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老挝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2022-05-27覃婧婧潘岳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老挝

覃婧婧 潘岳

关键词:中国;老挝;文化交流;命运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15

[中圖分类号]D82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100-05

一、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国和老挝在建交之前,两国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间的交流,但主要以官方的交流为主。中国史料记载,在老挝掸国时期便与中国的汉朝进行往来,在老挝堂明国时期便开始与中国开始正式进行官方往来。老挝建立了澜沧王国之后,一直与中国交往密切,当时主要是与中国的明王朝进行往来,官方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老挝向中国派遣使者,明王朝向老挝回赠礼物,1400年,澜沧王国第一次向中国遣使,在明代,澜沧王国向中国遣使次数达34次。但在明成化时期后,老挝与周边的国家产生了冲突,不得不减少与中国交往的次数,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云南与老挝北部地区之间的往来造成影响。此外,在明代及以后,迁往老挝的华侨人数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老两国之间的交流。

1707年,澜沧王国分裂成为万象和琅勃拉邦两个王国。1713年,老挝南部的占巴塞宣布独立,标志着澜沧王国正式分裂成为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三个小王国。但是,在澜沧王国分裂之后,北部的琅勃拉邦王国还与中国保持着往来。1729年琅勃拉邦王国向中国遣使来华朝贡,主要是因为老挝境内的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王国的国王受到来自暹罗和缅甸的威胁。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应付外部的威胁,于是向中国寻求援助。据中国的史料记载,琅勃拉邦王国的8位国王向中国派遣使团共计24次。

清代中国与老挝之间的官方交往也较为密切,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南掌(即澜沧王国)使者访华,通常会给中国带来大象、象牙、犀牛等礼物。清朝政府回赠给南掌国王和使者的礼物也非常丰厚,除了通常的“例赏”以外,还有“特赏”和“加赏”,一般会给他们回赠彩缎、绸、绢、布匹、玻璃器、瓷器和人参等,种类繁多。中老两国通过交换礼品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和老挝在建交之前,两国除了有官方的往来之外,民间交往也很密切。为了逃避战乱,有不少老挝人不得不选择到云南边境地区暂居。其中,有一些老挝人还经常到云南进行交易,也有一些中国商人到老挝进行贸易,民间商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二、建交后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的发展及成果

1961年中国和老挝建交后,双方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文化交流,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1961—1975年,中老夯实传统友谊

1945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1961年4月25日,中老两国正式建交。1961—1975年,美国扶植老挝国内亲美势力,对老挝人民革命党发动“特种战争”。为了能够专心革命和培养革命后代,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专门培养老挝人民革命党后代的“六七”学校诞生。1967年,广西南宁“六七”学校成立。“六七”学校是中老两国间具有特殊意义的友谊之桥。在老挝革命初期,老挝与国际的交通运输、信息交流、革命人士子弟在生命上和财产上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中国为老挝革命区的领导者、革命者以及老挝各族人民的子孙提供了援助,让他们能够有条件、安全地继续接受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30名老挝学生在广西师范学院就读。1976年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与老挝人民革命党签署备忘录,决定在广西南宁市给老挝学生建立“六七”学校。1968—1976年,有超过1 000余名老挝学生到“六七”学校就读。现在,曾经在“六七”学校就读的学生很多成为了老挝党政部门的骨干。“六七”学校不仅为老挝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是两国患难与共、互帮互助的历史见证,更是促进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贡献者。另外,为了帮助老挝抵御外敌,中国还帮助老挝修筑公路,以便运送援助物资。

中国援老革命烈士陵园是中国与老挝传统友谊的见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帮助老挝人民抵御外敌,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215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支援老挝而战,也是为了正义而战,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老友谊的壮丽篇章,铸就了中老友谊的不朽丰碑。在每年清明节及烈士纪念日,中国驻老挝使领馆人员都会赴川圹省、乌多姆赛省的丰沙湾县、勐赛县、纳莫县中国援老革命烈士陵园祭扫,中国驻老挝各省领事馆、中国援老抗美老战士、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老挝中国文化中心、老挝中国总商会、援老青年志愿者、中国在老公派教师、留学生、中资企业代表以及老挝川圹省、乌多姆赛省党政军群各界代表一同前往进行祭扫。

(二)1975—1989年,中老文化交流处于冷淡期

这个期间,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老挝实行单方面的外交政策,中老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文化交流也相对冷淡。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文化交流有所缓和,边境贸易逐步恢复,民间往来和教育合作交流有所增加。

(三)1989—2019年,两国文化交流恢复正常并逐步升温

1986年老挝开始实施革新政策,1988年实施新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和开放。东欧剧变后,老挝外交政策转向全方位开放合作,中老关系正常化,两国文化交流的机构、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1.机构方面。中老建交后,双方在对方首都设立了大使馆,在大使馆设有文化参赞一职,负责两国文化交流。中国还在老挝设立了琅勃拉邦总领事馆,领区包括丰沙里省、南塔省、波乔省、乌多姆赛省和华潘省等老挝北部地区,老挝也在中国昆明、长沙、南宁、广州、上海设立了总领事馆。中老两国的大使馆和总领事馆除了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持双边政治关系以外,在经贸、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老还分别在本国设立了友好协会,定期互访或者举行各种交流活动。两国友好协会自成立至今,为促进中老两国之间的互信、友谊、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中老两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让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不断地落实,获得實效。此外,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还在老挝万象市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在向老挝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老挝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驻老挝官方文化机构,在老挝设立此机构主要是与老挝开展文化交流。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于2014年正式成立,2021年搬入新址。老挝中国文化中心犹如一座桥梁,在中国向老挝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中老友谊、促进中老民心相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挝中国文化中心成立至今,在老挝举办了众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中文歌”“云游中国”“老挝人做中国菜”“文化周”“‘欢春’庙会”等。近期,老挝中国文化中心还推出了“看冬奥、过大年”系列活动和老挝“2022北京冬奥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挝人了解冬奥会,了解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所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特别是“云游中国”系列活动,介绍了中国的锦绣山河、风土人情,给老挝各界人士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激发了老挝各界人士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兴趣,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进一步深化。

2.机制方面。1989年10月,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凯山·丰威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凯山·丰威汉此次访华是新时期中老关系的重要起点,标志着中老两党、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在凯山·丰威访华期间,中老双方签署了文化协定,旨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涵盖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两国第一次有关文化交流的系统的协定,为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育方面。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老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合作办学、留学生、“汉语桥”等方面。

合作办学方面,主要有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老挝苏州大学。2006年,老挝国立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决定合办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于2010年3月设立,这是老挝设立的首个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为热爱汉语的老挝人民提供了一个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好平台,翻开了老挝汉语教学事业的新篇章。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孔子学院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化培训共9批,参加培训人数共计8 500多人。在2020年,该学院培训人数达9 745人。2011年4月19日,获得中国、老挝两国政府批准和支持的中国在海外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老挝苏州大学在老挝成功创办。老挝苏州大学目前开设有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汉语语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此外,老挝苏州大学还开设了汉语培训班,面向老挝社会各界人士招生,为老挝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老中英三种语言、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

留学生方面,2002年以来,中国与老挝连续签订了多个五年教育合作计划。根据这些计划,每年中国教育部都向老挝提供一定的全额奖学金名额,为老挝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6年来华的老挝留学生为9 907人,2019年超过1万人,目前仍在持续增长。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老挝学生留学首选地外,地处边陲的云南和广西在地缘上独具优势,在文化上与老挝相通,也成为与老挝进行教育交流较为密切的两个省份,每年都有大量的老挝学生和青年官员到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留学或者是参加培训,云南的许多高校也与老挝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每年也有来自广西、云南高校的学生到老挝国立大学交流学习。此外,目前广东、贵州等省份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与老挝高校建立联系,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从2006年到2018年,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与老挝国立大学共同合作,成功举办了12届“汉语桥”老挝赛区决赛。大使馆支持在老汉语教学工作,也重视和推动中老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汉语桥”比赛给越来越多的老挝青少年提供学习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同时也为深化中老友谊贡献了力量。

4.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在政府支持下,我国各界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老挝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包括“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中华文化进校园”“欢乐春节”“唱中文歌,学中国话”“中国旅游文化周”“文化中国 中华医学”以及各类书画展、摄影展、艺术培训班、医学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让老挝人民广泛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学习一些中国传统医学和技艺,深受当地人喜欢。

5. 华侨华人方面,民间力量在促进中老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老的华侨华人不仅促进了老挝当地经济、贸易、科技的发展,在促进中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老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截至2020年,在老华侨华人有10万多人。目前,在老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万象、琅勃拉邦、沙湾拿吉等城市,少数人居住在桑怒、川圹、他曲等城镇,万象以南各省潮州人和客家人的人数较多,在北部城镇中有部分人来自云南、广西,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丰沙里、乌多姆赛、琅南塔省,这些省份都与中国接壤。在老华侨华人90%以上从事商业和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经商地主要集中在首都万象和南部地区湄公河沿岸的几个商业城镇,北部的华侨华人则以从事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活动为主。20世纪初,在老华侨华人致力于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创办了万象寮都学校、琅勃拉邦新华学校、沙湾拿吉崇德学校巴色华侨公学等院校。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华人学校的学生总人数约为2 000人。2015 年7月29日老挝中华总商会成立,这是全老挝第一个由华侨华人组建的商业机构。总商会以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潮流, 融入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教育进步,加强中老两国企业和民间商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发展为宗旨。商会成立至今,在老挝举办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组织老挝华侨华人及中资企业共同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与老挝国家工商会联合主办博鳌亚洲论坛万象会议,组织老挝华侨华人及中资企业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行“中秋月中华情”老挝华侨华人中秋联欢晚会等。这些活动增进了老挝华侨华人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同时也在推动中老两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商业合作、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2019年以来,两国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2019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签署,这是开创中老新时代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行动计划》文本中,将人文列为未来五年双方合作的五个内容之一,包括民生、减贫、人才培养、新闻出版、文化巡演、边民联欢等活动。在新时代,中老两国文化交流体现务实的特点,在减贫方面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精准脱贫方略。老挝在“八五计划”(2016—2020)、“九五计划”(2021—2026年)和中长期规划中,都将减贫列为重要的内容,力争至2025年贫困率降到不超过5%。目前,我国已经实现脱贫目标,具有可借鉴的减贫经验。2018年,时任老挝国家主席本杨到福建下岐村和湖南十八洞村考察,学习中国的脱贫经验。应老挝政府的要求,中国积极与老挝开展减贫合作。《行动计划》中提到的“援老八大工程”,目前已经启动第一批试点项目,包括修建供水系统、设立医疗卫生点、通电照明、安装数字电视等。2020年12月1日起,中国单方面给予老挝97%商品免税优惠,这对老挝减贫事业具有积极意义。2020年上半年,老挝出口最多的农产品是甘蔗,出口至中国30万吨[1]。由于近年来中国大量进口老挝的橡胶、甘蔗等农产品,促进了老挝北部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省份农户的种植热情。当地农户的生计方式由传统农业逐步转向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農业,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020年以来,随着中国—老挝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和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挝中北部地区的交通压力。交通落后是老挝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老挝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至2013年,在收入最低的40%家庭中,只有47%生活在具有全天候道路的村庄。远离道路或者季节性不通车致使老挝农村地区的生产无法有效商品化,农牧产品或手工业品不能及时运送到城市或国外销售,生计方式仍以自给自足为主,外出务工人口比例不高,参与非农业机会较少,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另外,交通的不便利也使得人们信息闭塞,生产模式比较滞后,粮食产量不高。如果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很容易出现粮食缺口,难以摆脱贫困状态,甚至有陷入赤贫的风险。中老高速公路和高铁的正式通车,将极大缩短老挝境内行车的路程和时间,改善老挝中部和北部的交通状况,有利于中老两国和老挝内部的互联互通,有利于老挝农村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和人员流通,这对于老挝消除贫困和中老两国的扶贫合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化中老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2019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但中老两国的文化交流并未间断,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共同抗疫,彰显两国传统友谊。疫情暴发之初,老挝政府和人们踊跃为中国捐助资金和物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加油。2020年以来,老挝疫情不断恶化,经济社会面临严峻挑战,人们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截止到2022年1月25日,中国援助老挝疫苗共计890万剂。在中国的帮助下,老挝超额完成了2021年接种任务。中国还援助老挝建设玛霍索综合医院,该医院于2018年开始动工并于2021年11月进行一期工程的移交。该项目是中国目前援外史上规模最大、床位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的医院项目,也是老挝目前规模最大、科室设置最全的综合性医院。

三、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的展望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中老铁路已经开通,中老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命运共同体,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经生效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加快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老挝支持和援助的力度。近年来,在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下,老挝的经济、贸易、农业、科技、通讯、医疗等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中老之间交通也得到有效改善,为两国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条件下,相信中老两国将会继续保持和发扬两国间的传统友谊,精诚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国友好交流与合作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中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在中国和老挝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走出去相对比老挝文化走进来得多,老挝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学习汉语的老挝人也越来越多,而中国民众对老挝文化了解相对较少,不利于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中老文化交流的主体比较有限,大多为政府部门、公办院校间的交流,民间力量在中老文化交流中的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三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两国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但科技、医疗、传统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交流较少。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中老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必须发挥驻老挝大使馆、领事馆以及商会、媒体、留学生、华侨华人等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加快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大与老挝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全覆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推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国为老挝最大农业投资国[EB/OL](2020-10-21)[2021-12-1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2010/20201003009694.shtml.

责任编辑:何文钜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老挝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