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营铁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其治理技术

2022-05-30王建宏吕晓宇袁利东王胜利王晓兵

能源与环保 2022年5期
关键词:排土场采空区矿体

王建宏,吕晓宇,袁利东,王胜利,王晓兵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内蒙古地质勘查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研究了吴营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其治理技术,研究可为实施保证金制度,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1-7]。

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1 自然地理

(1)气象。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20~30 ℃,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达-30 ℃。雨季多集中在7—9月,平均年降水量516 mm;无霜期140 d,最大冻土深度1.24 m。

(2)水文。丰宁县是滦、潮两河的发源地,有5条较大的河流,其中滦河、牤河统称滦河水系,属滦河流域,潮河、汤河、天河统称潮河水系。属海河流域两河流域共容汇10 km2以上支流157条,总面积8 765 km2。矿区属滦河水系,闪电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缺乏。

1.2 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海拔+650~+870 m,属中低山区。地形地貌如图1所示。

图1 地形地貌(镜像西南)Fig.1 Terrain(mirror southwest)

1.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Pt1j)及第四系全新统(Q4)砂砾石层。①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Pt1j)。工作区大面积出露,岩性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浅粒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80°。②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北部山间沟谷中,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及腐殖土层等,厚度1~5 m。

(3)岩浆岩。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1.4 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为燕山山区水文地质区,龙关—隆化中低山宽谷裂隙水亚区,承北变质岩、火山岩裂隙水岩组。矿区海拔+650~+870 m,相对高差220 m,属低山地貌形态类型。地形坡度较大,沟谷较发育,自然排水条件良好。地表基岩裸露,风化层较薄,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地表径流入渗量小,大气降水沿坡面汇集到沟谷,向南部排出矿区外,总体上以向南径流为主。主要含水层为3种类型:①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②分布于基岩风化构造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③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为+650 m,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受地下水影响较小,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经现场调查和矿山开采实际情况,预测矿区内各矿体深部开采时矿井正常涌水量2~10 m3/d,最大涌水量40 m3/d。

1.5 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Pt1j)及第四系全新统(Q4)砂砾石层。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Pt1j)工作区大面积出露,主要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浅粒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80°。矿体均赋存于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片麻岩地层中,矿石抗风(氧)化能力较强,在0~15 m多呈半风(氧)化状态,15 m以下为原生矿床。矿体的围岩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岩性单一,结构完整。单轴饱和抗压强度80~100 MPa,矿体及顶底板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属弱风化岩石。工程地质类型属坚硬岩石,依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属Ⅰ类。巷道宽4.5~13.0 m,高2.5~5.5 m,距地表50~240 m。从各采矿坑道中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看,各坑道内围岩稳定、坚硬致密,裂隙不发育,力学强度高,结构面不发育,稳定性好,工程地质问题不突出,大部分巷道不用支护,围岩的稳定性较好,没有发生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地段。就对目前矿山露天开采的采场调查,围岩强度较高,且为台阶式采场,边坡角50°~60°,台阶高20 m,因此工程地质问题不突出。

综合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2.1.1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与现状评估

矿区范围内铁矿埋藏深度,矿体厚度较小,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确定采用地下/露天开采。矿区范围内共分布有13条矿体,其中Fe1—Fe11号共11条矿体采用地下开采,Fe12—Fe13号2条矿体采用露天开采。经现场调查,现状下形成1个露天采坑,6个地下采空区,18个硐口,5个工业场地,4个废渣堆,1个排土场及2条矿区道路。

(1)露天采坑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现状下形成的露天采坑位于Fe12号矿体,形成820、800、780、760、740、720 m共6级台阶,台阶坡面角为60°,最终阶段高度20 m,占地面积约为87 600 m2,体积约为4 741 145 m3。Fe12号矿体上下盘围岩均为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岩性单一,结构完整。单轴饱和抗压强度80~100 MPa,矿体及顶底板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属弱风化岩石。工程地质类型属坚硬岩石,依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属Ⅰ类。矿体走向64°,倾向334°,倾角75°,矿体倾向与开采边坡近垂直,边坡较稳定,现状下露天采坑已经停止开采,边坡及台阶植被较发育,之前开采形成的浮石及不稳定岩石已经清理。据现场调查及走访当地居民,目前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露天采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地下采空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现状下形成地下采空区主要位于Fe1—Fe11号矿体,详见表1,地下采空区总面积约为154 830 m2,采空区总体积约309 660 m3。

表1 现状地下采空区Tab.1 Current underground goaf

经现状调查,目前未见采空沉陷和地裂缝,矿山建筑物也未因沉陷等出现变形和裂缝。现状条件下,地下采空区发生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1.2 地下含水层破坏现状与现状评估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现状评估矿山对区内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1.3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及现状评估

(1)露天采坑。矿山现处于停产状态,现状下矿山形成1个露天采坑,位于Fe12号矿体,现状评估,露天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2)地下采空区。经现场调查,现状下矿区共形成6个地下采空区,未发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未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采矿活动破坏影响土地资源类型为荒山地。现状评估,地下采空区对地形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轻。

(3)硐口。经现场调查,目前矿山共有18个硐口。现状下7个竖井破坏面积约320 m2,11个斜井/平硐破坏面积约580 m2,18个硐口共计破坏面积约900 m2。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造成土地、植被资源破坏,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图2)。现状评估,硐口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图2 硐口对土地资源影响Fig.2 Impact of the mouth on land resources

(4)工业场地。矿山现有5个工业场地,均有办公区及员工宿舍。工业场地总占地面积1 968 m2,场地周围均为荒坡。现状评估,工业场地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5)矿区道路。现状下,矿山已形成2条矿区道路,路面结构为碎石路面,性质为简易路。矿区道路1长约1 588 m,路宽约6 m,占地面积约9 528 m2;矿区道路2长约1 997 m,路宽约6 m,占地面积约11 982 m2(图3)。矿区道路总长约3 585 m,占地面积约21 510 m2。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破坏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景观,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所占土地主要为荒山地。现状评估,矿区道路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图3 矿区道路Fig.3 Mine road

(6)排土场。现状下,矿山露天开采的废渣土多用于工业场地、矿区道路平整,剩余的废渣土堆放于Fe12矿体东侧山沟处,排土场东西宽约83 m,南北长约94 m,最大堆积高度不超过5 m,坡度一般在40°左右,占地面积约5 506 m2,堆积量约18 353 m3。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现状评估,排土场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严重。

2.2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2.2.1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考虑矿山开采顺序、矿山服务年限及方案适用年限,预测矿山在生产治理期仅对Fe1、Fe2、Fe5、Fe6共4条矿体进行地下开采,现状下形成的露天采坑将不予使用,在生产治理期进行恢复治理。

(1)地表岩移范围的确定。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阐述,矿体的围岩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岩性单一,结构完整。单轴饱和抗压强度80~100 MPa,矿体及顶底板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属弱风化岩石。工程地质类型属坚硬岩石,依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属Ⅰ类。矿床围岩稳定性较好。矿山采用浅孔留矿法进行采矿,应用类比法确定其上盘移动角β=65°,下盘移动角γ=70°,走向端部移动角δ=75°确定移动带,将其端点投在地形地质图上,用圆滑曲线圈定其最大移动范围,总面积为345 524 m2。

(2)地下采空区。随着矿山的开采活动,采空区1及采空区3将继续扩大,预测到生产防治期结束时,矿区共形成6个地下采空区。预测矿区地下采空区面积约为202 380 m2,采空体积约404 760 m3。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阐述,11条地下开采的矿体为鞍山式磁铁矿,均赋存于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片麻岩地层中,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矿床。矿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断裂存在,矿床围岩稳定性较好。根据以往评估经验及倾角大小,11条矿体倾角在73°~84°,均为急倾斜、薄矿体,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有发生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

综上所述,预测矿山开采引起的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发生采空塌陷、地裂缝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2.2 地下含水层破坏预测评估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经现场调查和矿山开采实际情况,预测矿区内各矿体深部开采时矿井正常涌水量2~10 m3/d,最大涌水量40 m3/d。因此,预测评估矿山对区内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2.3 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预测评估

(1)露天采坑。预测在生产防治期,现状下形成的露天采坑将不再使用,并对其进行恢复治理。预测时,露天采坑占地面积约为87 600 m2,体积约为4 741 145 m3。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改变和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预测评估,露天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2)地下采空区。随着矿山的开采活动,采空区1及采空区3将继续扩大,预测到生产防治期结束时,矿区共形成6个地下采空区。预测矿区地下采空区面积约为202 380 m2,采空体积约404 760 m3,岩石移动范围为345 524 m2。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阐述,11条地下开采的矿体为鞍山式磁铁矿,均赋存于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姜营子组片麻岩地层中,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矿床。矿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断裂存在,矿床围岩稳定性较好。根据以往评估经验及倾角大小,11条矿体倾角在73°~84°,均为急倾斜、薄矿体,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有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预测评估,地下采空区对地形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轻。

(3)硐口。随着矿山的开采活动,将新建竖井SJ5-2,现状下形成的硐口将予以保留,预测时矿区共形成18个硐口。预测下8个竖井破坏面积约370 m2,11个斜井/平硐破坏面积约580 m2,18个硐口共计破坏面积约950 m2。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造成土地、植被资源破坏,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硐口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4)工业场地。预测时,工业场地将不予扩建或新建,工业场地总占地面积1 968 m2,场地周围均为荒坡。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造成植被破坏,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工业场地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5)矿区道路。预测时,矿区道路将不予扩建或新建,矿区道路总长3 585 m,占地面积21 510 m2。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景观,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所占土地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矿区道路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6)排土场。预测在生产防治期,对现状下形成的排土场将不予使用,并进行恢复治理工作。排土场占地面积约5 506 m2,堆积量约18 353 m3。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排土场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严重。

(7)废渣堆。随着矿山的开采活动,废渣堆1及废渣堆2将进行扩建,预测到生产防治期结束时,矿区共形成4个废渣堆。预测下,废渣堆共计占地面积约1 488 m2,堆积量约3 910 m3。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废渣堆对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程度严重。

2.2.4 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

(1)露天采坑。露天采坑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造成植被资源破坏,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2)地下采空区。在地下采空区范围内存在采空塌陷的隐患,一旦发生将影响和破坏地表形态、矿区土地、植被资源等。地下采空区占用土地为荒山地,周围植被均为野生杂草。预测评估,地下采空区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3)硐口。硐口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造成土地、植被资源破坏,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硐口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4)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占压土地及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工业场地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5)矿区道路。矿区道路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破坏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景观,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预测评估,矿区道路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6)排土场。排土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占压土地及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排土场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7)废渣堆。废渣堆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占压土地及破坏地表植被,所占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山地。预测评估,排土场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2.3 评估分区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分为3个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Ⅱ区)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Ⅲ区)。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Ⅰ区)。矿山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范围主要为露天采坑、硐口、排土场及废渣堆,面积95 544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2.96%。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及影响地形地貌景观。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Ⅱ区)。矿山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范围主要为工业场地及矿区道路,面积23 478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0.73%。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及影响地形地貌景观。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Ⅲ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范围主要为Ⅰ区、Ⅱ区以外,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及矿业活动未直接影响的区域,面积3 112 120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96.31%。该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较轻。

3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技术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及地质环境综合评估结果,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植被资源和占压土地。防治对象主要包括露天采坑、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硐口、排土场、废渣堆、工业场地及矿区道路等[8-14]。

3.1 生产防治期防治工程

(1)露天采坑防治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对现状形成的露天采坑进行恢复治理,露天采坑平台总面积约69 844 m2,边坡总长度约1 672 m。主要治理工程量为:①平台覆土种草,覆土厚0.3 m,覆土面积69 844 m2,覆土量为20 953.20 m3,人工播撒沙打旺草籽面积约69 844 m2,约需播撒20 g/m2草籽,共需播撒1 396.88 kg草籽;②边坡坡脚种植爬山虎,株距0.5 m,采用穴状坑种植爬山虎,穴的规格为0.5 m×0.5 m×0.4 m(图4(a)),需栽植爬山虎3 344株;③为防止台阶覆土的流失,在露天采坑台阶边坡设立拦挡墙,长度为1 817 m,采用浆砌石材质,出露地面高度0.3 m,宽度0.3 m(图4(b)),需浆砌石量约163.53 m3;④在露天采坑边界3~5 m处,道路路口或人畜经常出没地方设立警示牌,方形,尺寸0.1 m×0.6 m×1.5 m,结构钢筋水泥,上面标设警示标志,露天采坑设置4个警示牌。

图4 爬山虎穴坑和露天采坑拦挡墙设计Fig.4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 for creeper pit and open pit

(2)岩石移动范围(包括地下采空区)治理方案和技术要求。①严格按照矿山开采设计进行开采,并按设计要求留足工业场地保护矿柱;②加强地表变形及地下水位监测,建立监测系统。技术方法和要求详见“地质环境监测方案”部分。

(3)工业场地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防治方案。工业场地主要采取植树绿化措施,以保持水土。绿化区域包括工业场地的外围及院内房前。种植树木和花草季节以春末夏初、秋末冬初为宜。栽树后当年检查保存率,次年检查补植率,保存率要达到100%。②技术要求。在工业场地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乔木选择高大的成树,如杨树等树种。杨树采用大穴栽植,杨树株行距2 m,穴的规格为0.6 m×0.6 m×0.5 m(图5)。矿区共形成5个工业场地,均在场地周边种植杨树。工业场地共计种植杨树205株,穴坑内覆土0.4 m,需土量约23.17 m3。

图5 杨树树坑示意Fig.5 Poplar tree pit

(4)矿区道路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防治方案。道路两旁单排种植落叶小乔木、花草美化环境。乔木选择高大的成树,如火炬树等树种。②技术要求。矿区内2条矿区道路总长为3 585 m,道路两旁单排种植乔木,株距2 m,共种植3 585株。采用穴状坑种植,栽植火炬树,穴坑规格0.6 m×0.6 m×0.5 m,株距2 m,覆土厚度0.4 m,坑内需覆土405.25 m3。种植树木和花草季节以春、秋为宜。栽树后当年检查保存率,次年检查补植率,保存率要达到100%。矿区道路绿化如图6所示。

图6 矿区道路绿化示意Fig.6 Road greening in mining area

(5)排土场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防治方案。为防止废石受雨水冲刷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在堆放排土场沟谷的上方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对排土场临空坡脚处设置浆砌石挡土墙。②技术要求。在排土场的上方修建浆砌石排水沟,水泥抹面,沿迎水方向弧状环绕,防止汇水冲刷排土场,引发泥石流灾害。排水沟规格为深1 m、宽1 m,排水沟长102 m,浆砌石厚度0.2 m(图7),浆砌量约53.04 m3,水泥抹面面积224.40 m2。

图7 排水沟剖面示意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rainage ditch

排土场临空坡脚处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修砌时需开挖沟槽,开挖深度2.0 m,宽 4.5 m,排土场挡土墙长60 m,共计开挖沟槽约540 m3,修砌完后用原土对沟槽进行回填平整,填土碾压面积约60 m2。排土场挡土墙如图8所示。

图8 排土场挡土墙示意Fig.8 Retaining wall of dump site

3.2 规划闭坑恢复治理期治理工程

(1)硐口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治理方案。矿山规划闭坑后,对矿山形成18个硐口全面拆除,然后进行回填封堵。②技术要求。首先对18个硐口(其中包括8个竖井、5个斜井及6个平硐)进行拆除,然后对竖井进行回填、斜井及平硐进行封堵治理。竖井回填:利用废渣堆废石及拆除的废弃物对8个竖井进行回填处理,竖井规格2 m×2 m,共计回填废石量3 532 m2。斜井/平硐封堵:对5个斜井及6个平硐进行浆砌石封堵,封堵长度3 m,硐口平均截面积约6 m2,共计浆砌石量约198 m3。

(2)废渣堆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治理方案。规划闭坑时,对4个废渣堆进行恢复治理,先将废石全部用于铺设矿区道路及回填竖井,之后进行原土平整绿化。②技术要求。预测下,4个废渣堆占地面积约为1 488 m2,废渣堆放量共计3 910 m3,其中用于回填竖井3 532 m2,剩余部分用于矿区道路填平使用。对废渣堆原占地进行原土平整绿化。平整面积为1 488 m2,人工播撒沙打旺草籽进行绿化,约需播撒草籽20 g/m2,需草籽29.76 kg。种草季节以春末夏初为宜。

(3)工业场地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治理方案。规划闭坑时,对工业场地进行拆除、平整后种植乔木绿化。②技术要求。共计拆除、平整面积为1 968 m2。树种选择杨树,株距2 m,除生产防治期已经栽种杨树外,还需栽植杨树约287株。穴坑内覆土0.4 m,需土量约32.44 m3。绿化方法、要求参照生产防治期工业场地周围植树要求。整地方式采用穴状坑整地,穴的规格为0.6 m×0.6 m×0.5 m。种植树木和花草季节以春末夏初、秋末冬初为宜。栽树后当年检查保存率,次年检查补植率,保存率要达到100%。

(4)排土场治理方案和主要工作量、技术要求。①治理方案。对排土场平台进行压实、平整覆土绿化。②技术要求。排土场平台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平整面积为5 506 m2,覆土厚度0.3 m,总覆土量约1 651.80 m3,然后人工播撒沙打旺草籽进行绿化,约需播撒草籽20 g/m2,需草籽110.12 kg,绿化面积5 506 m2。

4 结论

(1)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分为3个区:①重点防治区(Ⅰ区)。主要包括露天采坑、露天采坑及废渣堆,面积为95 544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2.96%,防治难度大。②次重点防治区(Ⅱ区)。主要包括工业场地及矿区道路,面积为23 478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0.73%,防治难度较大。③一般防治区(Ⅲ区)。主要为Ⅰ区、Ⅱ区以外,矿业活动未直接影响的区域,面积为3 112 120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96.31%,防治难度较小。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技术主要工作量为:露天采坑台阶边缘浆砌拦挡墙163.53 m3,平台共覆土20 953.20 m3、人工播撒草籽1 396.88 kg,边坡坡脚共种植爬山虎3 344株,边界共布设警示牌4块;工业场地共种植杨树492株,坑内覆土55.61 m3,拆除、平整面积1 968 m2;矿区道路两侧共种植火炬树3 585株,坑内覆土405.25 m3;排土场上方浆砌毛石沟53.04 m3,水泥抹面面积224.40 m2,坡脚临空处设置挡土墙,共需土石方量1 200 m3,开挖沟槽540 m3,沟槽回填平整60 m2,平整绿化面积5 506 m2,覆土1 651.80 m3,播撒草籽110.12 kg;废渣堆平整绿化面积1 488 m2,播撒草籽29.76 kg;竖井回填废石量3 532 m3,混凝土盖板8个,封堵斜井/平硐浆砌石198 m3;地质环境监测点共50个。

猜你喜欢

排土场采空区矿体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高应力条件下排土场非线性强度参数及稳定性分析研究
近地表矿体地下组合式连续开采技术研究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软弱基底排土场变形区治理研究
含基底软弱层的露天煤矿内排土场边坡形态动态优化
排土场的安全防护对策措施与事故分析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
论甲乌拉矿区断裂构造及控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