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系统研究

2022-05-30成方钰燕圣泽

建材与装饰 2022年15期
关键词:郊野步道路线

成方钰,燕圣泽,钱 静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0 引言

根据香港政府2020年统计数据,香港共计1114km2的土地面积中,74.9%为受保护或未开发土地,其中41.6%属于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及米埔拉姆萨尔湿地。香港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自然保育政策的推行,注重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规划具有体系性和前瞻性。这些城市野境[1]对香港的生态、游憩、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连接城市与自然、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步道系统作为郊野公园至关重要的步行廊道系统,为香港市民提供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承载了游憩、健身、科普等功能,为到访者提供自然与人文体验,休闲健身机会,环境与自然教育等重要价值。步道的概念源于欧美,美国称为“Trail”,英国称为“Way”,“Longdistance foot-paths”“Tracks”或“Routes”,内地又译“游径”等,香港现有郊野径共12 类129 条。

1 香港郊野公园与步道建设发展历史

香港郊野发展始于19 世纪中期为保护水塘而进行的植树造林工程。20 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郊野地区的发展开始受到国际上环保运动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影响。1964年,香港成立渔农处,负责郊野绿化、动植物保护、康乐发展等内容。香港最早的郊野公园建设蓝本为1965年《香港保存自然景物问题简要报告及建议》。1972年第一个香港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1977)立法通过,1976年《香港郊野公园条例》颁布[2]。随着一系列郊野公园建设计划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香港政府于1977年6月划定了首批郊野公园,建设了香港仔郊野公园、狮子山郊野公园、金山郊野公园等郊野公园和大浦自然护理区,贯穿其中的郊野步道系统也随之建设完善。

在香港郊野公园建立过程中,建设目标从初始的植树造林逐步走向游憩休闲,康养健身,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公园模式”[3],步道系统则作为游览者最主要的活动载体。香港政府于1976年便设立了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笃及新娘潭自然教育径并向市民开放。1992年设立“树木研习径”,向公众传达有关森林与环境的知识。目前,香港步道系统已形成郊野径共129 条,其中新界北区21 条,港岛区24 条,新界中区18 条,西贡区27 条,新界西区16 条,大屿山区23 条[4]。

2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体系

2.1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体系介绍

香港步道依渔农自然护理署官方分类12 种,分别为自然教育径、麦理浩径、港岛径、凤凰径、卫奕信径、家乐径、郊游径、其他路线、特色路线、无障碍路线、树木研习径和地质路线。其中麦理浩径、港岛径、凤凰径和卫奕信径为4 大长途远足径。家乐径、郊游径和特色线路以游憩休闲为主。自然教育径和树木研习径为主要服务于青少年的科教类郊游径。其他路线和地质路线则以历史人文资源和地质地貌资源为依托建设。

本文依托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官方分类标,将香港郊野公园步道进行分类整理,在12 类步道的划分基础上整理了每条道路的长度、推荐步行时间、行进难度,并将每条步道所拥有资源细分为美学景点、历史人文、地质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三大类[5]。为了进一步与步道功能相对应,在地质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下区分了动物及栖息地资源、植物资源以及地质资源,对步道进行了逐条的数据记录、整理与分析。美学景点包含了特色景观;历史人文包含了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古村落等历史遗迹、人文建筑与村落;动物及栖息地资源包含了动物资源、自然栖息地;植物资源包含了特色植物与其群落;地质资源包含了地质景观、水文景观。

2.2 自然教育径

自然教育径指为自然保育和教育为目的开辟设置的小径,共15 条,分布于除大屿山区外的五大城市区域,步道平缓,林荫遮蔽度高,除大榄自然教育径外,步道长度均在4 公里范围内,游览时间均在两小时内,步行友好。不同步道构成形式有石阶、古道、栈道等。自然教育径资源丰富,美学景点、历史人文、资质地貌和动物资源均有涉及。动物资源包括野生猕猴,鹭鸟、蛙、蝴蝶等多种资源,同时重视栖息地资保护。植物资源有相思,杜鹃等重要乡土树种。美学景点既有植物花卉的四季景观,步道四时之景,还包含红树林,鱼塘等田园风光。在自然资源之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反映香港历史的古道古村落和特色水塘,同时还有战堡等历史遗迹。基于路径难度的评级参考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路径难度的评级参考

2.3 树木研习径

树木研习径是指方便公众学习树木及其生态知识的郊游路线,以短途为主,香港共有16 条树木研习径,介绍了约百种树种。树木研习径上的选址契合了相关的资源分布,整个树木研习径沿线分布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同时配备丰富的解说点,便于群众的科普认知与自然教育。

2.4 四大长途远足径

香港四大长途远足径指的是麦理浩径、港岛径、卫奕信径和凤凰径。麦理浩径共10 段,全长100km,是全港最长远足径,横贯香港八个郊野公园。港岛径共8段,路径长短徒步难度各异,总长约50km。其中最长的第八段包含的龙脊曾被评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卫奕信径是全香港第二长远足径,共分十段,全长约78km,启用于1996年。途中包含大量山道与原始郊野,整体具有挑战性。凤凰径启用于1984年,共分12 段,全长70km,全港远足径长度第三。其标识系统完善,道路各处及路口处均有完善的标识系统,指引方向同时还标有步道相关信息,包括距离、长度、步行所需时间等。四大远足径沿途均有丰富的景观与资源点分布。

2.5 家乐径、郊游径与其他路线

家乐径与郊游径:家乐径趣味性强而步行难度低,主要面向有游憩需求的市民,路径分布有较多的游憩设施。郊游径主要面向有一定健身需求的徒步爱好者,长度较短但有一定难度。两者自然景观良好,沿途设施相对丰富。

其他路线共三条,包括港岛区松林炮台历史径和新界中区两条战地遗迹径。松林炮台历史径位于龙虎山郊野公园山丘,长仅0.38km,包含百年砲台建筑群,路面平缓易行,林荫遮蔽度高。狮子山至马鞍山段的战地遗迹径长9km,沿路共有17 个遗迹,保留了二战时代大量军事遗迹。城门段战地遗迹径长仅250m,却记载了城门碉堡的历史,有较强教育意义。

2.6 地质路线

地质路线主打地质景观,步道路线周边有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拥有多种地质地貌特色、优美海岸线、海岛风光、以及水文景观。地质路线上多有原址改造的博物馆和自然教育解说中心,既可供研究人员调研研究,也担负了重要的地质教育功能。

3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体系特点

3.1 步道营建人性化,标识系统清晰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系统的标识系统具有系统化、人性化特征。以麦浩理径为例,每隔500m 设有标识距离的指示牌,繁中和英文双语标注,设计风格统一,位置醒目便于识别。步行者平均步行速度散步为1.5~1.8km/h,步行4.5~6km/h,快走6~7.5km/h。在步行情况下,约5~7min 可路过一个标距柱,能给人安全感,有助于步行者进行规划安排。同时标识系统可以帮助徒步者进行路程定位,避免偏离道路,遭遇突发情况亦可快速定位以获得救援。步道同时在每个岔路口设立了包含地名、所在位置、长度、步行所需时间等实用信息的黄色路标,具备清晰明确的指引标识系统。树木研习径则设置了大量树木解说点。

3.2 官方线上资源翔实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系统官方网站及移动客户端建设完善,相关资源介绍翔实丰富。渔农自然护理署生物多样性网页记录了超1000 种动物基本资料,包括超240 种蝴蝶、120 种蜻蜓、180 种淡水鱼类、110 种两栖及爬行类、550 种鸟类及50 种哺乳类。香港生物多样性资料库提供可查阅的具体动物分类资料、保育状况、本地及全球分布和照片。同时提供动物类别和生境的资料、生物多样性相关文件,并与香港植物标本室植物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系统。

以香港“郊野乐行”网站为例,经过多次更新迭代,内容从单一、概括性介绍逐步发展细化到每条步道的具体信息,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长度、行走难易程度、树木遮蔽度。此外还对步道自身的美学景点、历史人文景点、地质地貌和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季节性动植物景观也有补充。在步道本身拥有资源之外,对视觉上如眺景等景观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为香港步道系统提供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信息,服务市民与游客。

3.3 社区参与度高,功能承载丰富

香港郊野公园步道系统从徒步露营,游憩休闲,到自然教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社区参与度较高[6]。人们可以根据时间、活动需求等选择适合的步道,既保证了全类型步道得到充分利用,也避免了不同需求人群同时使用步道带来的矛盾。

针对日常游憩需求的步道长度短、难度低,道路标识完整丰富,沿途多有野营地与烧烤场等设施。以家乐径为例,步道长度多在5km 内,游憩时间1h 左右,道路难度易行,自然遮蔽度高,可为市民提供周末节假日烧烤,野营等活动。针对康体健身需求的徒步爱好者,有不同长度与难度的步道可供选择。以郊游径为例,步道长度多在5km 左右,步行时间1~2h,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保证了徒步爱好者与远足市民群体康体健身的需求。香港郊野公园自然教育则依托动物与栖息地,植物资源,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通过自然解说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解说、科普、自然体验等,完成对学生、市民以及游客的自然教育。

4 结语

与内地步道相比,香港步道之所以内涵丰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利用率高、社会效果好,不仅由于其起步早、法律法规完善以及概念引入早,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备的评价体系与功能细分。通过对于步道的细分,能够充分利用每条步道独有的各类资源,扬长避短同时深挖自身特色。目前内地步道在建设过程中,相对更加追求单条步道承载多种功能,但存在深度体验不足、不同需求使用者产生矛盾,步道不同路段利用率差别大等问题。内地步道系统的建设可学习香港郊野公园步道建设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步道的评价体系与分类标准,通过功能细分与深挖特色,以期国家建设资源投放更加精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有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郊野步道路线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