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22-05-27田晓东戴琳琳薛峰会

计算机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改革教学模式

田晓东 戴琳琳 薛峰会

摘  要: 针对当前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制、教学内容丰富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与探索改革路径,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全流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改革; 专业导论; 全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2)05-115-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ian Xiaodong, Dai Linlin, Xue Fenghu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s, the reform path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plan preparation, enric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amples, the reform idea of the whole process teaching mode is put forwar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ory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whole process

引言

专业课程是在通识基础课之后开设的课程,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升专业技能,拓展专业视野,体会专业融合,为后续学习、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使学生及早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和认识,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时会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类课程,比如人工智能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或“人工智能概述”等课程,引导学生及早转变学习意识、加深专业理解,为后续渐进式的课程学习筑底[1]。

专业导论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不同,主要从整体和系统层面对专业内容进行介绍,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大,但在每个知识点上的讲解并不深入,一般也不涉及具体的算法程序。因此,在此类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年级层次等,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系统了解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应用领域,能够在此基础上选择个人学习兴趣点或方向,带着问题目标进入后续阶段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1 专业导论类课程的作用

1.1 帮助学生加深专业了解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大一新生刚从高中阶段的应试模式中走出来,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远谈不上熟悉和深入,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填报专业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关注点,而是听从了家长建议。因此需要开设一门专业导论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涉及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对专业应用领域、学习方向、重点学习内容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及发展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1,2]。

1.2 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尽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氛围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所以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就业问题。通过专业导论类课程的开设,从系统层面使学生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前景有一个较為清晰的认识,对将来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和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树立起充分的自信,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学习心态融入专业学习的大环境。

1.3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设专业导论类课程,能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化、由理论到实践的层次化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在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当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向学生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有的放矢、有据可循,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1.4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专业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专业导论类课程设计知识面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的难度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实现既教书又育人。

1.5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层次教育机构的共识。学科交叉融合和微专业等都是近些年出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充分利用专业导论类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的优势,结合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领域和应用场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更好地灌输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数较少

专业导论类课程已成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的课程,但受学生总学时数压缩、就业和考研目标导向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导论类课程并没有得到各方足够的重视,通常设置的课时数比较少,一般在16学时或32学时,这就和专业导论类课程涉及内容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实际教学中只能精简内容,使得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不同教师对导论类课程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有的教师认为就是一门泛泛而谈的课程,难以让学生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学习成果(比如程序设计开发、学科竞赛等),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等等。另外,由于此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实际动手实践的内容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缺少直观认识,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3]。这些都会导致该课程没有创新。完全跟不上专业或行业发展的节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3 教学评价方式墨守陈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在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往往侧重于教学科研成果方面,专业导论类课程属于一个专业入门的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还不具备参加学科竞赛或参与项目开发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任课老师难以从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获取足够的教学成果,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样,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往多采用理论测试的方式,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考、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3.1 以文化教育和课程思政为引领,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精专业的意识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四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创新文化的育人理念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其中在入学第一年以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先导,牢固树立学生的品德意识和大局意识,强化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加工匠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传授,使学生理解并树立学有所长、精益求精、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专业导论类课程的开设,结合专业内从古到今、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可更加深入自然地将“四文化”理念深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培育效果。

同时,通过文化教育熏陶,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更加自信、乐观,学习中也会更有兴趣、更有劲头。

3.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对专业导论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导论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师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适当增加该类课程的学时数,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专业学习的初期阶段把基础打好,对后续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完善课程设计和教案编制,提高课程教学实际效果

针对前面提到的专业导论类课程普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案例少、过时、不具有典型性等问题[4],要求任课教师提升认识高度,在做教学设计和编制教案时,从知识面扩展方面及时更新專业或行业内的最新发展情况,在案例选取上精挑细选,从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是否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3.4 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项目化实践的教学模式

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专业导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平台,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交流讨论范围等,让学生提前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等方式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相关学习资源、实施课程测试等。另一方面课上交流讨论和课后总结测试相结合,对于课堂交流讨论的内容,课后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梳理总结,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必要的知识点测试,形成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总结测试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问题认识和理解。

尽管专业导论类课程是以理论介绍为主,一般没有实践内的内容章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需要增加一些实践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和专业的直观认识,同时提高其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此,可采用“项目牵引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置几个课题方向或由学生更具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让学生自由组队(限定人数,通常1-4人),按照学科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目标学、带着要求学,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3.5 改革评价方式,探索实用灵活的考核体系

一个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很强的推进作用,在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上起到重要“催化剂”的作用。对于任课教师,重点评价课程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制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则采取分段式考核和创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段式考核是指在课程教学周期中,分阶段以课后作业、课堂交流等形式,分别计算成绩纳入最终成绩评价体系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评价是指专业导论类课程的考核,应重点关注学生在主观性思考和创新性设计等方面的进步,而不是以往的闭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的陈旧模式,使得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意识,逐渐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明确专业学习规划目标,真正起到考核评价的实效作用。

4 小结

本文在分析专业导论类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制、教学内容丰富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解决思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对改革思路进行了检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可进一步推广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同时需注意该思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不同课程内容和教学层次做适配性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后续将针对教学模式改革匹配性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进一步提升改革思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冯艳刚,沈佳欣.高校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6):20-21

[2] 邢胜,左树萍,王晓兰.人工智能导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1(9):124-125

[3] 陈德裕,杭月芹,胡彬等.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

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21(7):131-134

[4] 修云,李涛,陶晶.工程教育视角下“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

教学改革[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4):69-72

[5] 孙美洁,涂亚楠,王卫东,等.略论“科研导论课”的教学内容

优化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75-377

收稿日期:2021-10-21

*基金项目:青岛黄海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1boshi04)

作者简介:田晓东(1979-),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系统应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等。

猜你喜欢

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