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各时期对“势”字的理解来分析其在书论中的引入和影响

2022-05-27杜润东罗白东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含义时期力量

杜润东 罗白东

在书论中,“势”字被反复使用,但“势”字在历代书论中的语境语义都有所差别。笔者从古人对“势”的理解与应用出发,通过与书论中“势”的语义对比,分析“势”字进入书论的过程。

一、古人对势的理解

(一)“势”的来源

“势”最早呈现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势”指顺承接纳的意思,但是“势”在此中与“厚”“载”两字呈并列意,因此,“势”中应有存在之意,应该对其更加精细分析。

1.从字意分析

“势”在发展中可追溯到“埶”(下图可见),《说文》对埶的解释,“埶,种也。”

从图中也可以猜测到“埶”的象形意味是一个人手中拿木的形态,若抛开《说文解字》对其附加的含义,我们只可以描述人呈跪姿,手中拿木棒的场景。而且在段玉裁注云:“唐人树埶字作蓺,六埶字作藝,说见《經典释文》。然蓺藝字皆不见于《说文》。周时六藝字盖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说文》无势字,盖古用埶为之。”由此可知,势、蓺、藝在古时同作“埶”,且将君子六艺与“埶”放置于同等地位,可知“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且“势、蓺、藝”三字是“埶”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解释。

2.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

“势”字在众多的历代典籍中被经常引用,而其含义也在不同的语境中承担不同的含义,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含义。

(1)对内在力量的蕴含,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张扬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孟子》)

以上两句是说“势”指内在的力量,肉眼难以观察,但是“势”却蕴含在事物运动的过程中使事物有力量。由于“势”的这种特征,便将“势”的含义加以引申,成了一种象征人潜力的词汇。

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国语》)此处“势”指潜能、能力;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国语》)此处“势”指潜能、能力。

又因为“势”的不可见性,将其赋予其看不见,但是却真实存在的一面,例如,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孟子》)此处“势”指内在的力量,用肉眼不可见,但是却能真实体会到。此处“势”指暗藏危险的地方,这里也表现了“势”不可见,但却真实存在的一面。

(2)客观事物发展的方向

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为奸,虽伯夷可疑也。(《商君书》)

王者乘势,圣人乘幼,与物皆宜。(《管子》)

以上论述的“势”指事物发展的方向,“乘势”即为顺应发展的体现。从这种角度去看待“势”,又可以将“势”解释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荀子》)可解释“势”为规律,规律为不可逆者。

(3)对于至高无上力量的阐述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孟子》)

古人视君王之权力,犹如视天地之法则。由此可知,文中之“势”虽然说是君主因权力而产生的内在力量,但是究其本身而言,是至高无上的力量。

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管子》)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庄子》)

在以上几段论述中,“势”均指在权力加持之下所形成的群体力量,群体的力量内含而不外显,此意为“势力”之由。

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商君书》)

此处强与势相对,说明“势”不指一时之“强”,而指在浩瀚力量中的持久性。

(4)动词,顺应

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春秋穀梁传》)

此处“势”指顺势,顺势就是不以自身意志为抵抗。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则是将“势”的发生应用于实际,因循导势。

(5)材料

凡析干,射远者用埶,射深者用直。(《周礼》)

夫角之本,蹙于脑而休于气,是故柔。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征也。(《周礼》)

此处“势”指韧性有力,角的根部是柔软的,但希望能够结实、有韧性,而白色就有韧性的特征。

(二)“势”的特征

通过上述文字的整理,可归纳出“势”的特性,首先,“势”是肉眼不可见的,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力量。其次,“势”的力量不是一瞬间才具有的,而是一种深厚广大的力量。其次,“势”是一种规律运行不可违背的必然法则,是一种前进的有力方向。最后,“势”具有坚韧有力的特征。通过总结古人的论述可以看出,“势”更多是作为一种力量,虽然不可观,但是可以通过感知明白“势”为真实存在。

二、书论中对“势”的引用

(一)“势”进入书论的路径——各个时期(自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势在书论中的体现

1.东汉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草书势》)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篆势》)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

2.魏晋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四体书势》)

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草书状》)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题笔阵图后》)

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书论》)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笔势论十二章》)

刀圆则润,势疾则涩。(《记白云先生书诀》)

3.南北朝

体势不失,墨色更明。(虞龢《论书表》)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者名》)

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又论书》)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又论书》)

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古今书人优劣评》)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答陶隐居论书》)

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古今书评》)

元静先生曰:予遍求邃古,逖访厥初,书名起于“玄”、洛,字势发于仓史。(《书品》)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书品》)

通过对书论的整理,以目前掌握的文献看,“势”从东汉时期引入书论,并且随着魏晋时期的引申,“势”一词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赋予不同含义,且对书法审美的判断起着深远影响。

(二)书论中“势”所表现的不同含义

“势”作为一种不可观的力量,有多种形式的划分,通过整理,可以将“势”在书论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东汉时期,“势”所代表的方向,如“绝笔收势”“势似凌云”“异体同势”。“势”所代表的深厚雄浑、不可逆的力量,如“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通过这两种论述,可以看出势在最开始进入书论的时候,其意义与先秦时期含于内而不可遏制的力量是相似的。

1.魏晋时期

速度的体现,如“势疾则涩”。体现出“势”与速度的关系是相对的,且所呈现出的笔画样子也有相应对应。与体相对应,如“势和体均,发止无间”,体现出“势”和“体”在同一作品中的关系。还有与先秦时期古人对“势”理解相似的部分,如“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这里的“势”则指动态中的方向。

魏晋时期,“势”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自王羲之提出“形势”一说后,“形”与“势”成为书法的本身,如“二遍少得形势”“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王羲之后“势”的意义不仅有东汉时期的“含于内力量”的一面,还对“形”有了更突出的要求,或者说,“势”蕴含于“形”中,提出“字势”一说,“势”一词本为大观,而“字势”一词可显示出精微处“势”的体现。由此可见,在魏晋时期,书法中的“势”在继承之前的意义上,融入更多理解,让“势”的意义更加丰富。

2.南北朝时期

通过在魏晋时期对“势”意义的具象化,在南北朝时期,“势”也被赋予更多意义。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速度的方向:“崔瑗笔势甚快”“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

形体的概括:“体势不失”“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字势发于仓史”“势巧形密”。

风格的指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羲之书,字势雄逸”。

除以上表述外,还有继承先秦时期对规律和深沉浑厚力量的把握,如“草势起于汉时”。

(三)“势”的泛化

通过对以上几个观点进行梳理,发现在南北朝时期,“势”的概念已经成为书法风格评定的重要标准,不仅有“势”最初传入书法的解释,且解释的角度和方向变得更加多元。因此,“势”这一概念在进入书法后,逐渐演变成速度、力量、风格等书法要素中的综合概念,任何书法评价的角度都可以将“势”作为评价标准。

三、“势”在书法中产生的影响

书势在后世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判断书法的重要标准。在书法发展过程中,在它成为艺术的时候,人们对势就有了关注。《广艺舟双楫》第五卷“缀法”中提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

虽“势”一词的意义广泛,没有常形,但是通过“势”概念的泛化,“势”也就作为书法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此影响书法家的审美与书写状态。书家在书写时以势为共同关注点,但着眼点也并不完全一致。查阅隋唐时期的书论,“势”的意义也更加丰富,所蕴含的内容也与前朝有较大的不同。在“势”的审美支撑下,書势成为书法评价标准,而书法家对“势”的理解加入了个人的情感,《篆势》中提到:“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草书势》中提到:“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充分地体现了书法中草书的特点,表现出动静结合的态势,动势十足、势不可挡,具有很大的动态延伸性。书法家能够突破空间局限,通过书写中凝练与书写平面间的势表现动静之间的转换。因“势”使作品饱含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书家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抒发情感书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使观赏者融入其中,触动书家思想感情,这就体现“势”具有孕育性。

四、结语

“势”作为重要的书法批评依据,在书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分析其本身的字意与书论中“势”意思对比,发现“势”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大多数含义是指一种不可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天然的。将这种力量引入书法中,就形成了书家对自己作品的把握,一件作品的“势”统一这便是顺势。如果作品呈现的方式不统一,则是逆势。在这一顺一逆之间所呈现的作品风貌,便成就了评论家评论作品的重要依据。

(作者简介:杜润东,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书法;罗白东,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书法)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含义时期力量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麦唛力量 (一)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