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生命场: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2022-05-30刘锦涛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验式

[摘要] 生命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与核心素养发展,把学生体验生命现场、在场、磁场三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探寻其背后的生命离歌,为解读生命教育提供精神密码与心灵地图,成就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

[关键词] 体验式;生命场;生命教育

一、追本溯源,解读生命密码

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而在《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提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生命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题之一,注重学生在生成性的生命主题中的自我体验,以生命主题承载德育目标,在学生内心深处唤醒对生命的认同与思考。

生命教育本身是一个严肃的传统话题,与学生亦远亦近,道德与法治课与生命教育的契合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解读生命教育,抓住每一个刻意而又为之的教育初见,实现每个学生都成为“我自己”,实现“我之为我”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精神密码与心灵地图。同时,依据学科特性,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与生命教育相关的适切性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素材,有机整合融入课堂教学中,思考有为青年的使命担当,绽放生命光芒。

生命教育不仅要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而且要通过其中价值的摄取来帮助学生全面体验人生,唤醒学生个体的生命感、自我感与价值感,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生命化的课堂成为师生互相润泽、参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外部环境与自我生命达到交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生命教育的受益者,同样也是生命化教育的践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来确认自身存在的生命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问诊寻踪,赋能生命成长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中有提及生命教育的更多意蕴,实际上,课堂教学的对象不是单纯的生命个体,而是让有意义的生命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形态演进。情境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将为生命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原料并进行嫁接位移,这势必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理解教材的内涵,深刻认识到敬畏生命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为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驱力。例如,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意外发生,探寻悲剧背后的生命离歌,将是一次体验式生命德育开展的重要契机,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健康生活、适应社会。

体验意味着由知化行、由行生情,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尊重其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同的认知方式、学习特点,以此作为自身教学的出发点,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引导学生对探问生命充满好奇,而不是一味关注书本教材知识的满堂灌与认知能力的共培养,忽视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导致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命散场,失去道德与法治课的应有之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获得正确生命意志的基础上,自觉深入思考,产生积极的生命行为,才能真正地体验情感,真正地彰显个性,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现场—在场—磁场”,只有同时进行“三场”的师生对话,才能发现差异、尊重差异,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生命个体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在了解、表达、行动中凸显个体生命觉醒与觉知的底色,在比较、对话、交流中感知自我与他人生命的交互与生成,在生命体验的视野中收获各类的情感积累,发出深情的生命追问,传达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和生命精神的重量,实现情、理、法的平衡与结合。但这并不是刻意、直接地灌输,而是需要借助生命场进行疏导,要饱含生命个性,充满生命魅力,以价值导向的方式促使学生追求妥当的存在方式,追求真善美,不断润泽、传承、生长、突破。生命场一旦构筑,就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如阳光雨露般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直抵精神智慧深处的“根”与“魂”,照亮学生未来的生命成长之路。

三、正心正举,静听生命绝唱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发生,无疑是一次生命绝唱的德育大讨论,与《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十分契合,不妨引入道德與法治“敬畏生命”课堂,立足生命现场,激活生命在场,以关注“生命之缘”来探问“生命之链”,从而重构生命磁场,回归“生命之智”,彰显体验式德育之大真。由此,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旅程,打造体验式生命场德育。

(一)立足生命现场,关注生命之缘

生命教育应以教师的自我敞开为逻辑起点,确立学生本位视角,从已有的生命现场入手,通过对鲜活的真实事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困顿进行释疑,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意志,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点。基于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盲点,在学习“敬畏生命”这一框时,笔者通过“猜一猜”的方式导入,用一组数字简单还原了“生命现场”——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小小数字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生在解读数字密码的同时,将产生由外而内的直观体验,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命感悟,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生活是好的大课堂,生活素材是教材的补充,只有将教学素材生活化,才能焕发课堂生命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教材,如何架构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在一开始讲授新课“生命至上,畏而敬之”这一环节时,巧妙撷取生活素材,提问学生:“逝者已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搜救打捞,去调查走访,你觉得有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视频的方式深入挖掘坠江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力,把它呈现给社会意义性存在的学生主体,以学生的自觉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自身感受有效拉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关注生命本缘——脆弱艰难,将抽象的生命历程化为具体的过程,理性对待死亡,学会接受和包容,发现正向能量,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促进学生动态成长。

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笔者利用真实的生命素材进行第一篇章任务学习“惜生:生命的无常”,引发学生关注坠江事件的生命之缘,复盘真实的主题情境,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代入感。围绕着紧急救援中的若干感人镜头,精巧设置有针对性的递进式问题“救援队长周小波的含泪救援行动说明了什么”,用行动来诠释生命是坚强、有力量的。由果导因,在特定情节下,不断追问从悼念仪式中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倾听他们的发言,在思维碰撞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误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奠定本节课严肃认真的生命基调和生命底色。

(二)激活生命在场,探问生命之链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个体生命的成长规律进行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实现生命在场的课堂生命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生命课堂不仅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更要在尊重生命生长规律的同时促进情感上的升华。师生之间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场”的生命互动,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上达到双向的生命共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生命化、诗意化和人性化,得以全面、和谐发展。

在“休戚与共,行有所止”教学环节中,笔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案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第二篇章任务单“共生:生命的沉思”,开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情境引领的活动体验,追问“虽然是短短的2秒钟,但司机冉某的还击行为意味着什么”“乘坐22路公交车的其余13名乘客无一例外,没有一个上前劝阻的,又说明什么”,追问“假如同学们在现场,大家会怎么做去避免悲剧的发生”,鼓励学生在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创造性体验: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应该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避免惨剧的发生。以“同类事件、不同举措”为引线在自由的活动空间中让课堂沉浸在主体共鸣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共同体的深层内涵——休戚与共,真正地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增加生命的厚度,實现知行结合,这才是相互感染的师生共同体的“生命在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价值的实现需要激活生命在场,这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有人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重庆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谁之罪,谁之殇?在学生看来,反思这场悲剧发生的重点并非追究事故责任的归属,而是探问悲剧发生背后的生命价值底线。在本框教学中,教师将当时最具说服力的事故画面可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领学生发现女乘客、公交司机、其他乘客三类角色存在的行为问题,使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展开深入的讨论、思辨、感悟,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把抽象的学科知识以“产生—表达—组织—反馈”的组团方式呈现,唤起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凸显生命在场的地位。

(三)重构生命磁场,回归生命之智

生命是一场修行,必须给自己的修行定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具有吸引力的正向生命磁场。生命教育把师生生命场视作一对磁体的统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反省、觉察和突破不断瓦解陈旧无力、生命紧缩的负能量场,重新创造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生命磁场。教师作为引导者、沟通者,要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以生为本,关注生命现场,激活生命在场,打破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通过洞彻、反思,发现生命意义之所在,启迪生命智慧之所在,提升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是学生重构灵动的生命磁场的关键。

在落实第三篇章“护生:生命的坚守”中,笔者借助坠江事件,因势利导提取学生生活实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围绕着“如何善待他人,构建文明宁波”这一话题,设置“温情‘甬’动,雅言善行”教学活动,设问学生作为城市一员,要“身入”更要“心入”,在平常生活中面对家人、同学、老师、陌生人等该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当更多人的温暖汇聚成一种力量时,就变为一种精神,成为我们内心的自愿选择,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积极行动起来,将教学延伸至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价值智慧的追求,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由知识化向生命化的转变。

动人者,形象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公交坠江事件,生命之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的最后设置了“生命榜样在身边”这一体验活动,学生在不断地交流、碰撞、建构与生成中,充分激发生命内在的动力,在整理与顿悟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好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幸福生活倡议书”活动的发起,让整齐洪亮的集体宣读倡议书的声音赋予学生更多生命行动的原动力,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敬畏生命是我们的道德法则,对平凡中的伟大肃然起敬,将真情、善意和美好放大化,掌握与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生命智慧,在获得基本生命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以更加自尊、自信、智慧、高效的姿态快乐学习、幸福生活。这将成为我们每个人重构生命磁场的恒远追求和向往。

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是生命教育的高境界与大学问。体验生命场的过程,蕴含着师生、生生之间生命理念的磨合和交叠,生命行为的判断和衡量,生命情感的深化和融合,生命智慧的敬重与回归,以此,聚合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丰盈每个人的“人生大课”。

刘锦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体验式
并发症体验式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体验式德育:体验什么,何以践行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