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战时伤员救护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2022-05-29刘涛旖陈安奇

中国军转民 2022年4期

刘涛旖 陈安奇

摘要:本文围绕作战任务中伤员救护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以现代战场中战伤救护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将美军战场伤员救护能力现状进行了概括说明,然后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军相较于美军在单兵战伤救护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战时伤员救护能力的几点措施。为我军应对未来战场环境,提升单兵战伤救护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伤员救护;伤票;战术创伤评估

随着高科技装备不断发展,精确制导、无人智能、生化病毒等新型武器的出现,使得战场地形和天候对武器装备的使用限制逐渐弱化,更多高杀伤性、高致病率的武器弹药将应用于作战,导致战场伤员数量和救治难度增大。然而,现阶段我军战伤救护能力并不能达到现代战争对部队卫勤能力的要求,完善单兵战场救护的训练理念,寻找科学高效的战伤救护方法对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战场中伤员救护的特点

(一)战时致伤因素多元化

近年来,由于次声武器、燃料空气炸弹、电磁脉冲武器等先进武器装备广泛作用于现代战场。这类武器命中目标后产生的冲击波、生化病毒和放射性辐射极易对战场上的作战人员和平民造成高致病率、易传染的复合型损伤,使得战场伤员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骤增。如:战时使用的高爆弹、燃烧弹的爆炸冲击波会造成大面积的建筑物坍塌、火灾和大量烟尘,所在区域内的战斗人员和平民造成应力性损伤、烧伤和呼吸道感染等致伤率在90%以上。虽然放射性和生化病毒武器对作战人员和平民致伤率不高、但其高死亡率和易传播的特性极易造成作战区域内我军作战士气低迷和社会恐慌,不利于维护管控区域内的社会稳定,甚至还会影响我方部队的作战计划。

(二)战时心理疾病激增化

研究表明,战时心理疾病是导致战场非战斗减员增多、部队战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称,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抽调了200多名牧师和心理学家到战场对参战部队官兵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官兵治疗心理障碍,但战场应激的发生率仍占伤亡人数的10% ,严重的抑郁症、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仍然高达11.2%。而心理疾病对参战医护人员的影响同样突出。针对这一情况,美军对前线参战官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官兵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生理失能疾病。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心理医生还发现他们患病的主要因素是在极端压抑的战场环境下负伤后造成的后遗症。

(三)战时次生灾害突发性强

绝大多数灾害的发生,都没有什么明显可查的征兆。即使是有预警的自然灾害,能够准确预测出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模是十分困难的。战时双方几轮火力打击后出现的次生灾害,往往伴随着建筑物坍塌、停水停电、粮食短缺和大量的人员伤亡。战时次生灾害突发对当地军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果说在作战中部队快速机动是抢夺作战优势,准确到位是对敌有力威慑的话,那么战时伤员救治任务,就是保障部队在作战行动中顺利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美军战场伤员救护能力现状

(一)美军战场伤员评估流程

美军战场伤员评估流程(MARCHPAWS)包括火线救援、战术区域救援和后送救援三个阶段。火线救援阶段是在伤员处于敌方火力下失去意识或不能移动时,指挥员首先根据战场态势将伤员转移至掩体或就地建立安全区域,而后转入下一救援阶段。战术区域救援阶段需要去除伤员武器及通讯设备,以便进行出血摸排,检查记录伤口类型,对危及伤员生命的出血利用止血带进行止血。疏通伤员气道,再根据神志状态评估(AVPU)原则对伤员神志状态进行评分,对昏迷的伤员插入鼻咽管防止气管堵塞造成的窒息。最后在后送阶段,认真填写伤员伤票,将伤员固定在担架并使用主动加热毯维持伤员正常体温,预防低体温昏迷症状,等待后方医疗救援。

(二)研发实用性伤员救治卡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将伤员伤票称为战术战伤救治卡(TCCC),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美军伤票分为电子伤票和纸质伤票两种,本文只对纸质伤票(美军战术战伤救治卡)进行研究。美军战术战伤救治卡(TCCC)由首位救治者填写并签名,按照MARCH-PAWS(战场伤员评估原则)顺序分为正反两面,采用文字记叙和图例标示的方式,记录伤员基本信息,急救处置信息,用药信息,伤情信息四部分内容,详见图1。

(三)注重单兵战伤救护训练实战性

为了展现真实的战伤救治环境,美軍利用仿真模拟手段及设备训练器材体现单兵战伤救护训练的实战性。如:在美军将活体动物和人类尸体作为教具,让受训人员进行气胸排气、环甲膜穿刺、组织缝合等救护技能的实操训练,美军认为通过触觉和视觉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可以进一步营造血腥危险的战场环境,从而锻炼官兵心理及生理承受能力,提高官兵战伤救护的训练水平和战场心理适应力。

(四)合理改进单兵急救包

美军拥有丰富的武装冲突作战经验,并以此不断优化卫勤装备,其中对单兵急救包的改进就能够充分体现。美军装配有尼龙材质的真空压缩式和软包囊式单兵急救包(IFAK II),为了更便于携带,研发人员反复进行设计和改进,不断减轻它的体积和重量,目前急救包重量不超过1.5磅。它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应对伤员大出血和气道阻塞。紧急急救用品清单为:战斗应用止血带,压力绷带,纱布,手术胶带,鼻咽气道导管,卫生手套,伤员伤票卡片,记号笔,眼盾,胸腔封闭器。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IFAK急救包中还经常配备无菌棉球、剪刀、拉链式塑料袋、碘酒、烫伤膏、净水药片等。

三、我军战场伤员救护存在的问题

(一)卫勤人才没有得到重视

美军作战部队卫勤力量区分为平时和战时,平时作战部队只编配卫生员和卫生兵,其主要任务是为部队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组织战伤救护训练演练和医疗仪器的维修保养。军医和护士等专业医务人员平时编制在各军种卫生部下辖的医疗机构内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军医和护士的专业技术技能。在战时,军医和护士等专业医务人员通过战备方案抽组的方式,补充到作战部队中进行卫勤保障。反观我军的军医和卫生员,无论平时和战时其在进行单位卫勤保障工作的同时还要参加单位的训练、操课、考核。已经完全将卫勤作为一种“副业”。

(二)战伤救护训练内容落后

落后的战伤救护理念和装备很难满足现代战争伤员伤情的需要。目前,我军基层部队的卫勤力量主要为营连一级军医和卫生员。官兵在进行战场救护训练时,过于重视美观和速度,而忽略了战场救护训练中的敌情和伤情。根据调查,无论军队院校还是基层部队战现场急救训练训练的内容同样是以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维持伤员基础生命为主。训练也是对单一项目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训练,考核也是在提前告知的伤情条件下进行单个项目考核。大部分官兵对于包括伤员检伤评估、气道管理、休克的评估和处理、战伤镇痛与镇静、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原则以及解毒等在战场中更为实用的救护技能没有进行训练。

(三)伤票制定与实战脱节

笔者调研得知,我军现行2006版纸质伤票分为伤票存根和随行伤票两部分,纸质材质易破损,不便于夜间填写,且通常由单位军医集中保管携带,加之填写项目包括伤员基本信息、分类信息、处置信息、后送信息四类,填写专业性要求较高,设置上缺乏战场急救流程指导意义,非卫生专业人员填写较为困难。详见图2。

(四)战伤救护训练器材落后短缺

虽然一些部队依照战备任务配发和购买了相关的战救器材,但是依然存在着救护训练器材落后短缺的现实问题。一个原因是,各基层单位大抓军事练兵比武,且普遍认为相较于卫生救护,战术训练器材的更新换代更加需要重视。另一个原因是,笔者了解到现在大多数基层单位战士的单兵急救包依然是医用三角巾、压脉带、敷料、卷式夹板等老式救护用具,如今救护训练假人、模拟仿真战场救护环境的VR系统、单兵生理监控设备等高科技训练产品虽然已经面世,但配发致基层部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四、提升战时伤员救护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卫勤培训质量,提高卫勤证书社会认可度

在军队卫勤人才培育上,我军可以借鉴美军的做法,将军队的一些技能培训内容通过军民融合培训的方式匹配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技能培训中,激励官兵技能学习的动力。如:美军医护兵战场救护训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美国国家注册急救士课程(Registed Nurse,简称RN)纳入救护训练当中。美军要求通过国家注册急救士考核获得国家注册急救士委员会颁发的国家注册急救士资格证书的士兵才能成为医护兵。因为,其课程包含有通用急救技术,能够和战救训练互为补充,同时国家注册急救士的资格认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解决士兵退役后的再就业的问题。

(二)针对实战化需求,按级设置战伤救护训练内容

在未来战场中,由于高科技武器投入战场,使得战场前线和后方界限模糊、易发生伤员骤增现象,加之军医、卫生员和医疗设备配置有限,不能满足每一名伤员都得到第一时间救治的要求。只能自身进行救护后,等待上级医疗救援。面对这一情况,我军应该贴近实战需求设置战伤救护训练内容,将伤员气道管理、神态意识评估(AVPU)、战场验伤等科目。摒弃训练考核于实战靠不紧、贴不实现象。有数据显示,外军医护兵经常在动物活體上练习环甲膜穿刺术,其训练的失误率仅为 3.6%。我军基层部队也可以引入人造血浆、动物活体等进行救护训练,提升官兵心理应激适应和救护操作能力。

(三)合理设置评估项目,优化伤员伤票填写内容和要求

按照现代战争需求,我军伤票在材质上可以改用耐磨损耐腐蚀夜光的材料,内容上可以引用美军MRACH战伤评估流程进行项目顺序的排版,并加入神态意识评估(AVPU)项目。如:伤员伤情信息可以用人体图例标注,并对于烧伤、撕裂伤等大面积创口,可以注明体表创伤面积的百分比数值,便于军医快速评估伤员伤情。在功能上可以融合射频识别技术(RFID),使其与电子伤票互为补充,增强伤员信息识别采集效率。在实战过程中,如果最早发现伤病员的是非医务人员,还可以参照简明直观的战术战伤救治卡。

(四)研发伤情评估装备,加强作战人员实时生理监测

实战中,官兵们根本没有对伤情以及受伤地点的决定权,配备实用性更高的战伤急救装备能够有效提升官兵战场自救能力,同时能为伤员赢得更多向后方医疗机构转运的时间。基于这一前提,笔者认为研发单兵伤情评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单兵伤情评估系统通过战士携行装备上的生理状态数据采集器和北斗卫星定位装置进行数据分析和信号传输,在战场上向指挥员实时报告作战队员执行任务中的体温、心率、血氧量等生理指标。当任务中作战队员受伤时,伤情评估系统就会对伤员进行全身状态扫描并根据扫描结果生成包括伤势、伤类、伤部等要素的伤员伤情报告,为后续战救阶段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情报,减少反复诊断现象。伤员伤情报告生成后将信息汇总至后方卫勤保障系统,系统通过区分伤情严重程度,生成伤员后送计划表,从而合理分配卫勤运输力量,提升伤员救治率。

参考文献

[1]付波.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2]潘骥,冯赞军,张玥,王国娟.人工智能在战场救护中的应用探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02):179-180.

[3]邓博超. 陆军卫生士官战现场急救训练优化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4]舒勤,李巍,蒋静,尹华华,陈蓓婧. 战场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09):77-78.

(作者简介:刘涛旖,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战术学,防卫作战;陈安奇,武警绵阳支队参谋部参谋。作者单位:武警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