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2-05-29廖庆智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证书计算机网络制度

【摘要】本文基于201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论述中职学校推动“1+X”证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为例,提出对策:制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基于工作实践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價、企业评价”四方评价体系,多措并举打造计算机网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推进校企融合的深化。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改革 计算机网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67-05

随着“互联网+”思维与各行各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计算机网络专业成了新时代各行业发展都会涉及的工具型专业。但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领域一直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状态,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专的情况普遍存在,很难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比较稀缺该专业的中高端技术人才。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中职学校应主动承担起这一育才使命,着力培养基础实、技能高、素质优的复合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为了推进中职教育发展、落实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启动了“1+X”证书制度改革。该制度强调充分发挥学历证书的育人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和创业本领,同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推动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从而全面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育质量。该制度的实施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于2019年申报立项了“‘1+X’证书制度试点形势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一、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启动“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旨在通过育训结合、书证融通,真正培养出产业岗位亟须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高质量就业,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实现从学校教育到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这是一个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保障性制度。

建筑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5个领域为首批“1+X”证书制度改革的试点领域,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中的一门专业。就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1”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证书,“X”是计算机网络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和专业发展需求,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启动了计算机网络专业“1+X”证书制度改革工作,着力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技术人才。学校在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方面具备如下条件和优势:一是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广西中等教育五星级学校,具有比较雄厚的办学实力,为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且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工作,将之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形成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在广西享有较高的声誉;三是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神州数码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形成了良性合作关系,为“1+X”证书制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四是学校地处北部湾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南宁,南宁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中心枢纽,急需大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在“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如下步骤抓实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步,制订、实施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的“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与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技能比赛、课程与就业岗位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步,强化师资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新时代“双师型”工匠之师;第三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和共育共训等方面的合作。

二、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操性和有效性,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中从事计算机硬件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网站建设技术应用、网站维护应用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量更大的是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中高端技术人才。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计算机硬件或网络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支持、基层网络管理等基础工作,在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这一状况说明,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过去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未能充分对接市场,课程设置较为僵化,未能形成课程及时动态调整机制;二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也即是说,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未达到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的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效果的好坏。为了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门与市场变化紧密相关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形势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之前,我校该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并不高,2018年,我校电信系共有62名教师,其中只有31名“双师型”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50%,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就更少,这非常不利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深度不够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与多家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但在过去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深度不够,只是在工学交替、校企双师带徒方面进行合作,创办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合作表面化,校企双方在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群、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进行“三教”改革等方面还未形成深度融合。

三、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与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网络公司有较深合作。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形势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前,我校与这些公司共同开展调研,分析了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状况及相关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最终确定了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地方产业为纽带推进“书证融通”的思路,形成了“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如下页图1所示)。该方案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与“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要求对接,从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严把教学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两关,推动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三个融通”;二是调整了方案的职业面向,过去的方案偏重于学历证书,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新方案特别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有利于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对接就业市场;三是将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划分为课堂学习、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3个阶段,特别强调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重要性,明确了实训、实习的学时安排,并要求占总学时数的一半以上;四是明确了培养效果,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操技能,实现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二)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基于工作实践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我校在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坚持如下两个工作原则:一是基于工作实践设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二是按照“书证融通”的客观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查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进行有效对接,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设置。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基于工作实践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我校与合作企业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行业协会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计算机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工作领域、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研制了由三大课程模块构成的新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实现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三大模块分别为: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基础、英语、数学、语文、体育、音乐8门课程;二是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常用工具软件、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办公设备维修6门课程;三是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包含Web前端开发方向的网络工程制图、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网络信息安全、动态网页编程基础、网络操作系统6门课程,以及Web服务器端开发方向的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技术、网站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技术基础、网络服务器管理6门课程。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学生既能扎实掌握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又能有效应对工作岗位需求,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三)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企业评价”四方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效果好坏的“评判员”,要想做好评价工作,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从评价内容上说,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价;从评价方式上说,要采取多渠道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阶段性上说,要针对相应阶段的目标,设置不同阶段的评价侧重点,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评价反馈上说,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补缺、改进,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按时、有效地完成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方便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需要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原来的由授课教师做单方面评价的方式,转变为由学生、学习小组、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企业评价”四方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我校划分了不同阶段的评价侧重点:在课堂学习和校内实训两个阶段,主要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为主,企业评价为辅;在企业实习阶段,主要以企业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为辅。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课堂学习阶段,学生首先学习网页制作,将作品上传至学习平台,由学生、学习小组、教师和企业四方在平台上分别进行评价,然后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计算综合评价成绩,其中学生自评占15%、小组互评占15%、导师评价占40%、企业专家评价占30%。

(四)多措并举打造计算机网络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打造达到“1+X”证书制度改革要求的优质“双师型”教师团队,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学校要求全部专业教师每两年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实操教学能力;二是选派教师参加“国培”“区培”等培训项目,参加等级证书考评员培训、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等,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操技能水平、竞赛训练指导水平;三是采取紧密与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对接的“双向融合”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讲座、专项培训、互访互询等形式,对在职教师进行有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操技能、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招聘要求,原则上新进教师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高职以上学历,严把教师进入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五是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加“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申报认证,鼓励已获得“双师型”证书的教师申报更高一级证书。通过上述举措,我校电信系“双师型”教师数量大幅增加,占比明显提高,“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31人增加至53人,占比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85%,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更好地适应了“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学生培训、资格考证等教学需要。

(五)大力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1+X”证书制度改革过程中,实施“1”的主体为学校,实施“X”证书的主体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行业、企业、标准化咨询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校(所)等单位,在“1+X”证书制度改革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这些机构既是标准化资源、标准化评价的提供者和实施者,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提高师生技术技能提供平台,同时又是劳动力资源、技术人才的需求者,对人才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技能要求,推动着职业资格证书改革的开展。因此说,要想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就需要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范畴,深化校企融合内涵。

在实施计算机网络专业“1+X”证书制度改革过程中,我校在原有合作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建合作,我校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落实学生培养、学业评价等工作;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融合,我校要求每门专业课程都应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的教学,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三是由企业单独或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添置、更新实训设备,由企业将生产换代的设备赠予学校,增加学校教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由学校安排专业学生对口跟岗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解决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不足的问题。

四、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专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学生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

通过3年的课题研究,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吸引力得到了明显增强。通过对比改革前2017—2018年和改革后2019—2021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专业招生人数来看,由2017—2018年的平均349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448人,增长了28.4%;从对口升高职学生人数来看,由2017—2018年的平均182人增加到2021年的247人,增长了35.7%;从学生考证通过率来看,也实现了逐年稳步提升,由2017—2018年的平均88.1%上升到了2021年的96.7%,增长了8.6%(如表1所示)。

(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提升,参赛成绩大幅提高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组织开展了“班、系、校”3个级别的校内技能比赛,要求每一名在校生、每一门课程都应参与比赛,建立以竞赛促日常教学、以日常教学带竞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我校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技能比赛,并为师生参赛提供资金、政策的帮助,激发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通过竞赛不断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在推动师生参赛的过程中,我校还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对各层次竞赛项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师生参赛取得实绩。

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全国、全区中职学校计算机类技能比赛中,共获各类奖项126项。其中,2019—2021年获自治区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61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各级各类比赛的奖项数量实现了连续三年稳步增长。

(三)形成了一批“书证融通”网络课程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团队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授课内容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书证融通”的教学任务,产生了一批具有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门网络课程,以及本专业教学的48份工作设计和102个教学演示视频等成果。这些资源均上传至我校教学资源库中,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使用,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实施课题研究以来,通过有效的实践探索,我校形成了能够有效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紧密对接市场发展的服务能力。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试点形势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9B0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庆智(1963— ),硕士研究生學历,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教育管理。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证书计算机网络制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少就是多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