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孝旺的红色梦

2022-05-30黄在玉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繁昌旧址支队

黄在玉

虽然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但小山村里能活出大好人,而且是“中国好人”。

这个小山村叫中分,位于皖南丘陵地区,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中分村隶属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虽是弹丸之地,其地理位置却比较特别,大致介于长江之畔商埠芜湖和铜都铜陵之间。这样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看来无所谓,在20世纪30年代末,可谓“生死存亡”之地。

1938年冬,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政委谭震林奉命率部进驻皖南门户繁昌,司令部就设在中分村,这里地理位置及群众基础较好,经济较宽裕,进可攻、退可守,易于隐蔽。

1939年初,谭震林在中分村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繁昌保卫战,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绩,从而保卫了皖南,保卫了云岭新四军军部,赫赫战功彪炳史册。在中分村,谭震林和民运工作队的战士田秉秀(后改名葛慧敏)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结成了革命伴侣。

中分村里,徐氏人口约占七成,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姓。1944年秋,贫农徐崇法家添了一丁,取名徐孝旺。孝旺自小体弱多病,成年时身高只有一米五,体重不足百斤。打小,参加过“妇抗会”的母亲告诉他:“我的名字是谭司令爱人田秉秀给取的,他们打退了日本鬼子,保护了我们的家乡,你要永远记住那些抗战英雄,他们都是我们的恩人。”他瞪着眼睛看着母亲,郑重地点点头,从此埋下了红色梦的种子。

1964年底的一天,当了村干部的徐孝旺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收信人叫董思学。他通过多方打听,最终把信送到了当年“妇抗会”主任手上。此信是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夫人葛慧敏亲笔所写。董思学感动得泪如泉涌。殊不知,她因地主家庭出身,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亲朋好友如遇瘟疫一样唯恐躲避不及,而葛慧敏却写信来问候,还希望她抽空去北京一叙,是何等的温暖!这件事也深深触动了徐孝旺。

1965年秋,徐孝旺转任中分小学教师,后担任校长多年,教书育人40载。闲暇之际,他想,虽然那段抗战历史发生在自己家乡,许多人物和故事全印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但只是零头碎脑的片段,有关这段历史的文字资料不够详尽。如果能将那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收集、整理好,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第一手资料,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说干就干!于是乎,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战役发生地,走访健在的本村和周边老人以及当年参战、支前的老民兵、老村民,使尘封的往事、壮烈的场景一一复苏、呈现。

隔壁梅冲村的艾家华老人向他动情地描述了当年自己和父亲躲在墙缝里看到的“血战塘口坝”驚心动魄的一幕。他予以详细记录,从普通百姓的视角,看新四军在抗日战场局部战斗中的严酷性,算作对当时战斗情况的补充记载。

塘口坝血战是繁昌五次保卫战中最为惨烈的经典战役。塘口坝位于繁昌县孙村镇梅冲村。据《繁昌县志》“重大兵事纪略”记载:1939年11月14日,日军石谷联队、西川大队步骑兵、炮兵近600人,嗣后又三次增援,总计投入兵力1200余人,向汤口坝(即塘口坝)、赤沙滩等地进发。新四军五团三营与日军在九龙石高地进行白刃肉搏战;五团二营与日军在三梁山南侧乌龟山附近展开阵地争夺战。是日24时,日军伤亡过重,乘夜色秘密撤退。

本村的徐肖人老人清楚地回忆起与田秉秀一起从事民运工作的往事,称赞田大姐和普通战士一样勇敢,只要出门做工作就会在腰间别两颗手榴弹,随时准备战斗。

徐友德老人为他讲述了谭司令夫妇用中国人的爱心感化日本战俘的往事。

徐崇英当时是中分村“儿童团”团长,除了站岗、放哨,还融入到三支队战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战士们非常熟悉,常看他们练兵、排戏、演出。他目睹了谭震林、田秉秀在中分村举办的简朴婚礼,是谭、田革命爱情见证人之一……这些事情听得徐孝旺羡慕不已,恨自己生不逢时。

有一次,徐孝旺在邻村访友时,偶然发现一本记录新四军三支队在繁昌活动的史料,他如获珍宝,跟人借回来,花了整整两个晚上,一字一句誊抄下来。

他几次前往泾县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无为红庙乡新四军七师纪念馆参观学习,看见与三支队有关的资料、图片,便找管理方协商,将资料复制、翻拍下来。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2004年9月,徐孝旺光荣退休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校长”。但他没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新四军三支队在繁抗战事迹的义务宣讲和资料收集、整理上。而家人也都理解和支持老人的选择,让他毫无后顾之忧。

翌年,他动员村民将谭震林等14位新四军三支队将士居住过的房屋挂牌保护,并提议在中分村原址修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他带头出钱出力,将退休工资悉数拿出。在他的带动下,中分村20多户村民自发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原址上建成了“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牌匾由时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将题写),重现了青砖小瓦、檐角高翘、四厢八正、木楼花窗、内设天井的徽派建筑结构,并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和谭震林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马需配鞍。旧址建好后,他不仅从各地找来新四军三支队在皖南活动的书籍、图片、书信、报刊、光盘等史料,力求还原抗战将士昔日战斗和生活原貌,还不顾年老体弱,攀爬周边群山,亲手绘制了当年形势地图和战斗沙盘,悉心搜集将士们用过的战斗装备以及生活用品。2012年4月,旧址被命名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底,旧居被列入安徽省政府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他仿佛金榜题名似的,高兴得几夜没睡好,逢人便念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年不辞劳苦的奔波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凡是附近与新四军三支队相关的人物、故事、实物、图片等文化资料都被他收集和整理好,有条不紊地安放在旧址里,已然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走村串户,进课堂、道德讲堂,入军营、职工之家,积极宣讲新四军在繁昌的抗战历史。旧址和旧居建成开放后,徐孝旺成为这块红色阵地的唯一一个全职义务管理员兼讲解员。有了这块宣讲阵地,老人的生活像钟表发条一样上满了劲。他每天晚上在家“备课”,记忆宣讲内容,琢磨宣讲技巧。来了参观者,他总是随喊随到,并提前开门迎候。人们时常见他穿戴着仿制的新四军军服,手拿教鞭,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讲述谭震林等抗日将士的生平、各种照片中的人物和来历、住过的民居、用过的物品、战斗的具体日期和每个细节以及村子里老人与抗日的故事,如数家珍。开场白一般都是他现场发挥的旧体诗词或四言八句,总是赢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尽管他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地方口音,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讲述绘声绘色,条理清晰;与人交谈坦诚直率,笑声爽朗。据业内人士评价,他掌握的知识和讲解的水准完全抵得上一位新四军研究专家。自2007年免费开放旧址、旧居以来,他义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32万余人次,现场讲解抗战历史5800余场次。参观者都会记住这个面孔黝黑、白发苍苍却热情执着、乐此不疲、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的瘦小老人。他充满真情、充满正义、充满人性的系统化记述、考证和研究,得到了北京、安徽等地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老校长为人师表,德善双馨。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待人热忱、礼貌,为人正派、直率。来参观的人多喜欢与他合影留念,他总是满足、配合人家,一身“戎装”站在其中。他对与新四军相关的人和事特别上心。村里有个五保老人叫李金泉,自1965年以来,常年为安葬在本地的抗战烈士们扫墓。徐孝旺甚为感动,觉得自己有了志同道合的知音,常和李老交流心得。他对年迈的李老说,我一定把你所做的好事继续下去!村民们在修建司令部旧址的同时,他力推将新四军阵亡将士烈士墓修葺一新。每年清明节,他都要亲自扫墓、叩拜、献花,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老校长一生儒雅,颇具才情。他爱好古诗词写作,时常以文会友,自娱自乐;也好一口杯中之物,因此他的朋友不分老少。他还是当地民俗文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祭祖的主持人。他将谭震林靠在沟边树上吹口琴,陪伴田秉秀洗衣的地方命名为“君吟处”;将村南广场上两棵相依相伴、象征爱情的大桦树命名为“将军连理树”,立碑纪念。谭震林、田秉秀的后代偶然从报纸上发现了一张父母靠在中分村的大树旁所拍的结婚照,异常惊喜。他们多次来中分村寻访父母的遗迹,与老校长相谈甚欢,并赠送了不少父母的照片和影视光盘等实物资料。

通过老校长的努力,2007年,中分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被安徽省旅游局列入安徽九条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第六条,与云岭军部、王稼祥纪念馆连成一线;有关旧址的战斗事迹编入《全国新四军旧址资料汇编》。

老校长荣誉等身,事迹感人。2012年,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繁昌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和安徽省“江淮志愿服务优秀个人”。 2013年1月荣登“安徽好人”榜。在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好人榜2013年3月“助人为乐好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芜湖市第五届“道德模范”。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七届“道德模范”。中国网络电视台、新华网安徽频道、《安徽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均予报道。

2013年,中分村被列入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昔日红色古村落,而今五彩美家园。年逾古稀的老校長主动配合工作,领着工作人员满村转,介绍每处景观的历史沿革和景点情况,提出宝贵的个人见解。那时,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得以建成、开放,他好堂堂正正地站在纪念馆里,为游客讲述当年新四军的战斗历史和生活故事。果然,老校长心想事成。2021年5月,在隆重纪念建党100周年前夕,“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老校长又多了一处宣讲的舞台。

老校长出名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他当作大熊猫一样保护着、爱护着,除了教育部门为退休职工例行体检外,还为老人不定期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治疗,确保老人安康,参观者安全。

2022年,他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部长达250页的书稿——《红色中分》,全面记录了他多年来收集的新四军三支队资料、回忆录、宣讲内容、原创诗词和相关图片等,准备印制成册,得到了繁昌区委宣传部和孙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年近八旬的老人向笔者透露,为了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他正着手整理一部画册,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分村的红色文化。

徐孝旺总结自己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教书育人,另一件便是与新四军三支队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短暂,能做成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夫复何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好人徐孝旺,不仅一生平安,还一生伴随着“难安”,让他“难安”的当然是他永无止境的义务宣讲和对红色梦想的无尽追求。

猜你喜欢

繁昌旧址支队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敌军工作与昆张支队敌后坚持之道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繁昌蝶变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繁昌老年大学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展
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校歌
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深入扶贫点进行健康义诊活动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