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溪上的大桥(外一题)

2022-05-29何家天

闽南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华安北溪漳州

何家天

小时候只熟悉南门溪(西溪)和旧桥新桥,不知道九龙江干流北溪。北溪虽离城并不太远,但没有经过市区,所以小孩子对北溪比较生疏。当年从漳州去厦门,汽车不经集美海堤开到厦门岛(更早时也没有海堤),而是抄近路只到鼓浪屿背面的嵩屿码头,乘客再换轮渡到厦门第一码头,叫做水陆联运。长期票价1.4元,含有汽车运费1.25元(每公里0.025元×50公里)和轮渡费0.15元。路上要经过江东桥,大人说这也是九龙江。

长大后知道九龙江是福建第二大河流,由北溪和西溪、南溪汇合,最早叫柳营江,也叫漳州河。北溪比西溪长,流量也大,是九龙江的干流。

江东桥是北溪大桥的老大

北溪上最著名的桥当属江东桥,这是当年北溪上唯一的桥。它是漳州通往泉州、福州的必经之道,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宋朝漳州郡守,就在江东桥位置架设浮桥,屡遭冲毁,后建造石墩木面桥,命名“通济桥”,又称“虎渡桥”,虎渡桥又改建为梁式石桥,几百年来成为漳州通往京城的要道。民国17年(1928),虎渡桥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并更名为“江东桥”,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驻军于厦门沦陷后炸毁江东桥,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后又遭日机炸毁3段;1953年,江东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贝雷架木面桥;1972年,江东桥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公路大桥。修建时保留了没有遭毁的五座桥墩和两孔完好的古石梁,巨大的石梁怎么架上去至今仍是谜。

虽是著名古桥,但近现代承担交通大任,几经改建,失去了古桥的风貌,不如泉州的洛阳桥和五里桥的古色古香,因洪水冲刷桥墩又超负荷运行,成了危桥。国道两次改道,另外建了两座新江东桥,不远处还有沈海高速的北溪特大桥,完全替代了古桥交通功能。古桥禁止通行,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和旅游景点。

郭坑铁路大桥是老二

北溪上第二座大桥应是郭坑铁路大桥。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后,又修建了漳州支线,跨九龙江建了篁渡铁路大桥,这是鹰厦铁路难度很大的重点工程,由铁道兵部队建设。1958年火车通到了漳州,大人小孩争先去看火车。学校还组织了小学生坐火车到郭坑远足,虽然只有短短的11公里,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坐火车,兴奋无比,尤其当火车经过九龙江大桥,看到窗外宽广的九龙江都欢呼跳跃。当地村民也可以通过铁路桥上的人行便道往来九龙江两边。同期,鹰厦铁路还建了华安境内跨越九龙江的罗溪大桥、新圩大桥。

1970年6月10日,暴雨造成鹰厦铁路潭口段塌方,一列火车出轨,火车头伸进了九龙江,鹰厦铁路中断。那天我本要坐火车从下乡的长泰高层村回漳州,搭不上火车,只好沿铁路步行40多公里,路上见到了事故的惨烈场面,而后经郭坑铁路大桥走回漳州。

大桥让汽车过渡成为历史

漳州通往长泰的公路经过郭坑时,早期没有桥必须过渡,汽车行人上了渡船,边上有一艘汽船带动驳船过渡。到岸后,汽车从驳船上开上岸。20世纪60年代末,漳州大批知青插队长泰,几年中不论是乘汽车班车还是骑自行车,都要通过这个渡口往返。遇到洪水季节,渡船停航,交通就得中断,或绕道角美走角泰公路。

20世纪70年代初,公路部門建设郭坑公路大桥,1974年建成。可惜只经过短短二十几年,被鉴定为危桥,于2003年拆掉重建,还好建设期间有座临时便桥保持车辆通行。

除了郭坑渡口,以前北溪上还曾有另一个汽车过渡的渡口。当年漳州华安的公路不是现在的沿江公路,要经过高车高安山区,去华安县城必须通过九龙江小三峡之称的金山峡,因为还没有建金山大桥,汽车也要过渡。只是用一种很奇特的过渡方式:绞车渡。金山峡江水湍急,正常的汽船无法航行,但两边距离不长,可以在九龙江两边的山体架设两个大绞车,当要过渡的汽车依次开上停在江上的渡船后,开动绞车,绳索拖动渡船驶向对岸。

华安金山大桥是1972年建成通车,主拱跨径99米,全长161米,桥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依靠人工垒起。建成时曾是全国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桥,而今仍是福建省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桥。它横跨于九龙江上,和鹰厦铁路毗邻而居,结束了群众靠渡船往返漳华两地的时代。它作为华安交通史上的标志性建筑物,依然静静横跨于青山绿水之间,见证时代发展。

水电站大坝成了大桥

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华安水电站是漳州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成后的大坝也算北溪上的一座大桥,使华安小县城扩展到九龙江对面,形成的平湖也给华安增添美色。1971年我曾到过华安县城,那时大坝还没建设,过江都靠过渡。我们从华安县城下火车后去找三哥的同学玩,沿铁路走到绵良村,要到对面的红楼自然村,只能过渡,九龙江边有只木船,不见过渡人,兄弟冒险自己摇桨过渡,还拍了照片。本世纪初,继长泰马洋溪漂流之后,华安也在我们过渡的这段九龙江干流开发了漂流,我在出差之余曾漂过一次,旧地重游最有感慨。可惜华安漂流才只经营几年,遇到绵良水电站开工建设,从此激流不再,现在还记得有华安漂流的肯定不多。

华安水电站之后,九龙江北溪水力发电梯级开发,在干流上建了不少水电站,在华安境内建了西陂水电站、绵良水电站、天宫水电站、利水水电站,为漳州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电力。在河道上拦河蓄水,水电站的大坝自然成了连接两岸的桥,大大方便了华安长泰山区的交通。我下乡的坂里高层村,原来村民出外要到华安的利水村坐渡船,再搭华安的过路班车,建了利水水电站后,汽车摩托车可以直接去漳州了。但水电建设也多少破坏了九龙江生态,减弱了九龙江水的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差,阻断鱼类回游通道,香鱼跳龙门的壮观再也不见,同时也失去九龙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

大桥兄弟越来越多

后来依次在九龙江北溪上建设了丰山大桥,沙建大桥,浦南大桥,潭口大桥。其中新建的沙建大桥,使长泰边远的坂里乡快速地接上了永漳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多次跨过九龙江,也建了不少美丽壮观的北溪大桥,如汰口的万世青大桥。建设漳州北通道,又建了扶摇大桥,市区到长泰更便捷了。

至于宏伟壮观的厦漳跨海大桥,虽然跨越的是九龙江,但这段河道属出海口,是在北溪西溪汇合之后,就不能说是北溪或西溪上的大桥了。

旧漳州吃水靠井

旧漳州城区不小,有近十万人口,过去一直没有自来水,不如厦门,也比石码还要迟。但古城地处古河道,地下水丰富,到处都有水井,人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井就在家里头,井水任你用,还不用花钱,就是大旱之年也少听说哪口井干涸。街面上还可见到不少公用水井,联仔街瑞京路交叉路口就有一口,有些还是历史名井,如大同路中段塔口庵的七星古井,是个有故事的古井,井呈八卦形,径约2米,有6孔,可多人同时打水。据地方志载:此为元漳州路总管罗良巷战处,还流传该井是口美人穴,水是桃花水,直到建了塔口庵经幢才得以破解。湖内村的天宫井,也是出名的古井,但城内更多的是各家各户的水井。

早期厦门人总是將水井叫做古井,对新开掘的井也称“古井”,让人很纳闷,而漳州的古井才名副其实,大多年代久远!东门街竹篙厝属长条形建筑群,多重进落,一般每落的天井都有口井,往往一座大厝就有好几个水井,用水方便。漳州城内的井水取自地下水,冬暖夏凉,大热天井水会比外界气温低十几度,提几桶井水冲一冲,浑身即刻带来凉意,也可将西瓜吊入井水中,就成了冰镇西瓜。井水离地面不深,一般就几米,汲水并不费力,也就用不到闽南沿海常见、利用杠杆的那种原始提水装置——“吊坞”,更无需北方的井轱辘。

漳州水井的内围一般用砖衬砌,井壁往往长满青苔,砖缝还会伸出几根喜荫的蕨类植物枝叶。井口大多套个圆筒状、泥土烧制的井沿,为美观井台底部还用灰浆粘贴一排蚶壳。井使用多年后,有时还要请专门的师傅下到井底去“掏井”,保证井水清洁和出水流畅。

用水桶潒水(吊水),要有一定的技巧,先用手抖动井绳让桶在井底晃荡,桶倾斜时快速放松绳子,桶即可装满水。小孩子个个练就这本领,在学校大扫除都会熟练从井里打水。如用木制吊桶,因桶在水里是浮的,不容易装满水,有时还要在一边的桶耳加挂重物,让它在井水中自然倾斜。要是井绳断了,铁桶掉进井里,沉到井底,就要一端带钩子的绳子,到井里盲目摇动,一旦钩上,小心翼翼提出水面,再提到井上。

抽水唧筒在20世纪50年代还很少见,只在漳州三中和东坂后、东铺头等礼拜堂内见过,在手臂上使劲压了几下,水就出来,小孩子觉得很神奇,而电动水泵就更稀罕了。最早的水塔应在中山公园,从公园东门进,沿着公园内的新华西路走,左边是假山,右边就有个喷水池,中间由几层五角星叠起,上面还有只和平鸽雕塑,向上喷水,水就是从后面花圃中的那座水塔接过来的,崇正小学(公园小学)内似也有一座水塔。

市内的地下水水质不错,算是矿泉水吧,相对溪水,矿物质含量偏高,烧水的水壶用久会结垢,“电罐”(热水瓶)装开水久了也会结垢,要用食醋才能化解。但温泉地段的水质不好,不宜饮用,只能盥洗用,饮水只好到远处挑,漳州话叫做“有一好,无二好”,热水与清泉不可兼得。

住南门溪附近往往就近到九龙江担水,溪墘的孩子久经锻炼。家姐曾在新桥头塔仔脚住过,小外甥小小年纪就到九龙江挑水。上山下乡时,住江边的人就比别人会挑担。溪水水质好,大家都说溪水比较“甜”,类似说山泉水甘甜,远离江边的人家想用溪水泡茶,就雇人挑溪水。漳州还形成了专门担水、运送溪水的行业,后来还发展到用木质大水箱装溪水,牛车来运。但雨季“出溪流”,江水浑浊,只得用明矾澄清。

有趣的是,有一次家里在井边杀鱼,几只塘虱(念土杀,即鲇鱼)和鲫鱼从盆中跃出,跳入井里,过后再没见到鱼上浮或翻肚,不知死活。但到了第二年夏至时节,中午的阳光直射井底,有一天突然发现有几只鱼在井底游动!年复一年,每年夏天都可以看到这几只鱼,二十几年过去直到拆迁前仍有见到。小时候也因此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地理知识有了深刻的体会。

漳州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建了自来水厂,即后来说的第一水厂,地点在县后,取西溪的溪水,但自来水管道普遍还没有进户,只在各街道建个小屋,作为供水站,里面有专人管理卖水,居民来这买水挑回家,记得一担水几分钱。后来各单位学校陆续打井抽地下水,自设水塔,小范围供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处大通北路的工交干校就因为没有自来水管网,不得不请水文地质队打口机井。

上世纪九十年代漳州在北郊桃林建了第二水厂,引北溪水,日供水15万吨,而当时漳州日用水量还没超过2万吨,这个项目很有远见,为漳州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漳州自来水管网逐步完善健全,后来一水厂也进行技改,加上漳州糖厂对外供水,全市区供水量大大提高,水质也好多了。现在正规划开辟新水源,有说从南一水库引水,有说将永丰溪做为后备水源。

猜你喜欢

华安北溪漳州
“北溪”管道泄漏疑云
突出教学重点,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北溪书画
华安日日鑫增设H类份额
华安智增精选基金即将发行
福建华安:华安玉协会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