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企业“军转民”孕育的精神、经验与范式启迪

2022-05-29方卿

中国军转民 2022年4期
关键词:启迪经验精神

摘要:“三线建设”产生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孕育出了宝贵的“三线建设”精神。包括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三线建设”企业继承和发扬了“三线建设”精神,它们的军转民及相关探索与改革,在科学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摆脱老、大、难问题的困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与运营的体制机制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多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展开以及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探索了方向、储备了工具、开辟了道路。它们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探索出的经验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价值模板与范式启迪。

关键词:军转民;精神;经验;启迪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专项“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2021BYKY02)阶段性成果。

“三线建设”是1960年代我党我国鉴于当时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和逐步繁荣的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所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而关键的决策。“三线建设”战略的成功实施,极大地威慑了敌对势力、保卫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也改变了我国极不科学合理的经济及人口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歌猛进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此外,“三线建设”者在“三线建设”岁月中形成了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先生产后生活的忠诚奉献精神”“不辞辛劳的顽强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的开拓進取精神”以及“共克时艰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已成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且,参与“三线建设”企业“军转民”过程中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探索出的经验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价值模板与范式启迪。

一、历史云烟荡胸去,红色基因永承传

出于保密需要,当时将位于湖北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的建设工程命名为“102工程”,由“102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102”)负责建设。“102工程指挥部”就是“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工建”)的直接前身。而组成“102工程指挥部”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布局在华北地区的一只基本建设队伍——“华建”。“华建”主要由两支队伍组成:一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后勤部队衍生的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因而,“湖北工建”是一家典型的“军转民”企业。

“102”建设者们以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为无上光荣,他们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竭尽全力、不计得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102精神”。作为“102”主要继承者的“湖北工建”,不断与时俱进,重塑自我,进而孕育出了蕴含优秀传统又凸显时代特征的“湖北工建”精神。吃苦耐劳、攻坚进取、精雕细琢、忠诚奉献构成了“湖北工建”精神的核心。“湖北工建”人始终秉持“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务实重行、担当有为”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工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可敬的新“湖北工建”人。

二、初心使命万钧重,浴火重生谱华章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战略的强劲推行,“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开始逐渐被各界所关注。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对三线企业、院所、厂矿等采取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企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改造,使三线基地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了。此时总部已搬迁至襄樊的“湖北工建”存在着其他国有企业共有的问题,更因为它是深处三线的工程建设企业,所遭遇的难题不仅远甚于一、二线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比一些同处于三线的企事业单位还要艰难。正因如此,“湖北工建”历尽艰辛求索图存、改革创新的历程与经验也就显得尤其珍贵和具有启迪意义。

包括“湖北工建”这样的“三线建设”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科学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摆脱老、大、难问题的困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与运营的体制机制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多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展开以及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储备了工具、开辟了道路。

自总部于2002年乔迁武汉后,全新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工程总承包公司和国际工程公司组建,“双特三甲”资质成功获得,“三商合一”的发展之路奠定。“湖北工建”人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发扬攻坚进取、忠诚奉献的企业精神,大刀阔斧推动六个方面的创新性举措:一是注重资源重组促进创新发展;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带动创新发展;三是注重技术攻关推动创新发展;四是注重降本增效加快创新发展;五是注重人才培养持续创新发展;六是注重打造精品诠释创新发展。“湖北工建”终于浴火重生。

在重生之旅中,“102精神”是全体“湖北工建”人持续传承和不断发扬的企业基因,是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共谋未来的精神支柱。在“传承102红色基因,激情再创业,锻造建筑铁军”的号召下,“湖北工建”人形成了以“攻坚”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确定倡导五种精神:铁军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攻坚文化”的外延不断拓展,历久弥新。对党忠诚,演化成对党、国家、企业、家庭忠诚,为国奉献,演化成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企业奉献。“湖北工建”人在70年风雨兼程中虔诚地传承着优良的红色基因,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精准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勇敢地求索与创新,从而也就不断地彰显着时代的气息和祖国的威仪。

回顾“湖北工建”的改革重生历程,虽然备尝艰辛和剧痛,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

(一)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快速改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受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并卓有成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湖北工建”资本总量快速大幅提高,企业资产规模、产值规模和利税规模持续扩大,研发资本急剧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升档,企业运行质量、经营效益明显改善,控制力、影响力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获得质的飞跃,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起到了一个国有企业该起的支柱性作用。

(二)快速适应市场经濟,并与其他国企一道凝聚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

“湖北工建”的改革始终坚持围绕一个目标展开,即激发创造力与活力、提高控制力与竞争力、增大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调布局、优结构,转换体制、创新机制。现在,“湖北工建”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机制都已发生重大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建立,总体上转变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与其他国企一道凝聚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并与其他国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核心作用和主导作用。

(三)混合所有制逐渐被确立为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外合资、股份合作制、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引入非公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改革方式,都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宝贵尝试。经过多年的产权改革,混合所有制已逐渐成为“湖北工建”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资产控股、民营资本参股,经营管理层持股已成为“湖北工建”所有制的基本构成形式。

三、改革东风催春色,范式启迪育新篇

正是因为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续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湖北工建”改革历程中累积的经验就显得极为宝贵,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国企的改革提供极有价值的范式启迪。综合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根本保证

我国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标志。“湖北工建”在政治上始终明确党在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根本支撑,也是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并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治国有资产流失、监管监督弱势等顽症的核心保障。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基本方针

“湖北工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虽然历尽艰辛,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毫不妥协。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绝不松懈,最终成为了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独立市场主体,同时,坚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期探索并逐渐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顺利完成了企业职工市场化身份的转变,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初步确立,从而从体制机制上确立了巩固了强化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且,始终坚持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与最大化。

(三)实行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改革的基本方法

在改革的方法论上,“湖北工建”始终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是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配套改革三结合。二是稳健推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推进改革。既反对全盘私有化,又抵制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按兵不动。三是抓住关键、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总是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并紧紧抓住不同阶段面临的重点问题,集智攻关、全力突破,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四)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改革的基本目标

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国有企业,始终难以全面彻底解决,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问题。再加上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相对落后,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够完善,改革开放后,在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的强力竞争下,“湖北工建”处境一度极为艰难。但是,“湖北工建”始终咬紧牙关,坚定地把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经营效益,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改革始终服从于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全面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干部要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在新时代的今天,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坚持好、巩固好、运用好、发展好以“湖北工建”为代表的原三线建设企业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全面协调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样,我国不仅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新高度,而且能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极为重要的借鉴模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主义事业达到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十堰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十堰文史:三线建设·“102”卷(下)[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13.

[2]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丁小珊.三线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再生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3).

[4]郑妮.“三线精神”的凝练历程与时代价值——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J].天府新论,2021,(3).

[5]王晓芸.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当代启示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1,(12).

[6]徐嵩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意义:基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价值认知[J].东南文化,2020,(1).

[7]崔一楠,徐黎.身体史视域下的三线建设者研究[J].贵州社会科,2019,(12).

[8]汪红娟.三线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0—2016)[J].开发研究,2017,(4).

[9]董志凯.三线建设中企业搬迁的经验与教训[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

[10]李彩华,姜大云.区域发展视域下三线建设调整之经验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1]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3).

(作者简介:方卿,广东白云学院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启迪经验精神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拿出精神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自然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