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22-05-30甘黎嘉

科技风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安全意识体验式课程建设

摘 要: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丰富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解决公共安全教育覆盖面不足、资源浪费、教学方式单一且不成体系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构建合理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安全意识;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公共安全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当前受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较之以往已有很大改善但依旧严峻,主要体现在:公共安全的基础相对薄弱[1],民众公共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安全科普教育等。

1 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革新,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认知进一步升华。其中一个就是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和感受。我国公共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突发公共事件多发背景下,随着公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公共安全日益更高的需求[2]。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保障条件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国家财政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据财政部数据统计,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呈增长趋势,自2007年以来我国国家财政公共安全支出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2%。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二十五条至第三十条针对政府、专业救援队伍、专业处置人员、志愿者、学校及普通民众等分别就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3]。2017年4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着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020年5月,发布《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通知,明确要加强公众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近几年,教育部認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将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可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能力是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

2 课程拟解决的问题

2.1 教育受众覆盖面不足

目前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面向社会大部分人群,但并未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除学校和部分特定行业要求定期开展,大部分依靠公众自学,效果欠佳,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且分散,安全教育难度大,只有少量不定期的媒体宣传,宣传方式单一且薄弱。在内容上,消防安全教育开展比较深入广泛,现场急救等其他内容开展教育较少,覆盖面严重不足。公共安全教育的触角应该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所有社会成员。

2.2 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零散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各地的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不断崛起并无偿对市民开放[4],对我国民众的安全意识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量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性较差,安全教育基地挂牌仍缺乏相关的设备设施,或者设备设施过于简陋,同时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公众需求。我国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多用于事中救援和事后重建方面,用于事前预防的公共安全教育支出占比较低,导致公共安全教育设施等资源相当匮乏。

公共安全涉及面宽,横跨多个领域和多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职能分工、事权划分并不明晰,导致职能部门通常只负责与其对应的安全教育,消防部门负责消防安全教育,交通部门负责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教育等,在对公众组织安全教育时并未协调,造成安全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公众而言教育内容零散,跨度大,理解困难,以致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2.3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当前公共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教育内容偏重理论,实操环节较少,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而且很多安全教育从业人员本身非专业出身,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加之缺乏系统性的安全教育教学资源,以致宣传方式单一,且偏重理论,很难保证安全教育的深度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开展比较零散甚至没有开展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实施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

3 课程建设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5]。

可见解决公共安全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公共安全教育体系,而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囊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综合安全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因公共安全教育受众群体的复杂性,具体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3.1 理实一体,融在实训

公共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在建设课程中通过理论知识让公众明白为什么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明白怎么做的实训环节,应以实训为主,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训环节,知道怎么做的同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考虑到公众文化素养差异大,自身安全需求不同,可将理论知识浅析化,以安全常识的普及为主,尽量少讲原理等深层次理论,使广大公众更易接受。

实训环节应尽量精细化,特别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实训项目,可分次分层完成,大多公众对于安全技能并非一窍不通,熟悉擅长的内容可跳过,重点学习强化不清楚、不擅长的环节,公众可根据自身安全需求和学习能力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以期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安全意识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目的。

3.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常规安全教育方式以知识讲授和文字宣传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具现化,不够形象生动;教学形式偏理论学习,动手机会少,趣味性低;教学过程学习时间长,效率低。建设“线上+线下”的混合课程模式,是实现公共安全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线上方面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等方式上传安全宣传教育平台,公众可根据自身安全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内容。线下应浅化理论知识,专注于实训环节的体验性,着重指导公众安全和应急逃生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3 碎片化教学内容

公共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复杂,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同时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安全教育的需求亦不相同。将课程教学内容碎片化有利于公众自主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减少公众的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以促使公众整体安全素养水平的提升。

4 课程实施途径

为构建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融入社區服务管理平台、中小学课程体系,结合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和课程建设思路,具体课程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4.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响应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号召,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具备处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事故的安全常识和技能,科学地预防和保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充分分析公众面临的常见事故类型,如常规操作误区、认识误区,公众群体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和流动性,公共安全教育的行业特点等因素,设计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内容应具备普适性。②课程项目应具备全面性。③课程实训环节应具备易操作性和体验性。④课程学习方式应具备灵活性。

结合以上要求,根据普及公众各种灾害知识和应急技能的需求,将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大致分为7个板块,即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现场急救。为突出课程的体验性,强化实训为主的主旨,将课程内容设计了20个体验式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大致如表1所示。

实训项目的设计应结合生活或工作情景,提高实训项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体验性。避免因课程实训项目零散而独立导致公众学习后不能实际运用等问题。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调动公众学习的兴趣。

4.2 制定课程标准

传统的公共安全教育因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协调,在开展过程中过于零散,缺乏统一规划,以致公众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为提高学习效率,公共安全教育应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安全教育。同时开发统一的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的实训训练项目,着力提升公共安全教育的普适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标尺,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应从消防安全、自然灾害、水上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活安全、自救互救和应急逃生等方面指导公众了解日常生活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和应急技能,培养公众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防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素养能力。

4.3 教学资源开发

4.3.1 教材开发

结合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公众对自身安全的需求开发公共安全教育的教材,应注重全面性、普适性、趣味性、操作性并重的原则,应将教材分为七个模块: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现场急救。将教材与课程内容一一对应,教材内容应注重激发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材应围绕实训项目开展为主轴,融入理论知识的讲授,强化公众的体验性,降低学习的门槛。实训项目还应注意加强徒手操作训练项目,降低对器材的依赖,比如,指压止血法训练、海姆立克急救法训练、伤员徒手搬运训练等,保证公众在应急情况下能随时操作。公共安全教育教材不仅能用于公众自主学习,还应能用于中小学安全课程课堂教学。

4.3.2 在线课程开发

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侧重于对公众的无死角全覆盖,受公众工作、家庭、年龄、地域等因素影响,相比于线下课程的教学方式,线上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而紧凑的授课方式深受公众喜爱,也反映了当下公众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应紧随时代潮流,方能被公众接受。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最小学习单元,如表2所示,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视频应碎片化,长度不超过3分钟,将单一学习单元讲透即可,追求质不追求量,这也与当下公众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相适应。

4.4 课程质量监控

实现公共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课程质量这个“纲”,作为面对广大公众的开放性课程,实训项目的课程质量评价应关注公众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公共安全教育开展过程中和结束后,根据公众学习情况和课程考核成绩撰写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做定量、定性分析,以确定课程质量与课程目标期望值是否吻合,分析公众的个体差异性和素质结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公众对课程难易程度的接受情况、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结合情况,公众对课程实训环节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等课程反馈信息。

结语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常规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已逐渐落伍,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精简化、趣味化,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的实训环节已成趋势,公众迫切需求一门以实训为主体、学习方式灵活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公共安全课程应结合公众对安全教育的需求,重新建设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应统一拟定,统筹协调教学内容,有序推动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材以实训项目为主,在实训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应以常识普及为目的,避免过于专业化。在线开放课程应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方式为切入点,解决公众学习时间不稳定,个体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艳杰.探索高层次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新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1415.

[2]沈惠章.我国公共安全的前景展望[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01:2326.

[3]胡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肖艳霞.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研究——《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问题与完善[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栋胜.试论新时代基层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J].办公室业务,2019,2:2636.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研究(Z212055);202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协会高等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基于ASK模式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研究与实践(CQGJ21B198)

作者简介:甘黎嘉(1987— ),男,汉族,四川邻水人,硕士,高校讲师,主要从事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安全意识体验式课程建设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