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品牌项目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29徐皓

百花 2022年1期

徐皓

摘 要:上海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过程中,聚焦中青年文化品牌的打造,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为项目载体,通过推进总分校模式、整合专业资源、探索公益收费、优化管理机制等方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总分校模式;公益性收费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这是新时代全国各级各类文化馆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上海根据本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特点,相继出台《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上海市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着重提出加强全民艺术普及、推动全民美育行动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发展,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上海市群艺馆”)主动出击,通过专题调研,在市民艺术教育方面了解到,目前情况总体呈现“两头热中间冷”,即:青少年艺术教育火热,老年大学开展如火如荼,中青年艺术教育却市场份额少、价格高。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打造优质的中青年艺术教育项目。为此,“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被提上日程。本文围绕“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成功创办和探索实践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概况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为上海市群艺馆创办于2016年的公益性项目。六年来,项目采用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的方式,在晚间时段为中青年人群提供文化艺术普及课程。已开办课程269期,参与学员6604人。2021年起推进总分校模式,已在全市设有15个分校及教学点,并尝试在虹口上滨生活广场、临港国际艺术园区等商圈、园区推进夜校课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化报、新民晚报等近30家媒体对该项目报道40余次,学员平均满意率达98.5%。“价格公益、师资专业、服务优质”,受到广大中青年的关注和肯定,被誉为“都市中的艺术家园”。目前,市政府已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列入202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加大力度在全市推广。

二、“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具体做法

(一)推进总分校模式,助推市民夜校广覆盖

2020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一度登上热搜,上海市群艺馆的微信公众号用户量和关注度激增。夜校课程名额上线5分钟不到,就被一抢而空。这既体现了本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也反映了中青年群体对夜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高需求。为更好地回应广大市民的迫切需求,根据2021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关于延时开放的要求以及市政协对市民艺术夜校项目“扩大覆盖面、整合专业资源”的提案建议,市群艺馆主动对接需求,回应市民关切,针对“供不应求”的问题,积极策划总分校模式,构建市民艺术夜校“1+16+X”(即1所总校+16个区分校+X个教学点)的总分校体系,充分发挥各区文化馆的服务功能,逐步将条件成熟的社区、园区、商圈纳入工作范围。在2021秋季班的推进过程中,市群艺馆进一步联合长宁、静安、虹口、徐汇、浦东、普陀、闵行、嘉定、青浦、奉贤10个区文化馆启动分校建设工作,开拓15个分校及教学点,并尝试在虹口上滨生活广场、临港国际艺术园区等商圈、园区推进夜校课程,为更多在职市民在身边“上学”提供方便。根据工作计划,市民艺术夜校将于2022年底前,实现16个区全覆盖,2022年将联动20个分校和30个教学点,开展超过150门课程,并打通市区线上公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办学。

(二)探索公益收费模式,创新延时开放新做法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填补了中青年文化艺术教育的空白,贴合市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这得益于建立在大量调研分析基础上的精准化供给。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艺术培训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相比老年人和青少年,中青年的培训份额占比很小,市场化培训不仅收费贵,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公益性的艺术普及培训项目,我们针对市民艺术夜校,打破传统的全民艺术普及免费方式,探索公益性收费的服务模式:面向18至55周岁中青年人群推出零基础门槛、500元12次课的公益课程,同时通过所收经费补贴师资授课,确保高水准的授课质量。并根据中青年参与特点,设计每周一至周五晚上7点至8点30分的课程安排。通过实践发现,这个举措不仅受到中青年群体的欢迎和支持,还有助于解决以往免费开放带来的参与人员“等、靠、要”、学员文明素质不高、公共文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进一步提升学员参与的热情,有助于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和文明参与的良好习惯。

(三)整合社会专业资源,打造专题培训优质课程

根据以往报名统计数据来看,70%的报名者为80后,甚至有20%的报名者为90后。为了给学员们提供优质的课程教学,上海市群艺馆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梳理受学员关注度高、持续性长的热门艺术课程,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整合上海新群星文化艺术专修学校、朱宗庆打击乐团、上海阿卡贝拉中心、巴塞美术馆、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会优质课程资源,共同研发课程,目前已形成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摄影、生活艺术、非遗手工等9大门类的阿卡贝拉、尤克里里、巴扬、相声、配音、沪语、水彩画、彩铅画、中式点心、街舞、汉服舞等逾百门中青年优质课程库。其中,生活技艺类、书画类、舞蹈类、器乐类课程数量相对较多,这4类课程数量占比为78%。

2022年我们将加大与市文联及各专业院团院校的合作,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由于市民艺术夜校研发的中青年课程与其他老年、青少年课程有所不同,課程有必要充分围绕中青年的需求而设计和开展,尤其针对课程的实用性、接受程度来开展。以沪语课程为例,市群艺馆根据上海传统文化推广的需求,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题设计了成人通用沪语课程,重点设计旅游沪语、交际沪语等常用沪语课件,同时在教学中推广上海传统文化,让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掌握对基础沪语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了解上海文化。

(四)优化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公共服务高效能

为提高工作效能,市群艺馆在原有基础上优化流程,打造线上报名系统,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线上报名管理机制。根据中青年参与艺术培训的特点,以馆数字文化馆为招生平台,开展统一招生报名工作。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夜校采取身份证实名认证,同一门类每学员每年限报一次的学制管理,让更多的中青年能参与到市民夜校的学习中。二是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在学制管理上,根据市民艺术夜校“艺术普及”的工作定位,目前夜校的课程定位在入门普及班,对零基础入门学员进行12次授课。通过明确的学制管理,惠及更多市民,同时和市场艺术培训形成错位,培育更多的艺术粉丝。在教务管理上,市群艺馆在原有的招生平台新增了线上签到功能,后期将增加教学反馈体系,使教学管理更加智能便捷,以求加强公益培训项目的日常管理,实现良性循环。三是推进教学评估机制。与上海教育评估协会合作,启动各夜校课程及管理服务的定期抽样评估,形成对总分校管理和师资课程的评估报告,从而进一步推动市民艺术夜校优化管理。四是搭建展示平台。市群艺馆在市民艺术夜校课程汇报的基础上,专设艺术长廊,为夜校每期的学员静态类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并颁发参展证书。

三、“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社会效应

(一)项目受到专家和学员的好评

2021年,市群艺馆与上海教育评估协会合作推进“市民艺术夜校”课程评估工作。重点以课程专家听课和学员反馈相结合。以2021年秋季班课程评估为例,如图所示,从专家随堂听课的情况来看,86门课程专家的平均评分为46.26分,其中生活技艺类、书画类、影音制作类和语言类4类课程平均得分高于所有课程平均得分,书画类课程平均得分最高,为46.81分,舞蹈类和养生瑜伽类课程略低于所有课程平均得分,分别为46.00分和46.06分,器乐类课程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为45.28分。根据随堂听课等级评价标准,45分至50分之間为“好”,40分至45分之间为“较好”,30分至40分之间为“一般”,30分以下为“差”,共有64门课程被评价为“好”,21门课程被评价为“较好”,1门课程(器乐类口琴课程)被评价为“一般”,好评率98.84%(“好”与“较好”评价总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在2021年秋季班的评估中,从学员对课程满意度评价结果来看,学员满意度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54份,学员对课程整体满意度为96.58%,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96.20%,对课程教学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满意度为94.97%,对学习资源和活动安排的满意度为95.07%。由此可见,市民艺术夜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充实了白领一族下班后的时光,增长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审美水平的提高。学员参与市民艺术夜校的积极性及对市民艺术夜校的整体评价和期待都比较高。

(二)项目为本市中青年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可复制范例

在市民艺术夜校的工作推进中,上海市群艺馆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探索了中青年公共文化服务的三个路径,为中青年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范例。一是通过公益性收费,探索市民公益文化消费的新路径。不少省市目前都在探索面向中青年的文化服务,经费额度和模式时常会成为相关负责人重点关注的问题。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在公益收费模式上的探索融合了市场和公共文化公益性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免费开放单向依靠市级财政的模式,在缺少市级财政经费的情况下,工作团队研究出一套新模式,即以统一平台、统一报名、统一收费的方式,将所得公益性收费用于弥补师资团队和数字化管理运营经费的运作模式。通过项目主要经费自理(延时开放场馆运营需财政支持),不仅提升了项目的活跃度,做到了可持续发展,还提升了文化项目市民参与的总体素养,培育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理念。不少学员反馈:“以往全免费开放的参与人群总体素质不高,通过公益性收费,既能让中青年用低成本了解艺术,走进艺术之门,又明显感到现在参与的人群的总体文化素养和对文化服务的珍惜度提升了。”二是通过总分校模式,探索拓展市民参与的新路径。2021年春季,市政协提案中特别提到市民艺术夜校为中青年的艺术普及提供了优质服务,但当时认为,上海市群艺馆作为总校无论是场地还是夜间服务时间已接近饱和,但从全市范围来看,艺术夜校的覆盖面仍然较小,供需不均衡。为此,市群艺馆通过两年时间(2021—2022)将市民艺术夜校总分校模式推广落实到16个区,并逐步在街镇、园区、民营艺术场馆建立教学点开展夜校工作。总分校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联动社会力量共同确保教学质量,让中青年市民能够就近就便地参与艺术培训。三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探索提升市民艺术普及工作效能的新路径。随着市民艺术夜校工作的广覆盖,项目的工作强度也在迅速提升,市群艺馆项目团队面对新问题,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重点研究新机制、新平台、新功能,从项目统筹、项目执行、网络技术协调各方面明确团队分工,首先解决线上教务管理问题,使报名—收费(退费)—汇总管理—线上教务签到流程形成2.0版线上教务管理新流程,同时通过网络技术明确总校、分校、教学点职责分工,便于高效便捷地统筹管理,探索市民艺术普及工作模式的新路径。

四、“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问题一:上海市、区、街镇公共文化设施延时开放经费需保障。

2022年市民艺术夜校将逐步实现市、区、街镇三级总分校、教学点工作的推进,同时向园区、商圈、院团、民间艺术场馆拓展新空间,但目前绝大多数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均无延时开放专项经费,水电、物业等场馆管理成本靠自己贴补。

建议:市、区财政给予三级公共文化场馆适当延时开放经费支持。

问题二:公共文化机构公益收费的指导标准亟须出台

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仅靠免费开放远远不够,公益性收费模式的探索是重要一环,有益于提升文化场馆的服务效能,提高参与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但目前各公益收费项目由于缺少指导标准,价格各有不同,制定的合理性需进一步认证,全市的公益性收费亟待统一标准来规范。

建议:进一步出台面向公共文化机构公益收费的指导标准。

问题三:社会专业资源需进一步扩容优化。

随着夜校不断扩容,项目资源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需打造优化资源流通平台,通过与第三方技术力量合作,积极引进一批艺术教育专业院团和社会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员作为艺术夜校的师资库,形成专业院团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目录。

建议:优化市民艺术夜校资源网络平台,打造师资库、学员库,在平台上互通。

问题四:艺术夜校课程评估需进一步强化。

艺术夜校的课程要针对中青年人群进行特色设置,在开展过程中,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需求调研,优胜劣汰,提升艺术夜校课程的品质,从而吸引更多中青年人参与进来。

建议:引入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对课程成效进行跟踪性评估,优化教学工作。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