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个体用药基因检测选择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案及对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究

2022-05-27王晓丹邓彧斐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9期
关键词:结肠癌安全性个体

赵 吟,王晓丹,邓彧斐,邵 欢(通讯作者)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药物基因检测是当前医疗行业应用于临床上一种药物遗传学类型,是通过对患者在用药之前的基因类型判断其对相应药物的反应程度,从而降低用药患者自身对药物毒性的反应以实现用药安全的技术手段之一。个体用药基因检测旨在研究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度及基因关系。由于药物化学反应多样,机体对药物毒性的耐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机体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基因的多态性学说能够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因而在用药之前若能确定患者的基因类型,可达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治疗,基因用药检测可辅助医务人员在患者用药上的把握,增强治疗安全性。此外,由于药物基因学研究内容受遗传药理学的限制,研究药物成为了药物基因中的核心关键点,以药物效应为基准,药效的安全性为目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目前,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已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实践,能够在积极治疗结肠癌晚期患者的同时降低药物应用风险,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究个体用药基因检测选择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案对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8 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 例。纳入标准:①均为中、晚期结肠癌患者;②均满足结肠癌症指标判定标准;③未见其他全身性系统性疾病;④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正常,能够正常与医护工作人员沟通。排除标准:①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②严重器官、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观察组男性29 例,女性30 例;年龄最小38.1 岁,最大48.2 岁,平均年龄(42.3±2.1)岁。对照组男性33 例,女性26 例;年龄最小39.1 岁,最大57.2 岁,平均年龄(41.9±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按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8》接受mFOLFOX 化疗方案:奥沙利铂85 mg/m静脉输注2 小时,第1 天;亚叶酸钙400 mg/m静脉输注2 h,第1 天,氟尿嘧啶400 mg/m静脉推注,第1 天,然后1 200 mg/m/天×2 天持续静脉输注(总量2 400 mg/m,输注46 ~48 h)每2 周重复。对照组未接受个体用药检测,观察组接受个体用药检测并根据基因型进行用药调整。总疗程为16 ~24 周。观察组接受个体用药基因检测后给出不同用药方案:(1)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患者用药基因特点,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方案,并根据不同的给药诊断方式,观察是否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的消化器官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2)以慢性、超快代谢的患者为主,医务人员根据这两种类型可一定程度上判断给患者用药。(3)根据主治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判断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对临床用药进行筛查,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患者基因提示药物毒性较强的药物,并针对性的替换治疗用药,以实现治疗对患者药物毒性的干扰以及用药毒副作用的影响。根据华林法药物基因类型可分为超快、快、中间、满足代谢4 种类型,这是因多态性编码的影响。用药基因检测出中、晚期结肠癌患者为快代谢与中间代谢两种类型,则可以安全用药。若有患者基因检测出超快代谢或慢代谢两种类型,则调整不同的给药方案,超快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以致治疗无效,慢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中毒。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给药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1)依据苏凤云研究中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诊断标准,比较不同的给药诊断方式是否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的消化器官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2)对采用不同给药干预方法的两组患者用药后安全性和安全率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个体用药基因检测选择的干预用药方法的用药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行χ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安全率比较(以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两组药物为例)

观察组安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后安全率比较[n(%)]

3.讨论

药物基因的发展源自于上个世纪药理学家提出的药物代谢与基因关系,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药物基因检测有了新定义:在分子水平上可阐述药物疗效、作用的靶点,以及应用模式和不良反应。通过基因靶点分析对结肠癌晚期患者机体药物耐受和毒性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能够明确药物药理作用并对其进行个性化分析,了解患者基因调控的吸收机制和代谢能力,从而更加精准和安全的用药。个体基因用药可设计出基因对应疾病用药方案,使患者在使用药物上更安全。此外,由于药物基因学研究内容受遗传药理学的限制,研究药物成为了药物基因中的核心关键点,以药物效应为基准,药效的安全性为目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我国在结肠癌用药治疗上问题较多,包括:药物剂量、药物类型及用药疗程等。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药物治疗中,进行联合用药前若能把握患者身体机能及基因情况,针对性对患者治疗方案和期间药物应用进行调整,有利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以及基因检测后所显示的结果,制定结肠癌晚期患者用药和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做到规范及安全用药,在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药物的最合理化应用,减少了更多不必要的药物治疗,降低了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成本以及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痛苦,将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最大化。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实施常见药物有奥沙利铂,此药为第三代抗肿瘤药物,临床用药效果差异明显,给临床结肠癌用药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以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数据来看,2012 年—2018 年不同年份使用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疾病不良反应数量逐年升高,其中,临床严重症状情况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红细胞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对此药出现强烈不良反应,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加大了医务人员救治难度。

因此需确保对患者用药安全性。药物被身体吸收之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生物疗效过程,包括吸收代谢产生疗效等,这其中需要药物受体、转运体蛋白等参加,这一系列过程与相关基因药物密切相关,个体用药基因检测对临床用药非常有必要。由于目前化学性治疗药物在作用于肿瘤的同时对自身细胞伤害仍较大,针对基因序列检测用药以及定点的局部靶向药物应用是解决患者药物应用毒副作用过大的方案之一。通过基因检测后设计的个体用药方案能有效实现药物的靶向应用,在基因调控下控制药物受体、催化酶、转运蛋白进行表达。以上受体、酶和转运蛋白在机体特异性表达的同时并不会影响机体其他结构的正常表达。因此,药物通过药物受体的引导和药物特异性酶的水解,最终特异性表达在需要用药的局部,能够明显降低全身其他细胞的毒副作用。

因而对药物基因的检测可以为临床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可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从而在诊治过程中,可确定药物的类型、药物剂量的大小,提高诊断正确率,确保有疗效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原因是本研究给予患者出诊治方案前,进行个体用药基因检测,有效避免了中、晚期结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带来的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建议从业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情况对症下药甚至对剂量的控制。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基因检测还可准确预防疾病的发生,更有效的规避发生此疾病的环境因素。亚洲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基因属弱代谢类型,因而患者在用药期间,代谢过程较慢,多种药物合用,容易造成药物的堆积,药物产生不良影响后,患者便出现诸多临床上的不良症状。我国每年产生的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患者已达到250 万人次,更有20 万左右患者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就有部分中、晚期结肠癌患,数据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建议医务人员通过基因靶点分析对结肠癌晚期患者机体药物耐受和毒性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明确药物药理作用并对其进行个性化分析,了解患者基因调控的吸收机制和代谢能力,从而更加精准和安全的用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安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个体基因用药可设计出基因对应疾病用药方案,使患者在使用药物上更安全。因此,根据个体用药基因检测选择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案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个体用药基因检测选择对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实施不同的给药方案更具安全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结肠癌安全性个体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肠癌78例临床观察
横结肠脂肪瘤误诊结肠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