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桂林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

2022-05-27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3期
关键词:屋面民居桂林

黎 睿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0 引言

受到全球化和国际化影响,当今世界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呈逐渐减少和消失的趋势,我国城市和建筑同样出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元素缺失现象。如何加强各地区的识别性,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创造出既延续传统历史文脉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地域性建筑,成为当今建筑创作的使命。

1 桂林传统民居特征

桂林地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山地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雨水多,水网密集,冬季有寒风,夏季炎热潮湿。桂林以其山水自然景观闻名世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在此相互融合。桂林传统民居聚落通常背山面水,靠近水源而又绕开较大的冲沟,有平地则聚之,无平地则散之。桂林传统民居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建筑造型与山体紧密结合,多用竖立的木桩悬空在地坪上,为节约用地,桂林传统民居通常表现为竖向生长。通过调查研究桂林的传统民居及其聚落,可总结出如下特征。

1)传统聚落特征 聚落选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就势,选择恰当、科学合理;聚落的规划布局不求网格的工整,街巷自由布置,亲切自然;巷道空间和谐优美,道路的端界面多为自然风光。

2)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在地势平缓地区,以水平舒展的合院式民居为主(见图1~5);在地势较陡山区,以竖向生长的架空式干栏民居为主(见图6)。桂林传统民居体形组合高低错落,坡顶倾斜角约30°,不对称的硬山山墙;外墙立面比例和谐,风格朴实;就地取材,常用青砖、小青瓦、青灰、青石板、竹材、木材等地方传统材料,色调素雅;家家设有天井,天井铺地常砌成富有美好寓意的纹理和图案;木门槅扇雕饰精细,技艺高超;花窗槅扇类型丰富;梁柱彩画色彩淡雅,格调朴素、和谐;室内陈设古朴幽静,室外庭院花木多姿(见图7,8)。

图1 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朗梓古民居群

图2 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朗梓古民居

图3 桂林市灵川江头古民居

图4 桂林市临桂区浪头村李宗仁故居

图5 桂林市恭城朗山古民居

图6 桂林市龙胜瑶族干栏传统民居

图7 桂林传统民居中部分窗花的照片

图8 桂林传统民居中部分石柱的照片

2 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因素

地域性建筑创作主要受到自然、人文、技术、建筑师四大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自然因素主要是自然气候、地形地质,本土材料。其次是各地建筑形态深受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各异。最直接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因素是经济与技术,直接影响建筑形态与构成,但在运用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地域人文,才能创作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地域性建筑。

3 传统民居对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的启示

3.1 创作思维——因地制宜

建筑是人类为满足实际生活需要并适应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受制于地形地势、地域气候等。传统民居与自然地貌相结合,敢于突破和创造,其建筑形制来源于实际环境,非刻意按照某种派别形式建造,纯属为了实用。由此可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是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思维方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创作思维是多元综合的,随地域因素和时空变化而灵活变通。

3.2 创作途径——地域性与时代性的互动

建筑是地区和时代的共同产物,因此现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既要体现地域文化精神,又要体现出时代精神,即建筑的现代性。

传统民居可为新时期的建筑创作提供丰富的原型与素材,但由于传统民居建筑布局及其造型对应的是旧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因此,新时期的地域性建筑应与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既要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新思想与新技术,又要摆脱全球化的不利冲击,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的特征、构成方式、典型元素等,将现代设计方法、形式特征、材料及构成方式与地域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又充分展现地域风情的现代地域性建筑。

3.3 创作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兼具人文性,主张适应与保护环境,减少能耗,适度消费,尊重传统,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

地域性建筑创作包含自然、人文、经济、技术等方面,应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综合利用各种条件,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要关注城市文脉、生态环境、建筑的灵活性,使得新时期地域性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能耗。建筑、城市都是文化、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当代建筑表现出超强的兼容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我们应尊重地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3.4 创作技法——抽象、简化、变形等

通过对传统地域性建筑原型的思考,结合传统民居中“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虚实结合的空间营造方式、沉稳坚固而又灵活多变的造型,从传统民居中提取一些特色元素,并根据现代设计理念,运用基于类型学的抽象技法和基于拓扑学的还原技法、地域现代技术,通过抽象、简化、变形等手法对传统民居中的特色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地域性建筑风格,既立足于传统文化,又和传统有区别。

4 传统民居对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规划表达上的启示

4.1 建筑与环境

桂林的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共存共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淡化界线,自然生长,这是桂林地域性建筑创作最根本的来源。桂林传统民居尊重大自然,因地制宜,科学且巧妙地与自然地形结合(见图9),这种尽可能保持原生地貌状态和生态平衡的构建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符合现代建筑创作中倡导的“场所精神”的要求。

图9 桂林龙胜平安寨壮族民居

4.2 景观视廊与对景

无论是城中还是村落中,桂林的每条街道或巷道均以山峰为对景。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并延续城市中每条街道均以山峰为对景,引山水于建筑群之中,同时把建筑群选建在自然山水之间,使桂林的城市景观视廊得到延续。

4.3 建筑天际轮廓线

桂林是山水城市,亦是立体视觉城市。顶部造型即第五立面是整体景观的构成者,合理地规划引导城市顶部造型设计,可形成富有韵律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4.4 建筑形态

桂林传统民居“借天不借地”的底层架空式建筑形态具有广泛的地形适应性,既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地势,保持原始生态环境,不破坏基地原始地貌,又能扩大室内可利用的空间,其造型丰富且制作简便。

如今,我国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反对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桂林传统民居对地形地势的适应性形态值得被延续和传承下去。我们应从桂林传统民居的建筑细节中得到如下启示:[1]坡屋面 我国古建筑的屋面和屋檐多是曲面和曲线形,桂林地方建筑的屋面和屋檐均笔直,且封檐板薄多厚少,屋脊较简约,无复杂线条;[2]坡屋面坡度介于 1∶2~1∶3;[3]坡屋面两面坡长不相等或相等;[4]坡屋面上的开口随意式;[5]坡屋面材料一般采用小青瓦或单纯混凝土板屋面;[6]屋面挑檐:大挑檐(宽度≥1.2m),非小挑檐;[7]坡屋面与墙体有时合二为一,坡屋面即墙;[8]坡屋面与敞廊构成灰空间;⑨建筑形态有水平式和分散式两种。

4.5 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

桂林应注意保持“山-水-城”的平衡模式,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由多个“山-水-城”组成的综合体。建筑群的组织要求同山水景观相协调,注意控制建筑的形式(民族的、地方风格的要求)和建筑的色彩(尤其是屋面)以及建筑群的组合模式。

4.6 建筑色彩

桂林传统民居的色彩很大程度上与其建筑材料的选用有关,其中黏土、石材和木材是最为重要的3类。其中包括:夯土墙斑驳的黄色,黏土烧制后的灰黑色,石材的灰色,木材的褐色,以及涂抹在檐口上少量的暗红色等。总体上,桂林传统民居表现为“宁静”“隐退”、不与山水争艳。

桂林城市建筑色彩以素雅色调为基调,含蓄、隐退的与山水环境相结合。但素雅色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灰色,应该是色彩中灰色系列中的调和色,在灰色系列中的色彩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证明,城市建筑与山水环境色彩谐调产生美感,反之破坏环境美感。可见,城市建筑色彩对桂林这座山水城市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划指导性指标,而应对城市建筑色彩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控制。

5 传统民居对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在建筑表达上的启示

5.1 高度与体量

桂林传统民居多为2层,高约6m。建筑体量不高大,但却有一种“灵气”,借用西方建筑理论,可称之为“精神”(spirit)。这种“灵气”的形成在于一种与山水相协调,尺度适宜的结构模式。

桂林山水秀丽、委婉、柔美。为使桂林的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合为一体,就要使建筑风格与自然山水的格调协调一致。桂林新时期的建筑“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不宜体大横长,需保持城市景观视廊的通透。桂林现代地域性建筑更应突显其轻盈、玲珑、剔透、典雅、明快的风格。尤其是山下的建筑更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和体量。

5.2 建筑群体

桂林传统民居的建筑群体由数幢单体建筑组成,其基本单元一般为矩形三开间,平面形式方正规整、灵活多变、高效紧密却不拘谨。桂林传统民居的造型式样多,对称及不对称布局兼而有之,组合自由,有二进、三进等布局形式。建筑群体在排列方式上既有南北向相连的,也有东西向相连的;还有的因考虑巧于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而竖向建造,以楼房为主,并不太注重朝向。

桂林传统民居建筑群体自由布局、主从分明,由功能决定形式。桂林新时期的建筑也可以延续这种随自然地形而自由布局的方式,以体现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同时,桂林新时期建筑还可以延续传统民居中主次分明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尺度大,体量高,而辅助部分可依附于主体建筑。

5.3 建筑空间塑造

桂林传统民居的造型轻巧、通透、平和,具有透、漏、院、游、望的特点;注重建筑顶部造型即第五立面的生动性:高低错落,富有韵律;融合了桂北、岭南、徽州建筑的特点。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民居的功能布置、当地的自然气候紧密联系。桂林民居室内尺度较小、层高较低,有利于冬季保持室温;檐下空间的利用使室内外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通风;吊脚空间的设置可以转换成现代骑楼建筑底层遮风避雨的宽大走道,这些灰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开敞,层次尽量丰富。此外,传统民居中“小体积、大容量”的空间布置,为创造出占地面积小、多居室的现代地域性建筑提供了借鉴。

从桂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塑造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桂林现代建筑创作中可加入敞廊(廊深2m左右)或深廊(廊深达4~5m)两类。敞廊可作为休息之用,深廊常在公共建筑中作为休憩、交谈之用。

2)可通过敞门、敞窗增加室内外的通透量。常用的落地窗,也是敞窗的一种形式。

3)敞厅的使用,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大厅通常做成敞厅。一般高两层,共享大厅内有宽大的楼梯,大厅周围一般用大玻璃窗,这样室内空旷开敞,光线明亮,室内外融为一体,体现了桂林建筑空间的通透开放的特点。

4)将楼梯置于室外露天,使建筑的交通在室内外交叉进行,达到建筑室内外的沟通。

5)把建筑物底层空间部分或全部做成架空,称为支柱层,以解决建筑的通风问题。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增加庭园绿化,作为活动的场所,使室外空间开敞通透。

5.4 建筑符号的运用

建筑符号通常可以划分为形态、空间、象征3种符号。在进行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时,要以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来合理地运用传统元素,不能只对传统形式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更应关注传统形式符号的文化内涵,通过灵活运用提炼和抽象等方法,创造出符合现代潮流的建筑形式。桂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要求尊重传统,主张运用传统元素,对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批判地继承,注重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的适应性,不是任何的传统元素都适合运用到每一个建筑创作中。合理地运用传统元素,并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优化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

5.5 地方建筑材料的运用

桂林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遵循就地取材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消耗,常用青砖、小青瓦、青灰、青石板、竹材、木材等地方传统材料,使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共存共生。在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中应灵活运用地方材料,这样既能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又能展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在选用地方材料后,要注意地方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例如现代的玻璃、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与地方材料的结合。注重考虑使用建筑材料的可再生和坚固耐久性。

6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桂林传统民居形成于历代各个时期,但是不论其聚落形态还是其建筑特征都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创作思维方式,地域性与时代性互动的创作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原则,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格局,每一条街巷都以山峰为对景,色调素雅而又多元化的建筑第五立面,“借天不借地”的建筑形态,通透的建筑群体空间,注重“山-水-城”的平衡模式,灵活运用地方材料等。深入研究并理解地域文化,才能创作出更贴近传统的地域性建筑;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互动的创作途径,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又将地域性和现代性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延续传统历史文脉又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建筑。

猜你喜欢

屋面民居桂林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工业厂房大型钢结构屋面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桂林行
民居摄影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