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舆情事件现状与全流程处置策略

2022-05-30石倩李蕊李彤完欣玥

学会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舆情工作者

石倩 李蕊 李彤 完欣玥

[摘要]当前,科技工作已成为舆论瞩目的热点领域,科技舆情事件关注度持续走高。科技社团每年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广泛,但学术会议的舆情监控工作却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科技社团必须提高重视程度,采取完善舆情处置机制、拟定舆情分级应对方案、加强新媒体正面引导等措施,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舆情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

[关键词]科技社团学术会议科技舆情分级应对

[中图分类号]N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50028-07

一、研究背景

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学术会议是科技社团履职尽责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各类学术会议的开展对于促进学术繁荣、建设科技强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中国科协2020年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年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共举办学术会议16442场(次),参加人数167589万人次[1]。可以看到,我国学术会议的开展如火如荼,受众广泛,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术会议的舆情风险管理工作更应得到科技社团的重视。

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以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2]。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不好的舆论则会成为社会的“分离器”[3]。进入21世纪,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加之新媒体快速发展,科技领域的舆情数量显著增长,舆情复杂性凸显。

举办学术会议面临的舆情事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学术会议所面对的科技议题纷繁复杂,有些涉及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容易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二是学术会议邀请的专家较多,可能会有专家发表不当言论;三是由于社会大众对科学观点理解不深,造成误解误读、片面领会等舆情事件。大型学术会议媒体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和争议。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容易发酵成社会热点事件,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舆情事件现状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工作对科技社团至关重要,但科技社团还存在能力短板。为调查舆情处置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改善方向,笔者分别针对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从学术会议组织者和舆情受众两个角度设定。调查科技社团工作人员旨在了解目前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舆情处置的现状和问题;调查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旨在了解不同受众对科技舆情的关注程度、关注渠道等,为科技社团应对舆情事件提供思路。本文选取了来自不同学会、协会的34名科技社团工作人员,从性别、年龄段、从事行业对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分别取样。回收科技社团工作人员在线填写的问卷34份,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在线填写的问卷113份。

(一)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的舆情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学术会议中舆情事件带来的后果,50%认为会造成行业内的不良影响,3235%认为会对相关专家产生不良影响,3235%认为会形成社会热点,带来重大舆情风险,4412%认为会影響科技社团形象,2941%认为影响不大,一般可控。这反映出科技社团工作人员对学术会议舆情事件带来的后果有一定认知,舆情事件不仅会影响所在社团、相关专家形象,更会带来行业内的不良影响,乃至社会影响。

在科技社团工作人员对学术会议舆情处置预防和应对措施的了解情况方面,6176%表示“了解一些,但不太全面”,3824%认为“发生概率比较小,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无人认为“非常了解”。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预防和应对舆情事件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亟待提升相关能力。

在学术会议开展全流程中,6176%表示没有独立舆情监测人员,但会有会议相关人员负责,882%表示有独立工作人员负责舆情监控工作,1765%表示不清楚情况,1176%表示没有工作人员负责。可见,大部分科技社团没有独立舆情监测人员,一般由会议相关人员负责。XUEHUI学会2022年第5期2022年第5期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舆情事件现状与全流程处置策略XUEHUI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大部分科技社团工作人员认识到了学术会议中舆情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对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了解程度不高,接近40%的受访人员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学术会议开展过程中,大部分科技社团受限于人手等各种原因,缺乏专业、独立的舆情监测人员,一般由会议相关人员负责。

虽然学术会议舆情事件呈偶发态势,概率不高,但其影响后果不可估量。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学术会议过程中,事务繁多琐碎,很难有精力对舆情状况进行实时跟进。因此,针对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的舆情处置能力亟待补足、提高,此外,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十分必要,真正实现责任到人。

2舆情处置机制亟待完善

关于科技社团目前在学术会议科技舆情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353%认为相关机制不完善,7059%认为所在社团对学术会议中的舆情处置不够重视,5588%认为缺乏专业知识,2353%认为人力不足,2353%认为缺乏资金支持,294%认为是其他原因。可见,相关机制不完善、重视程度不高是该项工作的核心问题。

关于科技社团是否建立了学术会议舆情处置的相关机制,4412%表示不清楚情况;3235%认为所在社团有舆情处置相关机制,但没有针对学术会议的;仅有2353%的受访者反馈所在社团建立了针对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相关机制。可以看出,一些科技社团虽然建立了舆情处置机制,但是大部分并没有建立针对学术会议的专业机制。

同时,一些社团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建议,“形成机制条例”“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审核把关”“及时跟进反馈”等成为主要被提及内容。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科技社团在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缺乏针对性机制等突出问题。一旦舆情事件突然发生,科技社团将面临手足无措、无章可依的尴尬局面,给舆情扩散埋下了较大隐患。

(二)受众对学术会议科技舆情的关注情况和处置建议

在针对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调查中,一共113人提交问卷,其中,科技工作者59人,占5321%,普通民众54人,占4779%。

1受众对科技舆情有一定关注度

对于学术会议的关注程度,5593%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偶尔参加”,3051%表示“经常参加”;“没参加过,但关注过相关新闻”的普通民众占比最多,为4815%。可以看出,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参与过学术会议,而普通民众虽然参与不多,但是仍会关注相关新闻,这说明学术会议的舆情动态不止行业内关注,也会触及社会层面关注。

在科技类舆情的关注程度上,508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经常关注”,“有时关注”的占4576%,“基本不关注”的仅占339%;而普通民众有6111%表示“有时关注”,2963%表示“基本不关注”,926%表示“经常关注”。可以看出,科技从业者对科技舆情关注度较高,而超过2/3的普通民众表示经常关注或有时关注,可见普通民众对科技舆情关注度并不低,值得引起重视。

关于舆情事件带来的后果,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认为会影响专家形象的占比最高,分别为6271%和537%,其次是会对科技社团产生不良影响,会造成行业内的不良影响,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参加过学术会议,且超过半数人经常关注科技舆情;普通民众虽然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比例不高,但是对科技舆情也有一定的关注,70%的受访者表示“有时关注”或“经常关注”。此外,两类受访者均认为科技舆情事件会带来不良后果,极少数认为影响不大。可以看出,科技舆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普通民众并不是漠不关心。因此,提高科技社团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十分必要。

2受众偏好从新媒体渠道获取科技信息

针对偏好获取科技信息的媒体,科技工作者更偏好各类网站(4068%)和微信(3898%),普通民众更偏好微博(3333%)和微信(2407%),详见表2。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更加偏好利用新媒体获取科技信息,其中科技工作者更偏好各类网站和微信,普通民众偏好微博和微信,这为科技社团选择舆情沟通渠道提供了指引。

525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网络舆论有参考价值,4746%持怀疑态度;而5741%的普通民众表示持怀疑态度,4074%认为有参考价值,仅有1名普通民众表示网络舆论完全不可信。可以看到,不管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对于网络舆论基本没有持完全否定态度,网络舆论走向对受众判断有一定影响。

基于调查结果,科技社团可以根据科技舆情的影响人群选择更为合适的沟通渠道。此外,网络舆论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科技社团在舆情事件应对过程中,可以重点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尽可能传递正面消息。

3受众建议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

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均认为科技社团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媒体发布权威消息较为有效,占比超过70%,其次是邀请该领域专家提供科普服务、积极回复网友热切关心的问题,详见表3。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民眾提出了“多个平台及时辟谣”“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设立同行评议制度、追责制度,源头上保障会议质量”“关注国内外舆论态度”等建设性意见,其中“科普”成为被提及最多次的关键词。

从调查结果可见,发生舆情事件后,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媒体发布消息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值得科技社团加以重视。此外,要积极对普通大众进行科普,厘清事实真相。

三、学术会议舆情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一)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1强化科技社团工作人员舆情处置能力

科技社团工作人员身处学术会议舆情处置的第一线,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舆情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迫在眉睫。科技社团可积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上级单位下发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重视程度,了解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结合本单位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此外,建议加强案例学习,对过往发生的舆情事件处置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取长补短。若本单位发生该类事件,可形成案例报告,进行专题分享。

2建立针对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机制

当下,因为重视程度不高、人手不足等问题,大部分科技社团未能建立起针对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机制。然而一旦在各级学术会议中发生舆情事件,将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舆情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迫在眉睫。

建议科技社团完善针对学术会议的舆情处置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及应急处置工作流程。首先,舆情处置需要科技社团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积极配合,因此要坚持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舆情监测、媒体合作、请示汇报等各环节责任主体。其次,科技社团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向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发布学术会议舆情处置方案,明确舆情处置工作流程,让社团工作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

3做好学术会议预判风险点工作

科技社团开展的学术会议数量众多,涵盖的科技议题较为广泛,可能会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有时甚至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学术会议开始前,可针对相关话题进行舆情监测,搜索主流新闻媒体、科技媒体、新媒体等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预判风险点。此外,针对会议演讲、媒体采访等对外传播较为广泛的环节,可提前告知演讲嘉宾、媒体、参会工作人员相关风险,最大程度规避不当言论等问题带来的舆情风险。如果会议采取直播方式,可以采取延迟播出30秒至1分钟的方式进行同步审核,避免更大范围扩散。

4加强联合协作

舆情处置工作并非孤军奋战,尤其面对较为重大的舆情,科技社团往往难以独自应对。因此,在学术会议筹备过程中,可以与会议举办地的网信办、宣传部门及相关主流媒体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商议应急处置办法。若发生舆情事件,应在第一时间梳理完成应对措施,占据话语主动权,消弭危机。

(二)高效应对,避免舆情发酵

1全方位掌握实情

舆情事件发生时,科技社团作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对舆情发生的具体原因、扩散程度等进行调查。学术会议讨论的内容往往涉及科技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而现场观众乃至社会公众可能受限于知识储备程度,对一些信息产生误解、误判。媒体报道或自媒体爆料后,容易产生针对会议内容的不理解或谣言,有时甚至会导致强烈反响。因此,科技社团可第一时间咨询业内专家核实舆情真伪,了解实际情况。此外,及时了解舆情扩散渠道、扩散程度及舆论导向十分必要。可立即抽调专人搜集整理各类主流媒体、科技媒体、网络媒体等相关新闻、评论和网民跟帖表态内容。

2完善舆情回应方式,分级应对

学术会议中发生的舆情事件有大有小,科技社团可采取不同层级的响应方式,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精准高效应对[4]。具体来说,根据舆情的受关注和敏感程度、传播范围、传播速度、负面影响程度等进行研判分级。对于舆情监测渠道,科技社团可以关注主流媒体和相关行业媒体,判断是否已造成较大影响;还可利用较为权威的舆情监测平台“知微事见”“百度指数”,对已发生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查询,记录各类舆情指标变化,包括事件敏感度、媒体参与数量、关注度等[5]。此外,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关注舆情走向、浏览转发数量等信息。

舆情等级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技社团可以对舆情等级和定义进行详细规定。一级舆情一般是指关注度、敏感度极高,成为群众争议热点,在社会上造成了重大影响的舆情。一般情况下,登上微博热搜榜或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的舆情事件可视为一级舆情。二级舆情一般是指影响较大,已通过新闻媒体、自媒体或其他平台传播,可能会引发行业热点事件的舆情。针对一、二级舆情,科技社团应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搜集、整理各类媒体相关新闻、评论和网民跟帖内容,4小时内报科协和相关主管单位,研判舆情动向及发展趋势,提出初步处置建议,请求协调处置;科技社团还应在24小时内做好口径拟定、回应方式及媒体确定等回应准备工作,必要时积极进行正面回应,发布权威消息,采用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取得社会大众的理解,视情况适时回应并跟踪后续处置工作;处置工作结束前,每日关注最新动态,防止次生舆情的发生。三级舆情一般是指敏感度较低、影响较小的舆情问题,如活动现场发现专家不当言论等舆情问题,未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扩散或仅由个别自媒体传播的个案。此时,科技社团会议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告知在场的媒体和直播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不当言论等舆情事件传播的可能性。同时积极对相关自媒体开展解释引导工作,切断传播源,控制舆情发酵。

3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做“第一定义者”

当突发舆情事件发生后,科技社团和相关单位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跟进处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曾提出广为流传的“黄金4小时”法则。该法则指出,舆情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主动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可以及时平息事件[6]。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容易产生较为快速、广泛的舆论传播。此外,快速的传播还极易导致谣言的滋生,引发社会公众的质疑。为了避免舆情的快速发酵,建议科技社团在“黄金4小时”内了解舆情全貌,厘清事实,请示汇报后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防止舆论偏转。

4加强新媒体平台正面引导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思想舆论传播的阵地[7]。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往往在舆情事件发生时或事后短时间内已经被传播、扩散,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网民获取的新媒体信息体量较大,且囊括了真假舆情,鱼龙混杂,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视频、声音、图片等;同时,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网民在新媒体上可以自由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对舆情事件进行评价,形成了“多对多”的立体交互传播[8]。科技社团在新媒体领域可以做更多正面引导,通过官微、官博等渠道发布权威消息。邀请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意见领袖在新媒体上进行科普、辟谣,对舆情事件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此外,科技社团可积极回复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良性互动,消除疑虑,打造积极向上的会议舆论氛围。

(三)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

每次舆情事件都是科技社团宝贵的“教科书”,预防手段是否有效、应对方式是否恰当等问题等值得会后进行复盘思考。科技社团可整理总结舆情处置报告,评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对学术会议各类舆情的思路和措施,不断完善社团相关规章制度及方案。同时,舆情处置过程中收集的各类信息、回应中发布的新闻稿、视频等资料应一并存档,以备后续查验。

四、结束语

科技社团举办的各類学术会议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在科技界乃至社会范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但是,学术会议中可能发生的各类舆情问题也值得科技社团引起重视。科技社团应尽早建立舆情处置机制,防患于未然;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分级应对,做好新媒体正面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会议舆论氛围;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唯此才能避免发生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2020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4-30).https://www.cast.org.cn/art/2021/4/30/art_97_154637.html.

[2]王来华.“舆情”问题研究论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2):78-81.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周昕,李瑞,黄微.多媒体网络舆情危机响应机理及风险分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0):6-16.

[5]邓建高,吴灵铭,齐佳音,等.基于信息关联的负面网络舆情风险分级与预测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1):38-43.

[6]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2010-02-02(19).

[7]何源.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新媒体在舆论阵地崛起的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9.

[8]张辉.信息化时代政府应对新媒体的能力建设[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57-160.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舆情工作者
学术会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学术会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消费舆情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医学会议的腐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