意识形态在话语这个载体上的传播,正是通过这种深层的关系与联系的建构过程实现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系的建构就要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是怎样通过话语来建构起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的,建构起的关系又是否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使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充分和准确传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联系的建构则是要着重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如何将主流理念、价值观与受教育者正在经历的现实实践相关联的,以达到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建构身份功能也是建构起话语人际的重要一环。社会学学科中,有重要的“语用身份”理论:建构身份功能是探究话语者与受话者在话语中是什么话语身份、他们的话语身份是如何在话语中得到显示(建构、重构、争夺等)的。受语用身份论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的身份建构问题乃是值得去深入探究的问题,如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下不同的语用身份选择问题、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的语用身份需求问题、语用身份建构的有效性问题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另一个建构任务:建构概念功能,所探究的问题是话语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这里的建构“社会现实”包含建构意义、建构活动、建构立场与策略、建构符号系统与知识等。在建构意义层面上,由于话语往往具有多重意义,意义又可以有多重方式来表达,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语境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的意义或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同的,这是哪种意义或哪种意识形态被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了的问题,这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无限创造性和承载性。在建构活动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实现一项功能——反映受教育者活动的具体情况,这是基于话语可以反映人们正在从事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的功能。在建构立场与策略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建构一个关于社会产品的观点”,这是实现话语承载价值观的目标。建构符号系统与知识是建构话语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特定的场景、语境下可以呈现优势或劣势,这是基于话语可以“为一个符号系统或知识建立高于另一个符号系统或知识的优先权和威望”。

整合多重学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要达到的建构目标有两个:一是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话语与实践的关系,话语者(实践者)与实践受益者的关系等;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世界,通过建构意义、活动、立场策略、符号系统与知识等,将思想政治教育拉到现实的操作维度。

实现建构人际功能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话语关系(话语间性)要素的整合来实现的,如图2;而实现建构概念功能的目标,则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式(话语交往)要素的整合来实现的,如图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话语关系要素和话语形式要素,将在下一节阐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过程:跨学科视野下的多要素整合

前文提到了跨学科研究中的要素整合问题。要素整合既是跨学科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跨学科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具体来说是指建构什么呢?这就是思想政治话语建构要讨论的要素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重要素整合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基本包含三个要素:内容、关系和形式,话语内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围话语;话语关系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话语间性,包括不同话语之间的关系和话语主体间关系;话语形式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形式,包括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如图4:

多学科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可划分为内围和外围话语,内围话语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核心的话语,如思想政治话语、政治思想话语、意识形态灌输话语、意识形态宣传话语、意识形态说服话语等[9];外围话语主要指与内围话语相关联的其它学科话语,如政治话语、道德话语、哲学话语、心理健康教育话语[10],其指向实际教育中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11]。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围话语之间存在着关系和联系,整合这些关系和联系,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人际功能的目标(如前文图2),这就是思想政治话语关系(也称话语间性)要素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同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围话语之间的关系,表征为“话语之间内在的关联、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历史文本的比较性、话语的共生性、理论自觉参照性等”[12],在这个层面上整合,整合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指话语的主体间的联系,即话语在主体间沟通过程中的关系问题,表征为“不同话语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同一话语在主体间的权力分配、话语霸权的消解等”[13],在这个层面上,话语间性讨论话语者身份问题,即社会学视野下人的身份问题,“话语霸权”“话语权力”就是属于这个范畴下讨论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话语关系承载在文本或话语实践的形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多是应用话语实践的形式传达话语内容。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话语实践主要涉及的是话语交往,这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整合的过程,这两种话语交往方式是实现建构概念功能目标的方式(如前文图3)。话语交往有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强势交往在于话语双方“达成共识”——这“指称一个社会世界”[14],往往在强势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存在现实的话语预设(话语者双方已经相互了解、知道的不言自明的东西);而弱势交往的程度较浅,话语双方“达到理解”,即受话者对话语者言说的东西知道、了解——这“指称一个外在世界”,在话语交往的过程中不一定具有现实预设,而很可能是虚拟预设(说话者以为受话者知道的预设)。由此可见,话语形式要素整合成功的关键在于话语预设的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双方能“达成共识”的前提是使双方之间存在互通的思想和相互理解的思维方式,即人们常说的“三观一致”;而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的现实话语预设不一致时,就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和“鸡同鸭讲”的尴尬。认识到这点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时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过程就是以上话语要素之間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要素整合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定置于某种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或称语境)下,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个概念本身的意义所决定的——话语本身即代表了一定的语境。要素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系(话语之间的关系和话语主体间的关系)蕴含在话语实践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具体指的是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通过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最终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际和概念功能,实现建构目标,如图5。

四、结语

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怎样建构的”这个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时,单学科视野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带有学科偏见的,通过整合多门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方能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或者说创建出跨学科的共识。

跨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过程得以明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关系、形式等要素之间的一个整合过程,这個过程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或者语境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整合的过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系(话语之间的关系和话语主体间的关系)蕴含在话语实践中,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具体指的是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通过强势交往和弱势交往最终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际和概念功能——在整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建构目标。这种整合不同学科视野的思路是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的,其焦点不在于学科是什么,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是什么,不拘泥于某一个学科的观点、理论、方法,而是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这个问题的本身出发,通过整合的方法构建起一个新框架,形成对问题的见解共识。

参考文献:

[1]徐盛恒.交叉学科研究视域下理论概念的移用与发展[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01):1-13.

[2]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4.

[3](美)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

[4]王亚平.生活论教育话语的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5]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6.

[6]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11.

[7]程如烟.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报告《促进跨学科研究》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10):154-156.

[8](美)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M].杨炳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1-13.

[9][12][13]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9-63,47.

[10]张世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8:36.

[11]杜汇良,刘宏,薛徽.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

[14]Cooke,M.Meaning and Truth in Habermass Pragmatics[J].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1(01):23.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吴卉,韶关学院医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编号:SYJY2021116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